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鏈里的螺旋線有左右兩條螺旋方向環繞身體的線。它從顱骨兩側穿過上背部連接到對側肩部,然后環繞肋部到身體前面,在肚臍水平交叉回到與顱骨同側的髖關節。從髖部,螺旋線以“跳繩”的方式沿著大腿前外側,越過脛骨到內側足弓,然后通過足底向上,經下肢后外側到坐骨,然后進入豎脊肌筋膜,最終抵達非常接近其起點的顱骨位置。
這一期我們主要向大家介紹下從螺旋線的下半部分去分析骨盆的前后傾與足弓的聯系。首先,下螺旋線是一條從髖到足弓然后又回到髖的復雜“繩索”,從髂前上棘往下前進,腹內外斜肌纖維與闊筋膜張肌纖維連續,然后到膝蓋外側,與脛骨前肌相連。脛骨前肌向下向內走行,穿過脛骨下段,連接至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關節的關節囊。而關節囊的另一側又與腓骨長肌筋膜直接相連。順著腓骨長肌我們能找到腓骨頭,發現它連接著股二頭肌,最后沿著股二頭肌長頭達到坐骨粗隆。
上圖顯示的是從尸體解剖下來的完整的下半部分螺旋線,從圖中可以看出,下螺旋線就像是“懸帶”一樣套在整個下肢,小腿部分就像一個“馬鐙”,我們的足部就踩在這個“馬鐙”上。在足部旋前(背屈外翻)時,我們會發現脛骨前肌處于閉鎖延長狀態(離心收縮),而腓骨肌處于閉鎖縮短狀態,而此時足弓有下降的趨勢;在足部旋后時,兩者情況相反,此時足弓明顯升高。
從螺旋線的整體來看,我們可以將這一概念延伸到整個下肢,即由脛骨前肌和腓骨肌組成的“馬鐙”將從下肢延伸到骨盆,與骨盆位置相關。情況大體可以分為四種:
1. 骨盆前傾,足弓塌陷
分析:骨盆前側下沉,髂脛束張力向下,足弓塌陷,拉動脛骨前肌張力向下,前側整條肌筋膜鏈下行;骨盆后側上提,腘繩肌張力向上,足弓塌陷,腓骨肌張力向上,后側整條肌筋膜鏈上行。
治療原則:前側筋膜鏈上行松解治療,后側筋膜鏈下行松解治療。
2. 骨盆前傾,足弓過高
分析:骨盆前側下沉,髂脛束張力向下,足弓過高,脛骨前肌向上提起,前側所有向心力量集中在膝關節區域;而后側由于骨盆后側上提和足弓過高,腘繩肌張力向上,腓骨肌張力向下,膝關節后側承受較大牽拉力量。
治療原則:髂脛束和腓骨肌上行松解治療,腘繩肌和脛骨前肌下行松解治療。
3. 骨盆后傾,足弓塌陷
分析:骨盆后側下沉,腘繩肌張力向下,足弓塌陷,腓骨肌向上提起,后側所有向心力量集中在膝關節區域;而前側由于骨盆前側上提和足弓塌陷,髂脛束張力向上,脛骨前肌張力向下,膝關節前側承受較大牽拉力量。
治療原則:髂脛束和腓骨肌下行松解治療,腘繩肌和脛骨前肌上行松解治療。
4. 骨盆后傾,足弓過高
分析:骨盆前側上抬,髂脛束張力向上,足弓變高,脛骨前肌向上提起,前側整條肌筋膜鏈上行;骨盆后側下沉,腘繩肌張力向下,足弓變高,拉動腓骨肌張力向下,后側整條肌筋膜鏈下行。
治療原則:前側筋膜鏈下行松解治療,后側筋膜鏈上行松解治療。
參考資料:
《Anatomy Trains》
《Fascial Release Structural Balance》
審校:馬明
公眾微信號:MTS-Physiotherapy
昵稱:MTS物理治療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