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會 觀察
近日,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堪稱我國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的育人藍圖。學校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雙減”與“新課標”產生的疊加效應,意味著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將面臨課程改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一線教育工作者該如何行動?
2022年4月26日,深圳市龍崗區校(園)長大講堂舉辦了第二期校(園)長專題培訓講座,特邀深圳市南山區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第二實驗學校校長唐曉勇做客講堂。唐曉勇校長以《著力課程改革,推進高質量“雙減”》為主題,深入分享了南科大二實驗的7年課改經驗。
自2015年開始,南科大二實驗便已展開了統整項目課程改革,共開發了貫穿1-8年級的20多個基于學科、基于主題的統整項目課程,構建基于互聯網思維、以STEM理念為引領,多樣化的讀寫為基礎,針對“數字原住民”即現代兒童的特點設計的,以跨學科為特征的開放性課程體系——正與“新課標”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教育原則不謀而合,可謂課改領域的先行軍和示范者。
下面跟隨校長會(ID:xiaozhangclub)一起來聆聽唐曉勇校長的思考和總結,相信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雙減”和“新課標”
呼吁聚焦能力素養導向的課程改革
今年初,全國中小學迎來了“雙減”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試。北京西城區、海淀區的中小學期末試卷讓人直呼“難出天際”:語文卷字多、量大、題活;數學卷輕計算,重情境;英語卷圖形化比例相當高……作為全國教育“風向標”,北京釋放了一個重要的信號:“雙減”以后,學校教學和考試評價,將逐步往拓展性、實踐性、探究性、生活化的方向發展。
“雙減”是目前我國最重要的教育新政,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也為學校和學生釋放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教育工作者該如何“接招”,承接高質量的“雙減”?
我們可以從以往的課程改革困境中看減負問題。2001年,我國進行了基礎教育第八次課程改革,要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和甄別選拔的傾向。20年后的今天,這些課改目標落實了嗎?它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減輕了學生學業負擔了嗎?
了解當下教育現狀的校長和老師們應該都清楚,以知識獲取為主要目的,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依然是當前學校教育的常態。“紙上談兵”式的學習正在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日前,又一重磅新政來襲: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培養時代新人奠基。新課程方案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創新導向的修訂原則,注重對實際問題的有效回應,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積極探索新技術背景下學習環境與方式的變革。
為了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主陣地作用,推動能力素養導向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問題是,怎么變,怎么改?課程統整、跨學科、聯結生活、問題解決、做中學……這些在課程創新中被頻頻提到的詞匯,又濃墨重彩地出現在了我們的育人藍圖之上。
新生代兒童
需要什么樣的課程?
掀起能力素養導向的課程改革,教育工作者該如何行動?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兩個問題:為誰而設計?他們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毫無疑問,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課改必須圍繞學生學習的核心需求來展開。
新時代的兒童,是這個時代的“數字原住民”。數字技術給兒童的生活帶來豐富的多樣性,各種數字設備為兒童創造了更多的可能。他們傾向于從多種數字渠道獲取信息,善于并行處理或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偏愛適時學習和有用又有趣的學習,能在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直接自由切換……
整齊劃一、流水線式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合時宜了,個性化學習成了“數字原住民”迫切的內在需求。教育工作者們必須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教育,重新構建課程,重新設計學習。
那么,兒童需要怎樣的課程?
我們要把教育放在全球背景下思考。世界各地學校課程發展是什么走向?整體趨勢就是從程序型課程向項目型課程轉變。程序型課程是線性的,建立一個目標,達成這個目標,最后給出評價。而項目型課程則是基于某個主題或問題,讓學生們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探究,通過想象、創造、實踐及改進自己的想法等方式表現自身的創造力。
結合世界趨勢、新課標要求和“數字原住民”特點,好的課程應當是采取兒童視角,尊重兒童多元智能和腦科學規律,聚焦學生素養和能力,聯結真實世界,置身真實情境,解決真實問題的課程。
在這樣的課程當中,“混合學習”顯得尤其重要。它指的是分科學習和跨學科學習相結合。分科學習解決了學科知識學習的問題,而跨學科學習則完成了學科知識與學科知識之間的關聯。跨學科學習和分科學習一樣重要,分科讓人專業,而跨學科讓人完整。
對于以上詞匯和觀念,我們并不陌生。但在過去,它們更多的是出現在我們的PPT里,而沒能在一線課堂落地生根。課程創新與改革,就是要解決一線實踐的問題。
跨學科統整項目課程
讓學習和真實世界深度聯結
經過7年基于跨學科的課改探索,南科大二實驗共開發了貫穿1-8年級的20多個基于學科、基于主題的統整項目課程,構建基于互聯網思維、以STEM理念為引領,多樣化的讀寫為基礎,針對“數字原住民”即現代兒童的特點設計的,以跨學科為特征的開放性課程體系,并通過課程重構,推動學校的空間設計、技術支持、教師發展、管理變革等方方面面。
為何稱作“統整項目課程”?
“統整”,指的是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把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在一起,供兒童開展跨學科學習。“項目”,則包含了兩個概念,一是PBL項目式學習,是該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一是項目化管理,用以推動該課程的科學實施。統整項目課程還有一個關鍵詞,“技術”。它作為底層支撐,可以幫助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統整項目課程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四類課程。一是生涯教育課程,一年級開啟職業體驗,六年級展開職業探索,八年級進行職業規劃,讓兒童在無形的浸潤中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二是綠色STEM課程,結合聯合國“千年計劃”,探索“人與地球”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基于學科教材內容的學科拓展課程;四是研學旅行,讓兒童在真實世界中行走和探索。
每一期統整項目課程,總課時為16-18課時,為期2-3個月,與國家課程并行融合。課程學習路徑包括了7個階段,分別為:前閱讀-集體大課-分組課-分科教學-PBL探究-答辯評價-路演展示。
首先通過前閱讀和集體大課,讓學生對課程主題有初步的認識,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積累經驗為探究奠基,隨后根據學生的意愿,打破班級壁壘,把學生們分到不同的學習小組,比如科學組、經濟組、技術組、生態組等上分科課,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及合作等方式進行主題探究。
那么,分科學習如何進行?比如在三年級上學期《一棵樹的價值》主題課程中,各科老師會把教材中和主題相關聯的知識內容挑出來,進行統整和重構,于常規班級教學中傳授。
比如語文的分科教學,老師在教授《父親,樹林和鳥》的課上展開了“群文閱讀”,結合《白楊禮贊》《桃花心木》《行道樹》等篇目,讓學生們學習和樹相關的知識。
PBL項目式學習又如何融入?它會在前12課時結束之際,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被嵌入到學生的統整項目課程學習之中,與為期2-3周的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們像科學家一樣探索,不斷地觀察、提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比如《一棵樹的價值》的環保組,會圍繞“噪音防治”的問題,探究樹木為什么能防治噪音,怎樣降低學校周圍的噪音。周末到植物園里考察樹木,實地檢測不同綠化帶的防噪效果,還制作了自己的小小發明:有人做了一個家庭防噪箱,有人設計了學校降噪設計模型,有人發明了水管防噪設計……
最后,學生們通過答辯和路演,乃至舉辦“PBL學生論壇”,向外界展示自己及小組團隊的問題解決辦法,為一場PBL探索之旅畫上圓滿的句號。這個過程,也讓他們鍛煉了主題演講、互動對話、自主合作、口語表達和書面寫作等能力。
為了保證統整項目課程的正常進行和不斷迭代,南科大二實驗實行項目負責制和教師合作制。針對每個主題課程組建項目組,項目團隊對項目事務負責,包括課程設計開發、管理實施、反饋總結和團隊管理等。學科教師之間實行跨學科合作,通過互動互促、協同反思,達成共同教學目標。
如今,統整項目課程已在南科大二實驗整校推進,常態實施,推動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促使學生學習與真實世界的深度聯結。
應試與創新并行融合
才是好學校的模樣
在整校推進統整項目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有家長曾向學校表達過擔憂:“創新教學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日常學習?”家長之所以有這樣的疑慮,是擔心學校會因創新而忽略了正常的學科教學。
但我們可以看到,在南科大二實驗,統整項目課程和國家課程是并行不悖的,并且是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的關系。學校強抓學科教學,通過提升教師備課質量、關注課堂教學效果、檢查學生作業批改、了解學生課堂狀態、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等多方舉措,為夯實學科知識,提升學習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人們的慣常認知里,所謂的“應試教育”,需要學生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科知識的學習上,這樣才能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但傳統的“應試教育”,解決的只是知識的獲取問題,卻忽視了知識的運用和能力的培養,更妄論創新。
國家為什么要出臺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就是希望打通“知識”和“能力”之間被堵塞的管道,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綜合課程和跨學科學習,促進知識的活化運用,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因此,只有應試的學校,不是好學校;只有創新的學校,也不是好學校。只有讓傳統的應試學習和創新的跨學科學習并行融合,基于教材、基于真實世界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學校才有可能為國家培育真正的時代新人。
相關閱讀:
在舉辦“校(園)長大講堂”之前,深圳市龍崗區教育局便已連續舉辦了21期校長分享學習會,眾多校長在學習中受益良多。今年,在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教育局為進一步提升培訓質量,讓更多的校長、園長獲益,在原有的校長分享學習會的基礎上,推出了“校(園)長大講堂”,相當于校長分享學習會的2.0版本。
龍崗區教育局長丁左發指出,啟動新一輪龍崗區“校(園)長大講堂”,是區委區政府加快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是落實“學有優教”十大專項行動、實施“校長領導力提升工程”的重要舉措,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本期講座為龍崗區“校(園)長大講堂”的第二期專題培訓講座,首次嘗試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開展,由龍崗區卓越校(園)長培養工程校長領航班學員代表主持,線上1000余名校(園)長與線下參會代表龍崗區教科院主要負責人、公辦學校校長代表、民辦學校校長代表、龍崗區中層干部導師制雙向提升研修班學員代表同步聆聽唐校長講座,并進行互動交流。
唐曉勇校長的分享結束后,校長、園長們紛紛向唐校長提問,請教在課程改革中教師培養、課程體系設計與實施等方面的問題,與唐校長深入互動。活動現場還舉行了一場交流研討會,唐校長與線下參會代表就學校課程改革的重難點、實踐經驗展開了深度討論,令大家受益匪淺。
關于PBL
您最想了解哪方面的內容?
您希望以何種方式參與活動?
來源丨深圳市龍崗區校(園)長大講堂(演講人:唐曉勇)
整理丨校長會(整理人:帆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