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泰德·威廉斯被稱為“史上最佳的擊球手”,其中的秘訣在于“只擊打甜蜜區里的球。”
具體的做法是,他把擊打區劃分為77個小區域,每個區域只有一個棒球大小,然后找出77個小區域中的最佳擊打區域,也就是他所說的“甜蜜區”。
只有當球進入最佳區域,即甜蜜區的時候,他才會揮棒,這樣便能保持0.4的擊打率,而這一成績在職業棒球界近乎是神話一般的存在。
而如果勉強去擊打位于最邊緣位置的球,他的擊打率會降到0.3或0.2以下。所以,對于非核心區的球,任其從身邊飛過,泰德·威廉斯也絕不揮棒。
這一簡單卻又神奇的擊球方法,被泰德寫在了影響深遠的教科書《擊打的科學》 (The Science of Hiting)當中。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擊球手,你必須等待一個好球。如果我總是去擊打甜蜜區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入選棒球名人堂。“泰德在一次采訪中,再一次重申了他的甜蜜區揮棒擊球的觀點。
也就是說,只打少而對的球,不打多而廢的球,才是保證取得好成績的不二法門。
只打進入甜蜜區里的球,成就了泰德·威廉斯。不過,仔細品味一下,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擇業如擊球,所應選擇的行業,也正如泰德·威廉斯所要擊打的球,從甜蜜區里擇業也同樣可以使我們受益匪淺。
一、你所選擇的行業,是不是甜蜜區里的那只球?
在了解甜蜜區之前,有必要先知道一下什么是“甜蜜點”。
所謂的“甜蜜點”指的是每一支球桿的桿頭,都有一個用于擊球的最佳落點,能與球碰撞出最為“甜蜜”的美好感受,因而在棒球的專業術語里被叫做“甜蜜點”。
如果你揮桿很正,擊球正中甜蜜點,我們可以認為能量沒有損失,你的球就會飛得很直,而且球速最快;如果發生接觸的區域里甜蜜點越遠,能量損失就越大。偏離甜蜜點越遠,球速越慢,側旋就會越多。
當若干個甜蜜點匯集在一起,正如同泰德·威廉斯所設立77個小區域中的若干個最佳擊打點,合到一起便形成一個甜蜜區。
擊球就選能進入該區域的球,同理,擇業也應該選擇適合自己“揮棒擊打”的行業。如此,才能見到效果,而且是非常明顯且容易令人滿意的效果。
那么,什么樣的球,屬于甜蜜區當中的球呢?
主要的判斷標準就是進入甜蜜區的球,非常適合棒球手擊打,不但打起來命中率高,不必向全壘打那樣,左擊右突而疲憊不堪,而且相對輕松,容易進入狀態。關鍵還有,被擊中的球,由于被擊打的角度合適,會取得高分。
對此,若從擇業與個人的適配度來講,或者說適合“擊打”,也是以“易上手”、“較輕松”、“見效快”與“回報好”等做為主要參照標準。慢慢地你會發現,適合擊打的球與適合選擇的行業在標準上,近乎同出一轍。具體來講,有4點:
1、擅長的而非喜歡的。有過揮棒擊球體驗的人都知道,來球的角度不同,揮打的姿勢也必然不一樣,所以揮棒的動作取決于來球的角度。
如果來球雖然是自己喜歡的角度,但卻容易出現打偏,甚至造成“脫球”,那么,這樣的球就自然不屬于甜蜜區里面的,需要果斷放棄。而只有那些非常利于自己揮桿,且幾乎能達到揮桿即中的球,才值得自己全力一擊。
當然,如果來球既是自己喜歡的角度,也是自己擅長的角度,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選擇行業就如同看來球角度一樣,不能只看興趣,憑個人喜好,還需要考慮自己是否擅長揮桿拿下,而這是兩碼事兒。
鄰居家有位孩子小趙,剛入公司時,非常喜歡銷售這個行業,感覺工作內容無非就是跑客戶、賣東西,時不時地喝喝酒、吃吃飯的,不但有底薪還有提成,很是羨慕。
沒想到,工作起來完全不是他想像當中的樣子,單說應酬客戶這一項,就快把小趙給難住了,首先酒桌上,小趙不勝酒力,而且還不善于表達。每次入酒場如同上刑場一般,難受得不行。
好在,小趙后來由產品銷售員轉行做起了產品業務員。因為,小趙記憶力好、工作細心且善于數據統計,沒出三年,便由業務員晉升為業務主管。
來球很多,不是角度誘人就揮桿,還要考慮這個角度的來球是否與自己擅長的揮桿動作相接洽。
行業很雜,需要我們用自身所擅長的技能去爭取而非表面上錢多、事兒少就去做。能做成更能做好的行業,才需要主動爭取,一舉拿下。
2、有價值而非有價格的。價值與價格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前者可以始終保值,而后者卻隨時可能會貶值。球場上,能讓你次次得分的球,就是有價值的球,而能讓你只得一次分的球,下一次可能控制不了的球,便是只有價格的球。這也是隨意投一次得3分,永遠干不過穩投兩次均得兩分的直接道理。
放到職場里,那就是有價格的行業往往是由老板定的,而有價值的行業則是由自己定的,沒有了價格,比如公司高管被裁,表面上看,失去的是價格。而如果有核心競爭力,那么,自身就具有了保值的價值,換一家公司,價格照樣會隨著價值而水漲船高。
也就是說,選擇那些可以讓自己保值的行業,不靠顏值、不拼體力,尤其是自己可以定工薪水平的行業,才是王道。
上個月,朋友剛向就職了5年的公司遞交了辭職信,公司領導開出了加薪加福利等條件來挽留,無奈他去意已決。
當自己很疑惑剛為何要在今年這種市場環境下,扔掉手上的高收入與穩定的工作,另尋它家的時候。
剛很輕松地解釋說:“我在這家公司就職5年,自身的價值遇到了天花板,工作開始麻木了,很容易失去熱情與干勁。我相信我自身的價值已經超出了這個價格,無論走到哪,我都值這個價格,還可以超出。”
細品一下,還是蠻有道理的。人付出工作所得到的工薪報酬,是因人的工作能力高低而定的。表面看來,是價格決定了人的價值,可深思下去,是不是也可以反過來,是價值決定人的價格呢?
價格是別人給的,也是別人可以拿走的。可價值是自己的,別人無法拿走的,也可以循環用的,也就是可用自身已存在的價值去創造出更高的價值,以及由此帶來的價格。
3、單一的而非多元的。棒球比賽有兩類擊打者,一類人是什么球都打,每次都全力以赴,力求全壘打。這需要很強大的力量和體格,很多人甚至服禁藥來提升力量,顯然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而另一類人則是聰明的擊打者,他們的先天條件不一定好,他們只擊打高概率的球,也不強求全壘打,只求把合適的球打到沒有防守隊的地方。結果顯示,排名前十的擊球手,都是后面這類人,而泰德·威廉斯顯然是后者中的高手。
而行業選擇也應該盡可能的專一。業精于專,只有夠專業才能更敬業。與其諸事平平,不如一事精通,這才是提升個人職場辯識度、充分展現實力的秘訣
有一次,公司為迎接上級機關檢查,需要配合PPT進行匯報,公司領導第一時間找到了寒,這位號稱PPT制作的“大神”。
他接手了PPT制作這項工作后,真是我入職以來見過的“最神”操作,沒有唯一。全程幾乎沒見他看過一次鍵盤,唯有一張張精美的PPT展示頁,不斷出現在播放區內,1個小時下來,PPT制作大功告成并順利通過。
正是這次成功的展示,讓領導對名聲在外的寒又一次強化了印象,到了年底,寒由一名普通的職員被公司提升產品設計業務主管,后來又一路晉升為產品設計項目經理。
當下,職場行業除了持續更新外,更向專業化邁進。只有長期專注于某一個領域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培養出專注的興趣,而專注某一領域的興趣,形成精專的技能,而這會讓我們內心榮辱不驚、安寧平和。
4、心流而非心動的。所謂心流,在心理學中是指一種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這一點,在泰德·威廉斯身上也體現得非常明顯。一旦進入甜蜜區的球,他會很自然又很投入的揮桿擊球,而對于非核心區的球,任其從身邊嗖嗖飛過,也不為心動,絕不揮桿。
綜觀擊球全程,泰德·威廉斯仿佛一直沉浸在觀球、判球、擊球的連續動作當中,直到勝利收官。
工作過程中,我們是不是也有過這樣類似的體驗呢?把工作當成一種享受,而非忍受。僅以寫作為例,看一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感覺?
1、一坐在電腦前,仿佛一切都安靜下來,除了碼字,其它的事情似乎已經不存在了;
2、明明是兩個小時的寫作時間,寫起來,卻感覺只有十來分鐘,很快就過去了;
3、一寫起來就感覺很踏實,否則,便會有一種負罪感。
倘若,寫作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的感覺,那么,就說明你開始進入心流狀態了,而進入這種狀態,不但會給自己帶來一種滿足感,更會使自己很容易出成績。
拓展開來,當我們遇到這樣的行業,同樣也是是非常值得去從事的。相比那些單純地能使自己心動的錢給多少、工作強度多大、離家多遠的行業,或許更具有參考意義。
心流的行業,可以讓自己從中找到快樂、刷出存在,獲得收益,而心動的行業,可能暫時會很愉悅,但卻好比一股熱情,會隨時發生變化,更有可能會熱情枯竭而被隨時叫停。
買商品有句經典的話語,只買對的,不買貴的,擊球只打“甜”的,不打“苦”的,而擇業更是要選擇“順手”的,不選“蹩腳”的,不能僅僅只是看待遇,也不要只是看職銜,一個能夠讓自己全身心投入、又能加速個人成長的行業,才是職場里屬于甜蜜區的那只球。
二、為何遲遲發現不了甜蜜區的球
法國雕塑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曾說:“世界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對于泰德·威廉斯而言,自設擊球甜蜜區,讓他看清了飛來的球哪個該擊打,哪個該放過。
還是將所擇的行業看做一只只待打與否的球,為何沒能發現適合自己擊打的是那一個呢?歸結起來,主要來自3個方面:
1、心中無球,聽信他人。一位擊球手,可怕的不是沒球可打,這幾乎是不存在的,可怕的是,壓根就沒有打球的概念,而且還將打球的決擇權移交他人,叫打才打。
拿擇業來講,倘若一味地聽信他人,就會很難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個球。
大學生小C即將畢業,擇業的問題讓她很是糾結和迷茫。她本來想成為一名自由職業攝影師,拿著相機記錄這個世界的美與丑。可是那也得有資本,小C明白自己家里一沒錢二沒勢。夢想必須有金錢支撐才能走得更遠,很多人也都說她異想天開。
看看那對她來說昂貴無比的攝影器材,小C自己也覺得夢想很難實現。后來,家里想讓她考教師資格證,當老師有寒暑假,還有固定工資,工作又穩定,她也覺得這樣挺好的。
于是,她便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幾年后,雖然,小C還是小有成就,由教師晉升為副教授,但她卻總是高興不起來,時常覺得自身的職業還是留下了遺憾,讓她很是后悔。
記得魯迅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用別人走過的例子作為標本,套在自己身上,認為只要是大多數人都走得通的路,在自己身上肯定也行得通,殊不知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路,才能讓你更加接近成功。
2、見球就打,饑不擇食。泰德有一個鮮明的觀點:不要每個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處在“甜蜜區”的球。只有當球進入理想區域時 ,才揮棒擊打,這樣才能保持最高的擊打率。
否則如果去擊打處于邊緣位置的球,擊打率會非常低。這種策略聽起來簡單,但在實際比賽中卻非常難操作,特別是在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
幾萬名觀眾繃緊了神經,用期待的眼睛看著你,當球飛過來的時候,如果不打,就將迎來全場的噓聲。這時,堅持“只打高價值的球”就需要極強大的定力和冷靜的內心。
職場當中, 很多人都養成這種想法:在暫時找不到心儀的工作之前,先找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積累一點經驗或積蓄,總比一根筋等待要好。聽起來是“先就業再擇業”是最合適的選擇了。可事實卻是:
一是就業半年左右,如果想換崗位或者換行業就面臨著很大的競爭,也沒有去談薪資的空間。
二是“先就業再擇業”的盲目性和暫時性,讓你因為:工資不夠高、離家不夠近、太累,環境不好等原因頻繁跳槽。
三是當熟悉了一個工作領域,即使不是你喜歡的,也不由得向生活妥協,磨滅了夢想。
經濟形勢不好,只要有工作機會,不管合適不合適都去做。結果兩三年后又花大成本、冒大風險轉型。
很多人在找工作時,外部環境不佳,主觀上又缺乏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衡量取舍標準不清晰,只顧眼前,而缺乏長期的職業規劃,很容易使自身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3、球技不精,擊而不中。對于棒球手而言,倘若看到心儀的球,但揮桿卻無法擊中,這與沒有發現甜蜜區的球,其實是沒有什么兩樣的。
職場當中也是如此,很多時候,縱使有機遇,也就是所謂的好球來了,但因為球技不過硬,依然是抓不住。
公司之前曾來了一個叫Z的女生,屬于慢熱型,溫文爾雅,說話細細柔柔的,典型的林黛玉,但接觸多了,卻發現并非是林黛玉。
Z的報表總是抓不住重點,被指出后,主管只說了兩點,結果報表中就只增加了這2點。
后來被Z所在組的組長被調去別的組,位置出現空缺,但當公司找她談話并再一次看她的報表時,依舊是一年多前指出的問題。于是,公司對小C及時做出了暫緩提拔的決定。
還是那句老話,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平常日不注重提升,到頭來兩手空空,除了望洋興嘆,恐怕也只剩下后悔了。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在詩集《飛鳥集》所指出的那樣,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明明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對于自己心儀的行業,明明是機會已經呈現在面前,也意識到很重要,但就是無法抓住,的確也是一種遺憾。
三、如何準、穩、狠地擊打落入甜蜜區的球
發現好球,適合擊打的球,可以說是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如何擊打,從而使打出去的球能夠得以完美的呈現,才是最關鍵的事情。
職場里,發現好行業,然后能從容應對,才是真正落地的環節。具體來講:
1、占領頭部,站位準確,擊中球是遲早的事兒。擊球很講究擊打方向的正確與否,方向正確,使出再大的勁都是值得的,否則,越用力越可能出現負面影響。
選擇大于努力,找對方向才能成功,已經成為大家默認并共識的想法。這里面介紹3個步驟,以利于正確而又快速地占領頭部,找準方向。
一是排除法。如果你不清楚自己適合做什么,那么反過來思考一下不喜歡什么,這個問題是不是相對簡單一些?我們完全可以依據“擅長”、“價值”、“單一”還有“心流”這4把標尺,將選擇的范圍縮小。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現在剩下三個感興趣的行業,分別是:健身行業、汽車行業和在線教育行業,可以反思自己,這三個行業,自己最擅長的是哪一個?能讓自己產生心流的又是哪一個,從長遠來看,哪個行業更具生命力?這樣一排除,范圍便會瞬間變小,做選擇的時候就會更加容易。
二是測試。測試指的是你必須實際去接觸你篩選出來的行業+崗位,這樣才會對這些崗位和行業做一些研究,甚至需要去相關的公司實習,嘗試一下。你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擅長和喜歡這個崗位。
三是選擇。第三個環節非常簡單,我們在測試和摸索之后,當然要做一個選擇。對于個人長期發展來說,要做有積累的事情。你可以在不同行業和崗位試錯,但當你找準一個行業+崗位的組合之后,就需要深耕下去,這樣才會積累到經驗和資源。
最后回顧一下這個簡單的流程。首先做排除法,排除行業和崗位的類型,然后去做嘗試,看后自己是否適合某-個行業和崗位,最后做選擇,在工作上深耕下去,以此來確定自己到底適合做什么,最終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
人生是長跑不是短跑,選擇職業時眼光要放長遠,先擇業后就業有的放矢,才能夠保證不走回頭路。
2、保持專注,心無旁騖,才能實現揮桿必中。其中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注意力越集中,動作要領才能越規范,而擊中球的概率才會越高。
當下,職場當中很流行「斜桿青年」這個詞,指的是不再滿足 “專一職業”,選擇多重職業或多元身份的人群。比如張三,是工程師/攝影師/設計師等等。「斜杠」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這其中存在的致命問題就是想要的太多,卻專注的不夠。最弱的人,集中精力專注一個領域,也能有所成就。最強的人,過度分心于太多事務,也可能一無所成。
專注一件事,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從職業的角度來說,你可以有多元的興趣或愛好,但必須要有自己的專業或專長。至少要有拿得出手的一兩項特殊技能或絕活,哪怕小到把 PPT 做到極致,或者將財務報表做到嚴謹專業等等,這樣,你在職場才會形成核心競爭力,而穩居職場位置,甚至是C位。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這句話是來自臺灣音樂教父李宗盛。從他二十多歲入行,三十多年才寫了不到三百首歌。
掐指一算,一年不到十首的節奏,這是一種極致的節制,更是一種真正的專注。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他的歌就像一瓶老酒,越老越醇。從默默無聞到家喻戶曉,是他的專注和耐心,還有精益求精。
只有將有限的時間和資源,集中火力單點突破,將優勢發揮到最大,才有可能做成一件事。人這一生,若能將一兩件事做到極致,并且持續做得漂亮,也對得起歲月留下的痕跡了。
3、厚積薄發,持續蓄能,讓球一直飛。擊球絕不是擊中就大功告成了,不但角度要好,力道也要足,這樣打出去的球,才會呈現出一條迷人的曲線而久久不落。
《遠見》一書的作者布賴恩·費瑟斯通豪,在經過調研后發現,40歲之后能賺到的個人財富占一個人一生所得財富的85%~90%。
也就是說,職場生涯應該是一個持續發力、厚積薄發的過程,需要我們做一個長期主義者。假設60歲退休,三十而立的我們,職場生涯還有整整30年,這30年我們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職場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重點考慮如何利用自己的已有的積累,從而發揮出自己的影響力,比如當咨詢顧問,給年輕人指點迷津;當培訓師,給別人傳授自己經驗學識;或者寫作,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這些都是與我們平常日的積累強關聯的。
摩西奶奶80歲大器晚成,在她的晚年是美國著名和最多產的原始派畫家之一。摩西奶奶說:“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人生隨時可以重來。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
而在她在成為原始派畫家之前,可是有著長達幾十年的日復一日地練習“打底”,才能順理成章地取得現在的成績。
在職業生涯的馬拉松賽場中,我們除了給自己設定階段性目標外,還需要不斷的補充能量。保持永遠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望,做一個終身成長者,才有可能持續發力,等到厚積薄發的那個爆發點。
四、寫在最后
在甜蜜區擇業,其實并非一帆風順,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你會發現,在甜蜜區擇業不只是在紙上列出自己的優勢、熱情、價值這么簡單,我們需要整合我們的人生經歷,甚至是痛苦、失敗和低谷的經歷,有時這些經歷往往能成就我們人生真正的熱情和想傳遞的價值。
即使今天你已經找到了位于甜蜜區的那個行業,它還是會不斷地發展變化,因為社會在變,你的優勢、熱情、價值都在變。
但有一點,不管做什么,要選擇正確的、適合自己的,能帶來收益的,符合了,就要持續堅持,從中不斷嘗到甜頭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