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毒、補虛、化瘀等法聯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可獲良效。
潘某,男,29歲。2006年3月8日初診。
發現乙肝表面抗原陽性20年,乙肝三陽3年,乏力1周。
初診:患者2003年10月份體健時發現乙肝,當時無自覺癥狀,自服益肝靈、中草藥治療,期間復查肝功能大致正常。1周前,因工作勞累出現乏力,納差,食后上腹飽脹,小便稍黃,遂來我院就診。現癥見:脅肋部脹滿不適,乏力,納少,食后上腹飽脹,小便黃,大便調,無口干口苦,稍厭油。慢性病面容,皮膚無黃染,白睛輕度發黃;舌暗紅,舌苔薄白。實驗室檢查:乙肝全套:HBsAg+;HBeAg+;HBcAb+,肝功能:A/G46. 1/24. 4g/L; TBIL/DBIL: 35/9umol/L; ALT: 128ul/L。西醫診斷: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輕度;中醫診斷:肝著,脾虛兼瘀熱證。治法:健脾、清熱、化瘀。以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治療。方藥如下:
柴胡10g,赤芍15g,太子參10g,茯苓15g,白術10g,茵陳15g,丹參15g,蛇舌草15g,郁金10g,枳殼6g,葛根30g,甘草5g。7劑。
二診:乏力好轉,納食增多,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數。實驗室檢查:乙肝全套:HBsAg(十);HBeAg(+);HBcAb(+)肝功能:TBIL/DBIL: 29/9umol/L,繼續清熱解毒化瘀治療。以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方藥如下:
柴胡10g,赤芍15g,太子參10g,茯苓15g,白術10g,茵陳15g,丹參15g,蛇舌草15g,郁金10g,枳殼6g,葛根30g,甘草5g。7劑。配合西藥護肝、降酶、退黃治療。
三診:患者肝功能各項指標恢復正常,病毒復制得到控制,自覺癥狀明顯緩解。
按: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診為肝著(著)。是為濕熱之邪纏綿難盡,日久成瘀致正虛邪戀,虛實夾雜,病癥遷延難愈。治療中清熱解毒是為祛邪,清除病因,補虛即可扶正,增強正氣,化瘀而能固本,改善肝臟微循,促進病變恢復,鞏固療效。本例患者辨為肝著之脾虛兼瘀熱證,為虛實夾雜之證,治療從健脾,清熱,化瘀獲良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