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想象一個畫面,當你和小孩在玩丟球游戲時,忽然在你扔出去的瞬間感覺到肩部有一種被“卡”的感覺。且通常是手臂一旦甩到某個點時,突然覺得不對勁了。似乎總有一個看不見的東西在阻止你繼續(xù)往前甩手臂,這時你感到了疼痛。有時,這種疼痛和被“卡”的感覺甚至讓你很難拿起旁邊的小物品。之后,疼痛甚至讓你夜不能寐,且持續(xù)糾纏著你。
如果你的患者遇到過上述情形,那么很可能是患上肩部撞擊綜合征了?
撞擊(impingement)的意思是某些軟組織(例如肌肉或者韌帶)被卡或受限,通常是兩塊骨組織之間的軟組織容易被卡。
但是在肩部,撞擊最常見的原因和所謂的軟組織和骨組織無關,而是另有原因,最常見的就是滑囊炎(Bursitis)。滑囊是存在于關節(jié)之中的充滿潤滑液體的囊性結構,該結構通常會因為過度使用等原因而發(fā)生炎癥。當你甩動手臂時,周邊圍繞的肌肉與發(fā)炎的滑囊互相摩擦,從而產生不舒服和疼痛。
為更好的理解這一疾病,我們先來看一下解剖結構(圖1)。
圖1 肩部解剖結構
肩胛骨,鎖骨和肱骨共同組成肩關節(jié)。肩胛骨的外側緣有一個突出叫做肩峰(acromion)。肩峰下方有韌帶,肌腱和滑囊,這些結構幫助肩膀更好的活動1。如果肩峰下的滑囊發(fā)生炎癥,那就是肩峰下滑囊炎。一旦患病,肩峰下的其它組織都受限。該病還有另外一個更常見的名字就是肩部撞擊征或肩峰下撞擊征。肩袖肌肌腱炎是造成撞擊征的另一個原因,但一般不太常見。不管是哪種原因其治療都是一樣的。
縱觀人體,肩關節(jié)和肩胛骨從來就不是只有一種形狀的。肩峰存在3種不同的類型(圖2),不同類型具有不同的發(fā)生肩峰下撞擊征的風險。I型肩峰較為平坦,II型彎曲,III型則呈鉤狀2。
圖2 三種類型肩峰
II型和III型肩峰往內呈現(xiàn)彎曲或鉤狀,因此肩峰下空隙相應減少,具有發(fā)生撞擊征的更高風險。但研究表明,人體本身具有調整肩部結構的能力,而且方法比你想象中的來得簡單。外科醫(yī)生John Kirsch說(圖3),簡單的懸吊就能解決問題(圖4)3。
圖3 John Kirsch的書籍
這聽起來有點奇怪,肩膀痛,懸吊難道不會給肩關節(jié)更多應力嗎?但是,我們先來看一下Kirsch推薦的這個動作3。當你懸掛在單桿之上,肱骨過頭筆直伸出且壓迫肩峰。如果保持該姿勢規(guī)律懸掛一段時間,來自肱骨的壓力可以重塑肩峰形狀。這就可以增加肩峰下空間從而減少撞擊癥狀。
圖4 懸吊練習
雖然你肉眼看不出患者的肩峰是哪一型的,但如果滑囊有炎癥,或者肩袖肌腱易受激惹,則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評估來提示是否患上肩部撞擊征。
簡單檢查:屈肘,試著去抓健側的肩膀。如果出現(xiàn)疼痛,那么很可能為肩峰下撞擊征4。此時可以去做個MRI,明確是肌腱問題還是滑囊問題,但實際上MRI不重要,因為治療方案都一樣。
圖5 肩峰下撞擊征的檢查
前面講過不同的肩峰形狀可能造成撞擊,那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可能原因嗎?當然。
1)動作時方法不對
當做雙手過頭動作時,若是一直下壓和后拉肩胛骨則造成肩峰下空隙的減少,造成撞擊。因此,只要雙手過頭,記住一定是上抬肩胛骨,而不是下壓,這有助于減少肩部撞擊。
2)胸椎處肌肉僵硬或后凸
如果胸椎表現(xiàn)出駝背或者僵硬,那么可能會造成鄰近的肩胛骨問題。因為駝背和僵硬,會使得肩胛骨的位置受到影響,從而易出現(xiàn)撞擊征5。
3)肩袖肌群肌力不良
肩袖肌群的一個最重要功能是當雙手過頭舉起時,仍將肱骨頭固定于關節(jié)的中心位置。一旦肩袖肌群肌力不良,雙手上舉時就不足以維持這個位置,肱骨頭就會往上平移,造成撞擊。
那么如何治療肩峰下滑囊炎呢?下面的5步方案可供參考。
第一步:暫停造成疼痛的所有活動
首先,建議患者停止所有可能造成疼痛的活動。另外,盡量避免服用止痛片。止痛藥會掩蓋癥狀,讓你在活動時對于疼痛兩眼一抹黑。
第二步:治療炎癥
此時要著手解決問題背后的直接原因:炎癥。有兩種比較好的產品對于此類炎癥效果不錯。一是姜黃粉(Trumeric),研究表明其消炎和止痛的作用和布洛芬不相上下6。建議使用PuraThrive品牌。二是魚油。其效果和姜黃粉相同。建議每天3克DHA魚油,結合EPA一起服用。
第三步:減少肩關節(jié)應力
這一步是通過一些練習減輕肩部所受的外部應力。這些練習可以打開肩關節(jié)且增加血運。一旦血運增加,那么恢復所需的營養(yǎng)就能得到保證,加速康復進程。我們推薦3方向肩胛骨松動練習(視頻1)。該練習不僅降低肩關節(jié)應力還能加強肩胛骨運動能力以及肩袖肌力量,而這幾個方面都是治療和預防肩峰下滑囊炎的關鍵。
視頻1 三方向肩部松動訓練
具體練習方法如下:
3 Way Shoulder Mobilization Part 1: 90° Shoulder Flexion
將彈力帶高度調整在頭部和胸部之間
將手伸入彈力帶并抓牢,讓其繞著腕部
稍往后退幾步,直到彈力帶有一些阻力產生
前伸肩胛骨(肩胛骨往前運動),注意不要轉動身體或聳肩
通過旋轉肘部來內旋肩部
運動至活動度末端并堅持2秒,然后外旋肩部并堅持住
重復3次
后拉肩胛骨,重復上述內容,內旋3次,外旋3次
3 Way Shoulder Mobilization Part 2: 90° Shoulder Abduction
臉背向彈力帶,與胸部成90°
前伸肩胛骨并且內旋/外旋手臂各3次
確保肩部靜止,只需旋轉手臂
后拉肩胛骨并重復3次
3 Way Shoulder Mobilization Part 3: Horizontal Shoulder Adduction
面朝相反方向,套住彈力帶的手臂繞過身體前方
保持肘部伸直并且肩部下壓
前伸肩胛骨,手臂稍稍對著彈力帶,完成3組旋轉動作
后拉肩胛骨,重復
單杠被動懸吊
前面提及過Kirsch醫(yī)生推薦的每日懸吊,掌心朝前,每次懸吊10-30秒,每天總共懸吊3-5分鐘。做到盡可能放松。如果做不到掛住整個身體,那么使用一張椅子墊一下,減輕一些重量。單獨進行該練習,可以預防普通人群的撞擊征發(fā)生,但是對運動員來說卻不夠,還需再進行第四,第五步。
第四步:解決胸椎活動能力和過度后凸問題
1)胸椎后伸力量練習
躺下,胸椎置于滾軸
屈膝,頭部接觸地面(如有必要,可用枕頭)
雙手舉過頭部,來回數(shù)次,注意不要移動胸椎
通過控制性動作,加強胸椎附近的伸肌,斜方肌,菱形肌等。
2)肩胛骨后拉
俯臥位,雙手過頭,前臂置于滾軸之上
肩胛骨回縮時,保持肘部伸直
盡可能活動菱形肌和下斜方肌,將肩胛骨后拉并靠攏
下巴回縮,持續(xù)數(shù)秒,提胸抬頭,但不是往天空看
確保腰背部和腰椎伸肌的放松,只需肩部和胸椎處的后拉肌群運動
3)俯臥位手臂抬高和旋轉
俯臥,雙臂過頭,呈一定角度往兩側,身體似“Y”形
收緊臀部是吸氣并抬高一只手臂
往天花板方向旋轉胸部,同時眼睛往抬高的手臂處看
確保胸椎旋轉,并保證腰部完全放松
慢慢放下手臂
換另一側手臂
第五步:優(yōu)化肩部運動模式
建立正確的肩部活動和運動模式非常必要。這意味著進行全范圍活動度控制,同時還需保證肌肉在活動度內的正確激活以及放松順序。下面是一些練習,可以嘗試使用,以改善活動和運動模式。
1)Overhead wall rollout(視頻2)
視頻2 overhead wall rollout
手握ab輪靠墻站立
前伸肩胛骨
慢慢往上滾動ab輪,確保聳肩提升肩胛骨,并使核心肌保持緊張狀態(tài)防止腰部后伸
慢慢往下滾動ab輪回到初始位置
整個過程保持自然呼吸
2)Horizontal Band Fly(視頻3)
視頻3 Horizontal Band Fly
中立位站直
雙手從后背握住彈力帶兩端
保持手臂伸直,舒展胸廓,雙手盡量往后試圖雙手手背相碰,同時后拉肩胛骨,并保持3秒
然后雙手往前,同時前伸肩胛骨保持3秒鐘。
在做上述練習時,一定要注意不能誘發(fā)疼痛,一旦疼痛出現(xiàn)或加重,則應盡量避免該練習。如果你的患者不幸患上肩撞擊綜合征,上述經(jīng)驗或許能幫你進行正確治療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