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中醫微創技術聯盟團隊
主講老師:王玉龍
主持人:楊萬琴
轉播員:嚴來壽總策劃:歐陽紹榮
制作人:黃曉衛
王玉龍博士
廣西南寧薩堡赫瑟運動康復中心創始人
廣西瑜伽協會副會長
曾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附屬永川人民醫院疼痛科特邀專家
曾任云南煜健醫療管理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踝關節扭傷各位醫生都比較熟悉,也會處理,就不講怎么去處理扭傷的踝關節。今天分享的主要思考:為什么會變成習慣性?
要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先了解下幾個足踝方面的術語:
1,步態
2,旋前
3,旋后
4,后足內、外翻
5,前足內、外翻
足的旋前
a,足背屈
b,足外翻
c,足外展
足的旋后
a,足跖屈
b,足內翻
c,足內收
其實步態的8個周期,就包含了足的旋前與旋后。
中間有個中立位,我們把它叫'路德″中立位,是一個美國足踝專家'路德'命名。
這就是我們人每走一步都有這8個動作,先有足的旋前,次有足的中立位,再有足的旋后,這樣就完成了走路一步所需的動作。
下面我再說一下足踝的功能:
1,支撐體重。
2,抬高或降低身體。
3,步行跑跳。
4,維持身體穩定。
5,緩沖作用。
6,代替手的作用。
7,本體感覺器官
足部的主要韌帶
A,內側韌帶:又叫三角韌帶,限制足過度外翻。
B,外側韌帶:距腓前韌帶,距腓后韌帶,跟腓韌帶。
C,下脛腓韌帶。
踝關節扭傷,大多是在跑跳的過程中出現,為什么受傷一次后通過處理,幾個月又反復發作同一側足踝關節?最后變成習慣性踝關節扭傷呢?
我們臨床往往是處理扭傷的踝關節,很少去思考為什么會老是扭傷到它?難道真的就是外力作用么?表面上看是,但是。。。
當我們了解步態的周期,知道足的功能后,慢慢發現,經常被扭傷到的踝關節其實非常倒霉!真的真的非常可憐的。
為什么這樣說呢???
走路/跑/跳都是靠兩只腳完成的。既然走路時是在后足內翻的狀態下扭傷到踝關節,那么對側足踝關節相應的有一個足外翻來配合完成。
你們可以做一個踝關節扭傷的姿勢來想像一下。
假如對側足踝關節的足外翻功能弱或者是沒有?那么問題來了,它的這一功能靠誰來完成?當然是足外翻功能沒有的對側足踝關節來代替完成。但是我的足內翻有一個極限值,超過了這個極限值我也受不了啊,只能是過度內翻,這樣下去讓附著在外踝的韌帶受累了,最后撕裂或斷離。
因此:我們臨床上常常碰到的'習慣性踝關節扭傷'。是代償對側足踝關節外翻功能不足所累。我們常常指導患者加強受傷部位的肌肉力量強化訓練。只是受傷的時間延長了,但總還是會受傷,這個時候,我們把目光看到對側足踝關節外翻功能是否弱或無,對同側足踝關節肌肉力量強化后,再把對側足踝關節外翻功能訓練回來,我們走路/跑/跳時候,就不會再去代償對側足踝關節外翻功能不足了。是不是就解決了習慣性踝關節扭傷中的'習慣性'呢?
這里指的對側足外翻功能,主要是前足外翻功能的喪失,或者是不足。
這里我說下代償
定義:組織受損完成以后,就會找其他組織來完成的機能。
代:替代
償:補償
經常是被代償的地方臨床上反而不痛。
對側足外翻功能不足,但是它從來沒有痛苦過,受傷的只是同側足踝關節。
因此我說扭傷的足踝關節最可憐的
臨床中是否經常碰到這類病人:舉例
右膝關節痛5年,左腰痛3年,左膝關節痛1年。
其實追問病史:這個人7年前或更早,左踝關節扭傷過。為什么這次左踝關節扭傷與上述三地方疼痛有關系?
用足踝生物力學分析一下:
左踝關節扭傷,走路則為踝關節扭傷步態,左腿支撐側縮短,重心轉向右腳,右腳支撐加大,右腳鞋底磨損加大,慢慢成為習慣步態,右側臀大肌緊張,致骨盆旋轉,髂前上嵴向前旋,此時右腰方肌被動縮短,幾年以后,出現右膝關節疼痛。如果想讓右膝關節不痛,又把程序重做,讓左腳負重。但左踝關節曾經扭傷,怎么辦?就讓左髖部來代償,但是左臀大肌長時間不用已經造成無力,這樣豎脊肌緊張,此時腰方肌被動拉長,最后左腰部疼痛。左下肢因為疼痛又負重,最后左膝關節出現疼痛,還有可能左踝關節又慢性疼痛。
因此上述三個地方主訴疼痛,原因竟然是那次足踝扭傷。
這就是我們常常碰到的一會右膝關節痛,一會左膝關節痛,可能原因就在N年前的一次踝關節扭傷。
當然,我只是從踝關節扭傷的角度去看問題,臨床上各種頸肩腰腿痛原因很多,這里就不討論了。
這個就是我們常常說的關節動力鏈:以關節為軸,肌肉為力,一節一節的轉動,某個鏈節出現了故障,力學的傳導就會受到限制,有時,看似無關的遠端鏈條出了問題,最后影響到全身。所以,我們診斷疼痛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仔細分析傷病的過程,特別要檢查身體各個部位功能異常與傷病發作的時間順序以及技術動作之間的關系,最終找到源頭,把習慣性踝關節扭傷,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習慣性落枕等等眾多的習慣性去掉。
古人說:千里之行,始于足。
但是從人體生物力學來理解,這句話有商量的地方,千里之行,不是始于足!家人們認為呢?
自古名言,看似正確。
我們人走路時,第一步肯定是先動髖部,對不對?什么是始?始,最初;起頭,跟“ 終 ” ,“ 末 ” 相對。那么足不是先動的,先動的是髖部,因此我們可以說:'千里之行,始于髖。″也可以是正確的。
各位家人起立,試試吧!你是先動髖部還是先動足的。
所以說我們思考'習慣性踝關節扭傷'不僅僅考慮對側足踝關節外翻功能不足,還應該考慮考慮髖部的功能是否也受限,這樣我們處理起來就更加得心應手。不是么?
好了,因為時間關系,今天晚上就分享到這里,好多不能詳細分享給各位家人,感謝歐陽紹榮老師和楊萬琴老師,嚴來壽老師,您們辛苦啦。同時感謝各位家人耐心的陪伴有機會的話,下次為家人們分享一下'腰椎滑脫與脛骨前肌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