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之氣穴,即漢唐之孔穴,宋之腧穴,后世或稱穴位、穴道,其臨床應用尤以針灸科和骨傷科為著。腧穴治療的傳承歷經千年,其在數量上不斷豐富增加,在定位上日趨明確,如2006年版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和2008年國際標準《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針灸經穴定位》。但考察腧穴的定義,則多從字義、系統解剖學、取穴法、治療學以及術數等方面給予解釋,其在局部細微結構上的闡釋仍存在一定的空白,由此給初學者或非中醫專業的研究者帶來認識上的模糊。本文依《素問·氣穴論》原文,聯系《內經》諸篇之相關條文,探究氣穴之部位概念,及其與孫絡、谿谷之間的密切關系,并以條文為線索初步總結了氣穴的結構特征,以期為其現代醫學研究提供佐證和拓展思路。
氣穴本義
“氣穴”一詞首見于《內經》,分別出現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刺熱》中各1次,《素問·氣穴論》中4次(篇名除外)、《靈樞·邪氣藏府病形》《靈樞·四時氣》中各1次,《靈樞·脹論》中2次,凡10次。該詞在原文中無訓詁釋義,隋朝楊上善[1]注曰:“三百六十五穴,十二經脈之氣發會之處,故曰氣穴也”。明朝張志聰[2]注曰:“穴乃氣之所注,故曰氣穴,而不論及于經脈也”。楊上善的注釋說明了氣穴是人體十二經脈之氣所發所會的部位,此注強調了氣穴之氣與十二經脈氣的共同之處。而張志聰的注解則進一步明確了二者之間的區別,指出氣穴所處和經脈在部位上仍有距離,未有直接連續?!鹅`樞·經脈》曰:“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氣穴的結構層次尚深不及此,故曰:“不論及于經脈也”。
在《素問·氣穴論》中,列舉了諸氣穴所在之處,上至頭頂,下達足踝,散布一身。由此可知,氣穴遍身而居,是廣泛存在于人體相對外層的一類結構,其間接聯絡深部經脈,為十二經脈氣在體表發會之處,因之命曰“氣穴”。
另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記載:“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可知往古先賢在談論人身形態時所涉及到的主體結構中,氣穴即據其一。《內經》針對這些結構除谿谷外均有單獨作論,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說臟腑和經脈深居于內,那么氣穴、谿谷和分部則彰顯于外,故而其后繼曰:“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氣穴與孫絡、谿谷
《素問·氣穴論》本為專論氣穴而設,但在其后文中出現了另外兩個中醫人體專屬結構名詞,即孫絡和谿谷。此兩詞的出現無非3種可能:一為錯簡所致;二為概念容易混淆,特列于篇末以示甄別;三為關系極為密切,不連帶敘述則難以完善其說。由是分析原文如下。
1. 強烈的數字暗示 《素問·氣穴論》開篇就提出“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之說,其后即言:“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引出數字之線索,并繼續再次強調說:“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為后文埋下伏筆。當后文言及孫絡、谿谷時,
復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以呼應文首。所謂“穴會”和“亦應”之詞,均旨在強調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而尤以365之真數貫通三者相合相會之義!
2. 契合榮衛之行 榮(營)衛之氣皆源自于人體所攝入的食物,是后天之源化生?!鹅`樞·營衛生會》記載:“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人體榮衛氣一內一外隨經絡系統貫行全身,而氣穴所處亦布散周身,因而氣穴所在即榮衛通行之所,《內經》雖未明言,其義實呼之欲出。另據《素問·氣穴論》言:“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游針之居’”,可知,氣穴便是臨床救治施刺之位。《內經》醫術立九針之制,合五體病形分而刺之,和合榮衛,通行經絡,以達扶正祛邪之用,各篇條文凡涉及刺灸之術,多無外乎協調榮衛,是為佳佐。
《素問·氣穴論》在提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之后,繼言:“以溢奇邪,以通榮衛”,說明孫絡與氣穴相會之處,是人體通行榮衛、疏導奇邪的部位。孫絡的訓詁文見于《靈樞·脈度》“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此條定義了孫絡是絡脈等分支結構,屬于人體脈的范疇。當榮衛之氣循行到了孫絡一級的脈位時,如應在氣穴,是為孫絡穴會,是臨床刺灸的重要位點。
在孫絡之后續論谿谷,原文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首先給出了谿谷的定義,進而提出谿谷會于肉分之間,此處同樣是通行榮衛、會合大氣的場所。所謂大氣,參見《靈樞·五味》中“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可知,大氣仍從屬于行營衛之道的谷氣精微之氣,與營衛同質。因此,谿谷之會亦是人體通行榮衛之所,在其文后更指出“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之文,同示谿谷穴會,共通榮衛。
據以上分析可得,氣穴、孫絡、谿谷等結構在涉及榮衛循行布散的活動時,三者相會,關系極其密切。氣穴乃言于周身之榮衛,榮衛所行氣穴之處,于絡脈稱孫絡,于肉分則稱谿谷。
討論
統觀《素問·氣穴論》,全文共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氣穴所在,二是孫絡谿谷穴會。本論和《素問·氣府論》《素問·骨空論》《素問·水熱穴論》等篇共稱為《內經》敘述腧穴的論文,其突出特點是同時描述了孫絡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本論以氣穴立論,討論了經絡系統中的孫脈和五體肉分部位的谿谷,同時涵蓋三大重要結構,是為論穴篇章的重心。
1. 氣穴及其標定的重要性 氣穴不僅是中醫認識人體的重要結構,而且在刺灸治療時是施術定位的評判標準。《靈樞·四時氣》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載:“黃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內經》的刺灸之術無論是治療四時正病之邪,還是疏散奇病之邪,均以取得氣穴為準。在《素問·氣穴論》中尤以戲劇化的形式——黃帝兩次言及“藏之金匱,不敢復出”——重復強調氣穴的重要性,這種著墨手筆在整部《內經》中亦屬罕見。
由此,氣穴的取準就成為了臨床操作的重中之重。取準需要定位,定位依乎測量,《內經》理論關于人體的制量總論見于《靈樞·骨度》和《靈樞·脈度》。定骨體以決脈位的方法,現代醫學的體表標志物法即為類同;由此衍生出的同身寸法,類似現代的拓撲結構,現代醫學尚未使用。《內經》取穴多采用人體骨突標志或局部解剖標志結合同身寸法來定位。然而由于傳承日久,后世眾多醫家流派有別,取穴手法同中有異,進而產生歧義,如懸鐘(絕骨)穴的腓骨前后之爭;又以現代腧穴校定輔以局部解剖定位帶來的爭議,如列缺穴的拇指肌腱定位之辨。
目前華夏針灸醫術已惠濟天下諸邦,傳統的取穴法在臨床上仍占主流,然而其尚不能滿足現代醫學發展需精確定位的要求。如是則對現代腧穴的標定,即標準化工作帶來了障礙。這個障礙,究其根本仍是對于腧穴結構認識的模糊造成的,中醫使用千年的刺灸取穴,是純粹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總結,還是在一個系統并細致入微的人體結構體系指導下得以認知的?我們只有探及腧穴的內部結構,才能回答這個問題;只有明了中醫的腧穴內在結構,才能在現代醫學的人體結構中予以確切研究。
2. 氣穴的結構特質 《素問·氣穴論》以氣穴立論,旁及孫絡谿谷,其實已經后兩者的角度揭示了氣穴的結構特質。人體分部不同,各據其氣,然能夠周流一身的唯有榮衛氣血。榮行脈中,衛行脈外,二氣環轉周身,唯隨脈行止。孫絡或孫脈,是絡脈的次級結構,其向淺表連通于皮部中之浮絡,向深部借由絡脈傳注于經脈,本身又是中焦灌注,營氣化血的位點,見《靈樞·癰疽》言:“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其在經絡系統中的位置非常獨特,因此,成為用于調節營衛之氣的位點。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即說明氣穴所處部位布行孫絡,因之堪為十二經脈氣所發所會,故氣穴所處被奉為刺灸之定準。
谿谷定義為肉會,會于肉分之間,其不但為中焦出氣所注,亦為沖脈所滲灌,見《素問·痿論》曰:“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谿谷通過沖脈、中焦與全身氣血形成聯系,又由于谿谷連屬于骨,進而中焦、經脈中的氣血對骨起著灌注營養作用;通過谿谷的聯絡作用,骨與人體的經脈、臟腑、氣血津液產生了廣泛的聯系,其中以足陽明胃脈、足少陰腎脈及腎臟關系密切[3-4]。谿谷所處位置,為五體肉的層面,其淺表絕皮,深入附骨,橫連沖脈中焦,因此,谿谷肉會在五體之中獨具特質,故能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這個部位,同時也是邪氣侵入人體后能夠留客的地方,如果邪氣進一步深入就會傷及到內部的骨,形成骨病;這個部位,分布于周身,是通過針刺療法以激勵正氣、疏泄邪氣的結構[5]。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同樣說明氣穴所處部位在肉的層面即為谿谷,為肉會。并且《素問·氣穴論》在論述谿谷穴會的結尾還提到“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其意雖為小痹而設,但“循脈往來”即可證明谿谷肉會部位同樣有脈往來于深淺二部,統前文孫絡谿谷共氣穴之會三百六十五,可推知此脈為孫絡。
結論
綜前所述,氣穴著眼于氣,是功能性概念;孫絡從屬于脈,是實體性概念;谿谷定位于肉,是結構性概念。氣穴的結構特征,即由該部的孫絡、谿谷共同組成。氣穴所處,其內在為谿谷肉會層次,有孫絡往來其間,由是則氣穴以谿谷為樞淺及皮、深至骨,籍孫絡聯通經絡,和合中焦、沖脈之灌滲,匯行榮衛,得此方為灸刺之道。至此,《素問·氣穴論》經義可彰,氣穴之義可明。
《素問·氣穴論》的立論,標志著《內經》醫學對于人體腧穴內部結構的認知程度,該文在詳列人體氣穴所處之后,分別從經絡血脈和五體解剖層次論述了氣穴的特質。通過分析本論,可以明確氣穴內在的解剖結構特征,明確這一結構特征,并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從現代醫學視角重新解構,進而在新的理論水平高度重組人體腧穴的物理、數學模型,是中醫經絡腧穴學術發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