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斂口,淺弧壁,圈足外撇。造型端樸穩莊,典雅可嘉,洗呈天青色,釉色柔美光潔,釉質瑩潤細膩。器底留存三枚支燒痕,底足外撇具金銀器卷足的特征。相似的標本,見于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的考古發掘。相同的器形則散見于世界各公私立博物館的收藏中。國立故宮博物院同時也收藏形制相同,但尺寸較大者。從中或能因此觀察出汝窯的產制,在形制上似乎存在某種規格化的特征。特別是對照2000年的考古發掘,不少傳世的器物幾乎都能從中找到足以相對應的標本,而且出土的模具,也暗示官方瓷器的生產,背后可能存在的規模與制度。
產燒于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初的北宋汝窯,以溫潤典雅的天青釉聞名于世。汝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明清鑒賞大家均將其列為名窯之首,無論是釉表帶開片或是完美無紋路,它在鑒賞家心目中始終是獨領風騷,被視為青瓷的典范。汝窯傳世品種極為稀少,全世界典藏大約七十件左右,其中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21件,堪稱世界之冠。此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館收藏8件,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它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約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窯瓷器的博物館不足十家,故汝窯在拍賣會上常以天價成交。
汝窯瓷器的風格獨具,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汝窯燒造時間較短,僅有20余年,至南宋,已有“近尤難得”的說法。常見品種中以天青釉為最佳,本品無論如何從胎色、胎質、釉色、支釘、器型,開片紋均與汝窯瓷器十分相近,為十三世紀天青釉洗之佳品。
此外,在韓國高麗青瓷的作品組群中,同時也存在與此件作品相仿的器形,透露出十二世紀韓國高麗與中國北宋窯業互為交流的情形。尤其是兩個窯口在器形、釉色和燒造方式的相似,在在顯示東亞窯業的發展存在區域之間彼此互動、影響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