一、后半規管耳石癥復位法
(一)Epley復位法
Epley復位法主要用于后半規管耳石癥的復位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具體操作方法,見下圖1: 患者平坐于檢查床(圖中A位置), 使其患者頭部向患側轉45°(圖中B位置), 將患者快速后仰,使頭與床面呈10°~30°(圖中C位置);待眼震和眩暈消失后,再將患者頭向健側轉90°(圖中D位置),使耳石轉移到總腳旁;如果此時出現眼震,則眼震方向則與之前Dix–Hallpike 手法誘導的眼震方向相同;待眼震和眩暈消失后,再將患者頭部連同身體向健側翻轉, 頭部偏離仰臥位135°,使其側臥,面部朝地方向(圖中E位置); 此時患者可能出現眩暈,待眩暈消失后,使其坐起,頭前傾20°,如圖F位置,此時耳石順勢滑落至前庭中。治療過程中保持每一體位,至眼震和眩暈消失,一般應保持30秒至1min左右。在復位的過程中,須仔細觀察患者的眼震形式,這有助于判斷該手法是否成功。
圖1: Epley復位的具體操作方法,及耳石顆粒在半規管內的具體位移方向。通過不同的頭位變化,旨在將后半規管內的耳石移回入前庭,目前研究報道一次Epley 手法復位成功率約為80%,復位成功率與復位次數成正相關,研究報道四次復位的成功率則增至92%。
(二)Semon復位法
Semon復位法又稱管石解脫法,由Semon于1988年首次介紹。用于治療后半規管的快速耳石復位方法,具體操作方法如下(下圖示右側后半規管耳石癥),囑患者正坐(圖中A位置),然后向患側側躺下(圖中B位置);待患者眩暈及眼震消失后,令患者頭部及身體從患側向健側(左側)快速地翻轉,使面部朝地(圖中C位置),此時頭向健側(左側)。最后讓患者坐起,頭回到正前位(圖中D位置)。每個姿勢應該保持到眼震和眩暈癥狀消失,一般不少于2分鐘。
圖2: Semon復位的具體操作方法,及耳石顆粒在半規管內的具體位移方向。為有效地疏散耳石顆粒,在進行復位操作時,應囑患者在1-2秒內由患側向健側進行180度地快速翻轉,目前研究報道一次Semon手法復位成功率約為58%,復位成功率與復位次數成正相關。
臨床上,上述兩種方法均可用于后半規管的耳石復位治療,對于一些患者因脖子旋轉困難而不能耐受Epley復位時,可以選擇 Semont 復位法。
二、水平半規管耳石癥復位法
(一)Babecue復位法
主要用于水平半規管耳石癥的復位治療;當行Roll試驗時如果出現向地性的眼震,考慮水平半規管管石癥,采用此方法進行復位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圖3示左側水平半規管耳石癥),患者坐于治療臺上,頭向患側扭轉90°,迅速平臥(圖中A位置);待眼震及眩暈消失后,將頭轉為仰臥位(圖中B位置),繼而頭向健側轉90°(圖中C位置);待眼震及眩暈消失后,頭再轉90°,使鼻尖朝地面(圖中D位置);繼續朝患側方向翻轉,使側臥于患側(圖中E位置);然后坐起;連續翻滾360度,使耳石最終從水平半規管移回前庭。上述每一體位待眼震眩暈消失后再保持1min。
圖3: Babecue手法復位方法,囑患者依次從患側側臥—仰臥—健側側臥—俯臥,連續翻滾 270 度,耳石最終從水平半規管型移回前庭;圖中所示為耳石顆粒在半規管內不同體位所在的位置。
(二)Gufoni 復位法
在行Roll試驗時,臨床常常會出現兩種不同形式的眼震:水平向地性和水平背地性。對于向地性眼震,主要考慮是水平半規管管石癥,則采用上述所提到的Babecue復位法;如果出現背地性(離地性)眼震,目前認為主要是壺腹帽處有耳石碎屑,或壺腹帽附近的水平半規管前臂中有浮動的耳石碎屑;因此在復位之前需要將這些耳石碎屑脫落并轉移到水平半規管的后臂中。針對此類水平半規管耳石癥,則主要采用Gufoni復位法,具體操作如下,患者正坐,背部和頭部挺直(圖中a位置),然后快速向患側(圖示左側為患側)臥倒(圖中b位置),保持姿勢1至2分鐘,直到患者眼震消失或明顯減弱,然后迅速將頭部向上旋轉45 度(圖中c位置),保持2分鐘后讓患者緩慢坐起(圖中d位置)。該手法旨在使水平半規管長臂壺腹帽處的耳石碎屑轉移到更后的位置,這樣耳石才可能掉回前庭,如下圖4所示。
圖4:Gufoni法對左側水平半規管嵴帽結石進行復位,患者正坐,背部和頭部挺直,快速向患側臥倒,保持姿勢1至2分鐘,待患者眩暈眼震消失或明顯減弱后,迅速將頭部向上旋轉45度,保持2分鐘后讓患者緩慢坐起。
三、上半規管耳石癥復位法
深懸頭位法
主要用于垂直半規管(上半規管)耳石癥的復位治療。由于臨床上垂直半規管耳石癥的發病率很低,約占BPPV發病率的1-2%左右;因此該方法在臨床上并不多見,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平坐于檢查床, 快速后仰懸頭,使頭與水平面呈45°;快速坐起至半臥位,使頭與床水平面保持30°~45°;待頭暈及眼震消失后,坐起回復于直立位。上述每個體位待眼震消失后保持1min。
圖A
圖B
此外,近年來,國內相關學者也積極探索和開創了一些新的耳石復位方法,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海軍總醫院的李進讓教授所開創的“李氏復位法”及北京武警總醫院的單希征教授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SRM—IV全自動化耳石復位儀”,并進行了相關臨床效果的驗證,得到了國內同行的廣泛關注。
總之,對于臨床上典型的耳石癥患者,在明確耳石癥的發病側別及受累的半規管后,通過上述復位治療,90%以上的患者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應注意,有些耳石癥患者可表現為不典型的癥狀和體征,如在行雙側Dix-Hallpike或Roll試驗時均出現眩暈及眼震;在反復行Dix-Hallpike或Roll試驗時均無眩暈及眼震出現,但平臥起床時出現短暫的眩暈發作等。下期微信內容,我們將通過Eward的相關定律為大家進一步解析臨床上常見一些不典型耳石癥側別的診斷及復位治療。
近2年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聽力及眩暈診治中心門診通過手法復位或法國Synapse耳石復位(TRV)轉椅治療1000多例耳石癥患者。該轉椅為耳石檢查和復位專門設計,能精確地定位半規管耳石并復位,使診斷和治療更加準確、安全和有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