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有一個關節,平時不聲不響,可當它鬧脾氣時,可以說是“一鳴驚人”。它引起的疼痛能和知名腰痛殺手——腰椎間盤突出一較高下,讓人坐立難安,這個關節就是——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在骨盆之中,由中間的骶骨和左右髂骨相對而成,兩邊各一。如果你有腰窩,順著腰窩往下一摸,這個地方就是骶髂關節所在的位置。
(腰窩—骶髂關節在它的下方)
骶髂關節所在的位置,關節囊緊張,并且韌帶多而密集,也就造成了骶髂關節的活動角度非常小,只有2-3°。
只有在女性接近生產的時候,體內的激素才會讓它有所松弛,但是即使到了活動角度的巔峰,其活動范圍還是很小。
骶髂關節雖然不聲不響而且活動角度小,但是在人體中地位卻不小。它支撐著人體體重,相當于一個人體減震器,降低上半身力量對骨盆和脊柱的沖擊。
骶髂關節紊亂的危害
一般情況下,由于骶髂關節的存在,骨盆會將重力均勻地分散到下肢,形成均衡。
一旦骶髂關節出現紊亂,左右兩邊的髂骨發生了不同角度的前后旋,就會導致兩邊受力不均,把過多重力壓在其中一邊上。
而這種情況,常常會伴隨著長短腿癥狀一同出現,這一情況則將使下肢受力情況更加不均勻。
骨盆作為人體中“承上啟下”的關鍵部位,往上,會造成腰部失穩,往下則造成膝關節和足踝等部位出現問題,實在是不可不防,不可忽視。
骶髂關節活動為什么會紊亂
01 外力作用
骶髂關節被撞錯位又回不去,例如車禍、摔跤。
02 性別因素
女性在經期、懷孕時,體內激素發生改變,造成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變得松弛,造成骶髂關節不穩。
03 年齡因素
年齡大了,恢復能力差,更容易出現慢性勞損,韌帶變得松弛,還可能發生關節的退行性病變,都造成骶髂關節活動的異常。
04 生活習慣
長期久坐不動的辦公室人員,或者坐姿不當的人群。他們的骨盆可能前傾、后傾或者歪斜,使腰椎產生不良的應力,導致骶髂關節錯位。
如今久坐導致的骶髂關節紊亂最為常見,可見靜坐少動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必須要杜絕啊!!
骶髂關節的解剖
骨盆帶是由骶骨、尾骨、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成人的髖部由4個關節構成:左骶髂關節、右骶髂關節(簡稱SIJ)、骶尾關節和恥骨聯合關節(簡稱 SPJ)。
骨盆帶的骨骼,形成4個關節
髂骨
髂骨是在構成髖骨的三塊骨頭中最大的一塊,呈“L”型,由一個“短臂”和一個“長臂”構成,我們所說的骶髂關節就由它和骶骨鏈接形成的。
髂骨上 L形關節面的短臂(1.垂直向)和長臂(2.水平面)
骶骨
骶骨位于腰椎的底部,在人體骨盆的后面,呈三角狀。骶骨同樣有一個“短臂”和一個“長臂”,恰好和髂骨吻合,形成骶髂關節。
骶骨的短臂(垂直向)和長臂(水平向)以及骶骨角(側方)
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位于骶骨與髂骨之間,屬于真正的滑膜關節,結構包括關節囊、滑液、關節軟骨和滑膜。
骶髂關節的解剖
骶髂關節的韌帶
韌帶為骶髂關節提供關鍵的穩定性作用,保證骶髂關節的完整性和抗剪切力,影響著骶髂關節的穩定和整個腰椎的穩定。
韌帶與骶髂關節的穩定性關系:a)前面觀,b)后面觀
骶髂關節損傷診斷要點
骶髂關節損傷又稱骶髂關節半脫位、骶髂關節錯縫癥。是指骶髂關節遭受外力的作用,或因婦女孕產骶髂關節面對合不良,導致骶髂關節韌帶損傷或骶髂關節錯縫,引起局部疼痛的功能障礙。臨床上以持續性下腰痛或腰臀痛、長短腿、跛行為主要特征。
本病好發于青壯年,尤以女性及運動員最為多見。近年來自駕車增多,由于右足用勁過多,動作變換頻繁,牽拉骶髂關節,造成骶髂關節損傷,發病率明顯上升。
癥狀
①大多有外傷史,部分因產后引起。
②下腰痛,伴有一側腰臀或兩側腰臀部疼痛,彎腰、轉身、仰臥等使疼痛加劇;咳嗽或打噴嚏時可引起患側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痛。
③有長短腿現象,常呈撅臀跛行,患肢擱腿、穿鞋襪困難。
④有盆腔臟器功能紊亂癥狀,如下腹部脹悶不適,肛門墜脹感;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加;尿頻、尿急,排尿困難;會陰部不適,陽痿,痛經等。
⑤腰骶部酸軟乏力,常用手支撐患側,或經常更換坐姿。產后女性可引起恥骨聯合處疼痛。
體征
①可見患側骶髂關節較鍵側隆起;雙側對比觸摸髂后上棘時,患側髂后上棘有凸起或凹陷,觸診髂后上棘下緣,患側較鍵側偏下者為后錯位,反之為前錯位。
②患側髂后下棘的內下角有壓痛、叩擊痛,有時可觸及痛性筋結。
③腰部前屈、后伸活動受限,患側側彎明顯;腰臀部的肌肉緊張,臀上皮神經、臀中肌壓痛明顯。
④兩側下肢不等長或有“陰陽足”。
特殊檢查
骨盆分離試驗陽性,“4”字試驗、床邊試驗陽性,骶髂關節旋轉試驗陽性。
輔助檢查
X線檢查:兩側恥骨不在同一水平線(恥骨聯合錯開移位)
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