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牛的順利過渡主要有三大要點:第一是母牛免疫系統優化;第二是確保牛只成功轉移至產奶牛群;第三是能夠管理健康的風險。這時新產牛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從低能到高能日糧的轉換以及營養濃度改變對健康的影響。
過渡期要多久?我個人認為一般需要至少7~10天,有助于我們觀察個別牛只的健康狀態。有些牧場喜歡新產牛養到31天,那么可能會面臨奶量快速上升,而營養沒有辦法滿足它的需要。
新產牛的目標是產后前三周能量損失巨大,應盡早達到能量正平衡,相較于產奶量能量平衡與干物質采食量高度相關。如何在產后3周飼喂新產牛是關鍵。
圖1典型圍產牛及產奶早期牛只的能量平衡
能量平衡與產后的采食量息息相關。在產后2~3周,如果牛群飼喂大量脂肪,可能造成采食量的下降。根據威斯康辛的經驗,產后給予高能日糧,產奶量會比較高(33.0 vs. 31.7 kg),產后血漿β-羥基丁酸較低(4.1 vs. 6.3 mg/dl),產后血漿葡萄糖較高(49.2 vs. 45.9),高能日糧的NFC較高,NDF較低,必須避免瘤胃過酸。產后牛面臨健康挑戰,產后酮病機率增加三倍。酮病是能量指標,很多疾病與酮病有關。
哈氏偏好
新產牛由于它的干物質采食量比較低,所以微量礦物質需稍微調高,來確保它采食足夠的微量礦物質,還有一些氨基酸的需求也會比較高。另外,新產牛需要特殊新產牛欄,密度不超過90%。如果可能給予專用新產牛日糧,有些牧場可能直接飼喂高產牛日糧,但除了TMR外,需另給予 2~3kg長草,有些產后牛會比較積極的去采食這些長草。有些牧場直接將這2~3kg長草加到TMR中,也有牧場額外再給予。如果TMR攪的太細,可能需額外再加1~2kg秸稈。添加長草主要是保證它的有效物理纖維,保持瘤胃健康,秸稈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但我不建議采用秸稈的方式,因為秸稈的中性洗滌纖維比較高,會限制牛只的干物質采食量,所以我個人比較偏好給予長草。
健康挑戰
從圖中可以看出,代謝病之間都是相關的。比如,如果牛只有子宮內膜炎,那么它得酮病的幾率就增加了2.3倍。酮病是能量平衡的指標,有很多因素包括胎衣不下都跟酮病有關,但是酮病也會導致真胃障礙。
四大因素影響牛只免疫:能量平衡,牛只應激程度 ,維生素E和硒的狀態。維生素E+硒同時使用,可以減少乳房炎發生率40%,飼喂有機硒的時候,血里的硒比較高。
新產牛監測Feed 飼料
1. 飼料
監測采食量有時候比較麻煩,所以我們有一個簡單的系統來評估。其實,我們將牛夾在頸夾欄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觀察它的采食情形。有些人直接觀察TMR的采食,也有人在TMR上放一些長的干草看它采食干草的狀況。也可以作一個評估的指標,1分不食,2分采食量降低,3分穩定采食量或食欲好,4分增加采食量或食欲極佳。
2.精神狀態
這可能是在評分里面相對是比較困難的,主要是目視牛只眼、耳和走動情況。
1分倒臥;不愿站立。2分情緒低落;眼睛凹陷;無精打采;慢的。3分看起來有問題。4分活潑的;具有警覺性。
3.溫度
在產后每一天我會用數顯式直腸溫度計來監測它的溫度,評估比較每一天畜舍或牛欄牛只間的差異。冬季連續2天以上體溫超過39.4°C,夏季連續2天以上體溫超過40°C就有問題。當然,夏天還得考量熱應激的因素。但是溫度的監測可能比較具有爭議性,因為有些農民他認為幫每一頭牛量溫度太耗費時間。
4.糞便
觀察糞樣,對糞便進行評分。1分是液態糞便,下痢;2分糞便松軟,不成堆,可見未消化飼料;3分成型;成堆(哈氏理想糞便評分);4分較硬及干燥糞便。
5.子宮排出物
檢查尾部或牛床上的子宮排除物,主要看它是異態的還是粘液。另外根據它聞起來的味道以及排出的顏色來判定。子宮排出物評分1分液態, 聞起來有惡臭味,紅色至黃色;2分粘稠黏液, 聞起來有惡臭味;3分粘稠白色排出物, 稍有異味;4分粘稠, 膠狀, 無異味, 深紅至清澈;5分沒有排出物。
除了上面的觀察指標外,還可以看每一天奶量的變化。我們可以用奶量來評估牛只健康的狀況。我們可以用紙或者用電腦觀察這六項指標,然后一直到沒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它移到下一個族群,可能要花六七天,可能要兩周,也可能需要30天左右的時間。
縮短奶牛干奶期
現在有人在考量是否可以縮短奶牛的干奶期。通常一個正常的干奶期應該在50~70天左右。有些牧場的管理人員發現如果快到干奶時,奶牛還有30公斤左右的奶量,這樣是不是可以再多幾天時間,讓干奶期縮短到只有30天。這樣可以多增加產奶量,在目前奶價下會有比較大的收益。
縮短干奶期30天會對下一胎的產奶量影響多少,研究發現可能下降10%,也可能沒有下降,一般變化為此期的90~102%。是否縮短干奶期,還要看牧場的管理水平。
研究發現,經產牛的干奶期縮短至40~45天,奶量損失0%~5%。從生物學上講,牛只在產后我們要讓乳腺休息發育,這需要15天。另外還需要15天讓乳腺重新再發育,所以需要至少30天的干奶時間。頭胎牛干奶期應超過60天,否則奶量損失7%~10%。對于一些奶農來說,頭胎牛干奶時間會延長到80天以上。而無干奶期用于高危險牛群。威斯康辛大學某教授做了一個研究,針對一些高危險群,比如容易得乳熱病或是酮病的牛只,甚至可以考慮沒有干奶期,這樣可以大幅減少產后代謝病,至少不會死,還可以改善未來繁殖和卵巢應答。針對這樣的牛群,我們可能會采用比較激進的做法,即沒有干奶期。
我個人建議干奶期縮短是在40~45天。因為在熱應激狀況下,如果要縮短干奶期,可能牛只沒有30天的時間來做休息和乳腺再發育。同時,縮短干奶期通常建議是針對經產牛。對頭胎牛來講,我認為干奶期還要超過60天,否則,奶量會損失比較大。所以,針對頭胎牛我們不會采取縮短干奶期的措施。
頭胎牛產前飼喂策略
頭胎牛在產前可能和一般的干奶牛不一樣,因為頭胎牛在產前的干物質采食量比較低,所以我們要考慮圍產日糧里的濃度稍微高一點。除了胎兒的生長外,頭胎牛還需要每日增重大概700~800克,因此要維持10~11公斤干物質采食量。同時,頭胎牛社會地位比較低,應獨立成群,飼欄密度要低于90%,理想的密度是每頭母牛有0.9米的飼槽空間。
雙胞胎犢牛策略
如果母牛帶雙胎,對它來講可能是更大的挑戰。對經產牛來說,它雙胎的比例可達3~8%。雙胎母牛是一個比較危險的牛群,它所需要的營養成分比較高。但也有奶農沒辦法知道牛是不是帶雙胎,這樣會造成一些問題。如果我們知道母牛帶雙胎,我們要考慮提早飼喂圍產日糧。
懷孕末期母牛的氨基酸需求
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們給懷孕母牛提供接近1公斤的氨基酸,但是子宮吸收提供給胎兒的就占了72%,大概718克。所以我們要考慮我們有多少氨基酸能夠提供給牛只,了解它對氨基酸的需求,或者是提供到肝臟所需要的氨基酸。現在有一個理論是飼喂低能高秸稈飼料,這樣就需要考慮你的氨基酸需求能不能滿足牛的需求。伊里諾伊州的一位教授建議懷孕末期的母牛應該要給它1100克的氨基酸。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會考量圍產牛的氨基酸平衡和需求,以及瘤胃過瘤胃蛋白的需求。
剛才我們一直在強調理想的干奶牛密度是多少。對于懷孕母牛來說,理想的密度是每頭母牛有0.9米的飼槽空間。過度擁擠對社會地位低的牛只影響較大,特別是頭胎牛,過度擁擠對它的負面影響更大。如果密度過大,會降低采食量,同時會有能量負平衡、代謝病問題和產奶量較低。
威斯康辛研究結果-產前過度擁擠
我們觀察到牧場里面產前圍產牛的密度從62到138%。這樣的密度下,飼草空間大概從43.2~96.5公分,平均密度109%(55.9公分飼槽空間)。很多人并沒有考慮到這些對于將來會有很大的負面的影響。
圍產期飼槽空間對產后產奶量的影響
圖中,三個顏色分別代表51公分、61公分和76公分的飼槽空間,發現飼槽空間每降低15公分,奶量會多損失0.73公斤。
頻繁調群的負面影響:頻繁調群后可能降低干物質采食量,導致能量負平衡和脂肪肝。所以產前3~9天調群非常危險。當然,圍產期太短或在待產區太久也可能會有一些問題。
圍產期天數對未來產奶量的影響
對于頭胎牛來說,圍產期要有足夠的時間,超過9天以上它的奶量會多1300公斤,如果圍產期不足9天,奶量會大幅損失。如果是經產牛,大概就只差400多公斤,相對來講影響小一點。實驗證明,較短的圍產期易造成58%牛只在危險階段調群,會造成更多產后疾病。如果圍產期太短,它可能面臨到一些代謝的改變,包括調群及日糧的改變。使用低能高纖日糧,它通常需要十天以上。
未來選擇及考量
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知道哪一種微生物或者未來使用一些微生物是不是會對圍產牛能產生一些正面的影響。將來也許我們會針對圍產牛考慮給予一些多不飽和脂肪酸,而使用哪種不飽和脂肪酸、飼喂多久、飼喂量可能也會影響到葡萄糖的代謝和生成。另外,我們也可能會考量到圍產牛對鎘的需要,并考慮到氨基酸的需求或可代謝蛋白的水平。
總結
首先,我們要有一些早期預警系統,包括關注主要績效指標,還有剛講的牛只的飼料、精神狀態、糞便等。其次,在問題較小時比如在亞臨床低血鈣或者亞臨床酮病時及時偵測出以免成為大問題。最后就是及時適當處理,降低產奶早期被淘汰牛只數。我們的目標是讓高效益牛只有高收益,這不但顯現在產奶量的提升,還包括減少一些代謝病。另外,圍產日糧要采用低能或高能、你的營養成分需要多少,以及養一百多頭產奶牛跟養一千多頭產奶牛飼喂策略可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