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面食”中沒有寧夏的,這件事一直讓小編耿耿于懷。。。
我們相信,每一座城市都有不同的風味,每一片土地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寧夏也不例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大街小巷,仔細數(shù)數(shù)銀川到底有多少種面食吧~看看有沒有你最愛吃的那一碗~
“長脖子雁,扯紅線,一扯扯到中寧縣...”這句流傳于寧夏中寧的歌謠中所說的長面就是蒿子面。食客們嘴里清淡簡單的蒿子面,制作者做起來可不輕松。蒿子面里最重要的原料自然是蒿子粉,它來自西北荒漠、高山地區(qū)的蒿子草籽,研磨成粉后,在與高精面粉以適當比例混合在一起。蒿子面寧夏民間特色風味小吃,據(jù)說已經(jīng)流傳了360多年。這是中衛(wèi)當?shù)厝硕紣鄣脑绮停酝暌院笪咐锱模D時就特別希望能娶個中衛(wèi)媳婦。
羊肉臊子面應(yīng)該是本地面食中最具代表性的,將羊肉切成肉塊(可以切大塊也可以切小塊),用油炒制,加入蔥姜蒜、辣椒面、料酒、醬油、花椒、大料等多種調(diào)料,最終炒制成羊肉臊子。羊肉臊子不膩不膻,香味濃郁,可以用來做菜,但是最好的吃法還是做成臊子面。臊子面的配料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必須有豆腐、青蘿卜、土豆、西紅柿及蔥花香菜等。
羊肉搓面是寧夏盛行的一種風味面食。搓面的精華就在面勁道、湯鮮美、風味獨特。將面搓成筷子般粗,下鍋煮熟,再澆上用羊肉原汁、羊肉丁和新鮮蔬菜燴成的湯,放入辣椒紅油就可以吃了。味道那叫一個鮮美!
銀川的很多餐館里都有這道面食,大餐廳里當做主食在做,吃完涼菜熱菜后來一大盆,大家各盛一小碗,既喝了湯也吃了主食,非常滿足。很多小面館中是用砂鍋在做,其實味道更好。將面食與砂鍋完美結(jié)合,味道更加鮮美。面片筋道,舀一勺送入口中,嚼勁十足,別提有多美了;湯面中的羊排不僅增加了湯的鮮美,而且吃起來肉香濃郁,是碗中的精華。
小炒面應(yīng)該算是炒揪面的一種,但是專門叫小炒面是因為他并不是在鍋里燴好端上桌的,而是面和菜分開,上桌后自己燴,而且用的配料比較簡單,就只有羊肉、土豆片和粉條段。
雞血面是將雞血與面混合和面,手工切成面條,燴到清燉雞湯里的一種面食。雞血面湯鮮、味美、肉嫩,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雞血尤其含鐵量高,對補血養(yǎng)血有很好的效果,老少皆宜。
源自寧夏固原的氽面由于色香味俱全,酸辣醇厚,回味悠香,營養(yǎng)豐富,具有西北特色和少數(shù)民族風味,在西北地區(qū)廣受歡迎。生汆面的這個“汆”字非常的形象的闡述了這個面的精華,就是用水汆出來的羊肉丸子。生汆面其實就是羊肉丸子小揪面,以固原三營的生汆面最為有名。
刀削面應(yīng)該是源自山西的面食,但寧夏刀削面的做法可是和山西刀削面完全不同的。寧夏的刀削面多半是炒刀削或者是燴刀削,而山西的刀削面是澆汁的。羊肉、角瓜、蒜薹、西紅柿等炒好后,和煮熟的刀削面或炒或燴,一碗寧夏風味的刀削面就出鍋了。還有些店是專門做酸菜刀削面的哦,也別有風味。
、
看起來感覺跟砂鍋羊排小揪面非常像,但是用鴿子湯打底,里面也是鴿子肉,你們知道的啦,我們寧夏的面面就是要看起來紅彤彤的才能讓人有食欲,砂鍋鴿子面吃起來也是非常鮮美的哦。冬天吃得熱辣辣,暖胃暖心,夏天食得汗津津,爽快淋漓。
新鮮羊肉丁、時鮮蔬菜丁和西紅柿丁加以煸炒,再加入煮好的像花生那么大的小面疙瘩炒熟。炒疙瘩色澤深黃,黃綠相映成輝,食之綿軟柔韌,醇香可口。其實除了面的形狀不一樣,配菜和炒削面很像,但是更加入味。
“不到長城你非好漢吶,沒吃扁豆子面你真遺憾”。扁豆子面是中衛(wèi)地區(qū)特有的傳統(tǒng)佳肴,屬于湯飯的一種,半個世紀以前,窮苦人家缺少食物,就那一把面揉好搟成薄薄的面皮,用菜刀切成細小菱形的薄片,放進開水鍋里,撒點鹽,再放一些蔥花和扁豆,煮熟后就湯而吃。如今的做法稍有改良,將扁豆子泡軟,用牛骨熬湯,再將扁豆子入鹽和胡椒粉炒糊,牛骨湯煮面、瀝出澆上扁豆子糊糊,再飄上點香菜花。扁豆子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能健脾開胃,加之胡椒味稍濃,怪不得人們吃了以后大汗淋漓、回味無窮呢!
糊餑到底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死面烙餅,炒糊餑就可以理解為炒餅。但是,這道面食的味道可是沒那么簡單,香味濃郁的能讓你吃上癮,但是確實不能多吃,因為是死面餅,不太好消化。炒糊餑是一道西北地方著名小吃,流行于寧夏銀川、吳忠等地。特點是制作方便,配菜豐富,香、辣,嚼起來很有口感。
拌湯其實就是疙瘩湯,是一道中國北方家常湯品,主要食材是面粉。可以用清水或排骨湯、魚湯、骨頭湯等作為底湯。說起疙瘩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在北方的人可能印象最深了。那時,很多人家為了省事和節(jié)約,晚餐常常喝這道既算湯菜又算主食的疙瘩湯。如今疙瘩湯已走上了大雅之堂——很多大飯店都有。疙瘩湯可以做成素的蔬菜疙瘩湯,也可以做成有肉的葷疙瘩湯。用雞蛋、肉類等做成的疙瘩湯特別適合腦力工作者,可以補充蛋白質(zhì)。而對于身體虛弱、消化功能較差的人來說,更適合清淡的、素的疙瘩湯,以雞蛋、油麥菜、西紅柿為主,既有色彩,增進食欲,又營養(yǎng)豐富、利于消化吸收。
牛肉拉面雖然是蘭州的最有名,不過寧夏的卻很有自己的特色。在蘭州拉面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口感順滑的豆腐,味道是沒得說,再配上一盤小菜,一個茶葉蛋,很多老銀川人要是每周不吃上兩口,心里都很難受呢!還有的會放酸菜哦,酸菜牛肉拉面味道也很棒!
蕎面是西北人的傳統(tǒng)面食,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饸饹面的做法也是不同。地道的秘制醬料口感豐厚,濃油赤醬,配以蕎面饸饹,大家可以把醬拌開吃,慢慢感受。
燕面揉揉是一道民間小吃,開始時僅在固原地區(qū)行,現(xiàn)在寧夏各地都有制作和供應(yīng)。燕面即莜麥面(固原人習慣將莜麥稱為燕麥),且成品吃時口感柔韌有筋,故名。現(xiàn)多用于涼菜上桌。色澤白亮,條細不斷,口感柔韌,配料講究。
寧夏的特色拌面其實也是干撈面的一種。干撈面因為其做法簡單,味道好,所以在我國各地都比較流行。比如江浙一帶的干撈面多為“蔥油拌面”,而到了武漢又成了“熱干面”,寧夏地區(qū)小餐館賣得干撈面種類也很多,西紅柿雞蛋面、炸醬面等等,但最有特色的是特色拌面,既然是特色配菜當然少不了羊肉啦!再加上蒜薹、豆腐干、蘑菇等等,一碗寧夏特色拌面就成啦!哦,對啦,還要記得加辣椒哦,紅紅的才有食欲呢!
麻食,也有叫作“麻食”、“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一道傳統(tǒng)小吃。北方叫它“手撇面”、“捻面卷”,南方人叫“貓耳朵”、“空心面”,是極為精細的手工面食。
攪團是中國西北地區(qū)著名的漢族特色小吃,定義為“用面攪成的漿糊”,陜甘寧尤好吃。根據(jù)主要用料不同,分為蕎面攪團、玉米攪團和洋芋攪團,攪團的吃法有很多種,銀川人用蕎面做攪團,與醋水一塊吃,掩蓋了粗糧的缺陷,口感好,又增強食欲更筋道味美。
寧夏的拉面還有一種吃法是“炒拉面”,它的面既不是普通牛肉拉面那樣細,也不像新疆炒拉條那樣粗,大概就是上圖中的粗細,配料跟炒削面、炒揪面、炒疙瘩很像。
以上這22道美味面食里一定有你喜歡的那一種吧?快快點擊右下方“寫留言”告訴小編你最喜歡吃的是哪一種,還可以推薦你認為面面最好吃的那一家餐廳哦??如果發(fā)現(xiàn)小編漏掉了哪一種也可以評論告訴我們哦~
編輯:姜小喵
實習生:婧小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