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 趙英 教授 、北京協和醫院 翁習生 教授。
來源:好大夫在線、骨事匯、丁香醫生
從東北來北京讀書的小張這幾天在網上搜索了不少關于膝蓋疼痛的文章
他告訴我們:他的母親稍胖,膝蓋疼痛已經有十余年了,最近有些加重,不能走長路,蹲不下,還好象有點向里“彎彎”,坐下以后一下子站不起來,得慢慢活動一會兒才能好一點。平時上下臺階都有疼痛,下臺階比上臺階疼痛,夜間還常常疼醒。
小張想找個最好的方法給母親治療一下,讓母親不再有疼痛。
如何緩解膝關節疼痛?
關節炎,吃什么藥最好?
關節軟骨磨沒了,往關節里打針能去根兒么?
說實話,這些問題,我真的是不好回答。不是我不想回答,而是感覺我和病人思考疾病的角度不在一個維度上!雖然我很想幫助他們。
很多骨病,在患者眼里是化學的,在醫生眼里是物理的!
我覺得,骨、關節、肌肉、韌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負責人體的支撐和運動,當實現這個功能的方式不正確時,非正常的摩擦和刺激常常就會導致各種各樣的骨科病,而這些骨科病又進一步影響人體支撐和運動的功能,造成惡性循環。
讓這個惡性循環速度放緩的方式,當然是馬上停止非正常的摩擦和刺激——臥床休息;
從根本上糾正這個惡性循環的方法,當然是糾正不正常的支撐和運動方式——康復OR手術。
而這一切,顯然主要涉及的是物理學中的力學范疇。藥物治療,這種化學性的刺激顯然不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比如:一個人因為長期彎腰活動,腰椎間盤突出,壓迫了坐骨神經,產生了腿疼、腿麻的癥狀,吃藥顯然不可能把突出的間盤吃回去;
一個人膝關節長期勞損,出現了半月板的撕裂,產生了關節疼痛、別卡癥狀,吃藥顯然也不能讓撕裂的半月板愈合。
當然,有很多止疼和活血藥能暫時麻痹患者的神經、減輕病灶處的水腫,但顯然,有些骨科藥物的安慰作用要大于治療作用。如果將治愈骨科病的希望,寄托于某種藥物,顯然是不明智的。(這里不包括因為風濕免疫系統問題引起的骨病)
所以,對于大多數膝疼、腿疼的患者來說,臥床休息是醫生放在首位的醫囑;康復治療,是很多骨科病的獨門利器;手術治療,有可能是讓你恢復健康最有效的手段。
如上文中小張母親的膝蓋疼痛
1、不能走長路,蹲不下,還好象有點向里“彎彎”。
是軟骨有一定程度的磨損,沒有了軟骨的保護,走路時骨頭磨骨頭,骨頭最外面的骨膜及周圍的滑膜上神經豐富,所以十分疼痛。長此以往膝關節會變形,成 O 形腿或 X 形腿。
2、平時上下臺階都有疼痛,下臺階比上臺階疼痛,夜間還常常疼醒。
那可不,您這關節已經變形了。自然上下樓梯非常疼。
我先讓她拍膝關節 X 光片,進一步明確診斷。半小時后,片子出來了。
我仔細察看了片子,告訴他這種病叫做骨關節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許多名字,比如變形性膝關節病、退行性膝關節病、增生性膝關節炎、肥大性膝關節炎、軟骨軟化性膝關節病等等。它的發生原因一種是原發的,另一種是繼發的。
原發的膝骨關節病:不知什么時候,什么原因,造成關節軟骨磨損,疼痛,進展緩慢,占大多數人;
繼發的膝骨關節痛:年輕時意外受傷造成的,遺留韌帶、半月板損傷,老齡男女,尤其是絕經婦女和患有前列腺增生疾病的,由于內分泌紊亂,影響了鈣的吸收、代謝,致使骨量減少或增生、或骨質疏松,是該病的常見原因,多見于肥胖老年女性。
而小張母親這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換句話說就是人體衰老的表現。近年來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研究,但遺憾的是還并未找到確切的原因。可以肯定的是,肥胖、重體力活、運動過度等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加大患病風險。
骨關節炎造成的膝蓋疼痛可表現為:
關節痛最初為發作性,通常在受涼、過度勞累或輕微扭傷后發作,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
關節持續鈍痛,或關節腫脹,或活動時突然劇痛,出現「打軟腿」,大多數人還伴有下蹲困難;
一般在活動多時加重,休息后則減輕;
久坐不動后,剛開始活動時關節僵硬,并伴有疼痛,活動一段時間后,這種「粘滯感」才消失;
長年累月會出現關節變形,以「O 型腿」最多見。
再從更容易得骨關節炎的人群來分析一下:
超重的人
女性朋友
膝蓋受過傷的人
有腿部畸形的人
愛穿高跟鞋的人
過度運動的人
久坐不動的人
由此得知:年齡和遺傳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損傷和過度使用是引起膝骨關節炎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如何治療呢?
其實,如果是早期骨關節炎,采取保守治療,可有效減輕癥狀并延緩病情發展。
早期的骨關節炎,軟骨有一定程度的磨損,進行保守治療,主要是吃藥、打針、貼膏藥、理療等,目的是緩解疼痛、保護軟骨、延緩病情發展。骨頭是可以再生的,哪怕 90 歲摔骨折了,也可以再長上。
但軟骨一旦磨沒了,就不能再生。
注意保護關節軟骨:盡量避免劇烈、過度及負重的活動,比如反復蹲起、爬樓梯、走遠路、提重物等,肥胖的人要控制體重;
如果關節疼痛比較明顯:可以口服消炎鎮痛藥、局部外敷用藥,也可行關節腔藥物注射;非甾體類止疼抗炎藥(布洛芬、扶他林)。此類藥物對腸胃有一定刺激,胃腸不好的人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但不存在患者擔心的成癮性。
如果關節腫脹比較明顯:可以進行高頻理療。
加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直腿抬高(股四頭肌力量鍛煉)、靜蹲練習詳情如下文:
一、直腿抬高(股四頭肌力量鍛煉)
適用人群:膝關節炎保守治療,股四頭肌力量不足引起的關節疼痛。
1、直腿抬高鍛煉(仰臥、坐位均可)
平躺于床上,左腿彎曲撐床,抬高右腿30—45°,保持膝蓋伸直、勾住腳尖的姿勢5-10秒,緩緩放下,重復10-12次之后交換雙腿鍛煉。雙腿各進行10-12次鍛煉為1組,連續5組,每天1次。
鍛煉要求:
1、另一條腿彎曲撐床,兩腿位置與肩同寬,有利于保持平衡。
2、抬高的高度不宜過高或過低,保持與創面呈30-45°夾角最適宜。
3、用力勾住腳尖,感受小腿前方肌肉用力。
4、膝蓋必須伸直,感受大腿前方肌肉用力。
5、雙手姿勢沒有要求
坐位直腿抬高注意事項:
1、盡量挺直背。
2、大腿抬高椅面即可,不要求抬多高。
3、伸直腿。
4、勾腳。
Tips:抬高的高度不是鍛煉的要點,重要的是感受腿部肌肉用力。肌肉用力時,發力肌肉具有擠壓感。初次鍛煉時,以感受肌肉用力為主,不要急于完成數量而草草了事,應循序漸進初見增加次數達到標準。直腿抬高運動后,腿部肌肉具有酸脹感是鍛煉有限的現象。
2、繃腿鍛煉
初次鍛煉、股四頭肌力量較弱不能順利直腿抬高時,可選擇繃腿鍛煉作為過渡訓練。堅持1-2周后,逐漸向直腿抬高鍛煉轉換。
平躺或坐在床上,用力將膝蓋伸直、腳尖向頭側勾,同時保持大腿緊貼床面,用力時,感受大腿前側、小腿前外側和臀部肌肉用力。保持用力3-5秒后放松。休息3-5秒后再次重復以上動作。10-12次為1組,完成1組后休息1分鐘,連續完成5組。每天一次。
鍛煉要求:
1、左圖:放松狀態。右圖
2、左圖:放松狀態,髕骨可被推動。右圖:用力伸直膝蓋,髕骨較難推動。
3、左圖:放松狀態,按之柔軟。右圖:用力伸直膝蓋,大腿貼緊床面,肌肉紋理明顯,按之較硬。
4、繃腿時用力將大腿緊貼床面,感受臀部肌肉用力。
二、靜蹲練習
第一階段動作要領:
背靠墻,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逐漸向前移離墻30一40cm,此時身體出現下蹲的姿態。使小腿與地面垂直。大腿和小腿之間夾角大約在120-135之間,這樣髕骨關節的壓力不太大,也不會造成肌肉過度疲勞。如圖所示:
一般一次蹲到無法堅持為止,目標是堅持11-15分鐘。每天1-2次。
注:背部靠墻,不可發力
第二階段動作要領:
背靠墻,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逐漸向前移離墻40-50cm,此時身體下蹲加深,使小腿與地面垂直。大腿和小腿之間夾角大約在100-110之間。如圖所示:
目標同第一目標。
注:如有不適請減小下蹲角度
注意事項
1、如果出現少許肌肉發顫請繼續鍛煉,如果出現顫動嚴重需減小膝關節屈曲角度。
2、鍛煉后第二天出現膝關節酸脹屬正常現象,以休息一天可以緩解為度。
3、如果疼痛加重請終止訓練,休3天后癥狀不緩解,請與醫生聯系決定是否需要面診。絕對不可出現下圖鍛煉方式:
中后期骨關節炎,手術治療,盡早為好
軟骨一旦磨沒了,就不能再生。這時候您的骨關節炎已經到了中晚期,保守治療很難奏效。要想徹底治愈,只能做手術了。
是什么樣的手術呢?
我們把壞掉的軟骨切掉,換上人造『合金軟骨』,關節中間再加上耐磨的墊片,讓膝關節可以像正常人一樣靈活自如。術后兩三天便可以下地,經過兩三個月左右的康復訓練,就基本和正常人一樣了。
新換的軟骨可以用多少年呢?
只要不摔壞、不感染,用 20 年左右沒有問題。據文獻報道,有的最長用了三四十年。
什么歲數做這個手術最合適呢?
目前,由于人工組件使用壽命的限制,年輕人不到萬不得已不選擇這種手術。但對于患有中晚期骨關節炎的老年人,恰恰是越早做越好。
聽到這兒,可能有點不解。
為什么對這部分老年人是越早做越好?
我繼續解釋:
首先,得了嚴重骨關節炎的老年人生活質量相當低,長年累月受病痛折磨,吃藥打針不起作用,唯有越早做手術,才能早解脫、早享福。另一方面,如果一味拖延,一旦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好,手術風險會大大增加,到那時就算想做,恐怕也做不了。
所有看到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很多骨病,在醫生眼里是物理的!康復治療,是很多骨科病的獨門利器;手術治療,有可能是讓你恢復健康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