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方案的出臺,給高中學校的課程設置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方面,學校在“選科”制度上要做到因材施教,重點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并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同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其能夠在所選科目上更加全面、深入地學習。
另一方面,高中課程要在分科教學的基礎上,依據綜合素質的考查要求融入勞動教育、品德教育等教育理念和知識技能,致力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同時,新高考政策所依托的教育理念與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教師可將此理念與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在教學中秉持“教學方法依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的教育觀念實施教學,并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
與以往的高考招生制度相比起來,本輪高考制度的改革在招生考試形式和內容上、招生錄制機制等方面都有新的變化。
首先在招生考試形式和內容上,新高考方案中提出了“分類考試”的新型模式,同時取消了傳統模式中文理科分開考試的制度,并對考試科目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讓學生除語數外三個主要科目外,對剩下的科目按照自己擅長的或者自己填報的學校志愿相關的要求自主選擇三門進行參考。
其次在招生錄取機制方面,以往的高校只根據高考成績來作為是否錄取學生的標準,并沒有實現對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考察。在新的高考制度中建立了“兩依據一參考”的招生錄取模式,增加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審美藝術、社會實踐等綜合素質的考核內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五育并舉”人的全面發展,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基礎課程濃厚的應試教育色彩
目前,多數高中學校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仍然采用“行政班”的教學管理形式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這嚴重阻礙著學生個性的發揮和能力培養。雖然學校在基礎課程設置方面開設了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但在巨大的升學率壓力下,學校在設置選修課程和授課內容時,都是依據高考考試內容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統一要求開設的,其考試測評的方法也是采用統一規定的標準。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必修課程依然占據最主要的地位,久而久之,選修課程就會變得無足輕重,從而失去選修課程設置的意義,最終導致素質教育政策無法落地。
2.特色課程、校本課程的開設不足
在新高考政策下,部分學校已經嘗試開設一些特色課程、校本課程,但這些課程的開設也存在著顯著的功利性,其基本上都是為了滿足學生參加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試需要,忽視了學生實際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導致學校特色課程、校本課程中開設的項目不夠豐富,課程類型比較單一。甚至很多學校的改革只是徒有其表,沒有落實到實處,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3.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存在滯后性
目前多數學校現行的教學管理體制不夠健全,無法滿足新高考下“必考 + 選考”的考試模式和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參考的新要求,所以需要學校進一步改革創新,以促進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實施。
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學校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機制不夠完善,其評價方式比較單一,且多以考試為主要評價依據,缺乏客觀性和全面性。除此之外,學校對教師的考核也主要以高考考試科目成績為依據,忽視了對教師綜合素養的考評,這種考評機制不利于教師的專業化的成長。
1.設置多樣化的課程體系
基于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
在新高考改革中,加大了對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的考查比重,也對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提出,在高中教育階段,要讓學生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使其進一步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高中階段對學生文化品格的培育應注重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引導學生感悟其精神內涵,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不只是通過對相關知識學習的方式,學校還要為其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其在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中汲取更多的養分。
基于此,高中學校可充分利用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設專題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同時結合學生生活環境的文化資源,為學生創設出與傳統文化兼容的校園環境,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感。另外,學校在具體的課程開發中融入一些遵道崇德的相關內容,能夠有效實現以傳統的道德教化來提升學生的修養的目標,以此來更好地約束學生的行為,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品性。除了對學生“德”的約束,還要強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教師要堅持以“生活決定教育,教育引導生活;教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為核心觀念,為學生創造“行知”文化環境,踐行素質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
基于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選修課程的開發
在新高考背景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中提出在保持語數外三門科目、分值不變的前提下,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歷史、地理、化學、思想政治等學科中自主選擇參考科目,這一舉措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了更好地實現高考改革的目標和要求,學校需要開發能夠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選修課程。在此之前,學校要對選修課程開發的立足點進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并著眼于學生行動力的提升、潛力的挖掘以及學生生存力等能力的培養。將選修課程的性質進行合理、細致的劃分,從而開發出有利于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生涯教育、社會生活等能力提升的選修課程,充分滿足夠高考改革的要求以及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2.變革學校教學管理組織
變革學校教研組織
在新高考背景下,學校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是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中的一項基本規定。因此,學校要根據學業水平考試的基本要求,不斷完善學校自身的考試評價制度,實行多元化的綜合素質評價制度,這有助于培養出復合性、個性化的現代化人才。
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調整:首先在高中學校建立學分制,并依據總體的教育目標制定具體的學分評標準,同時也能夠為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提供參考依據,有助于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全面、及時的評價。其次要進一步規范考試評價制度。以往的評價制度更加側重結果性評價,以學生各科的考試成績為主要的評價依據,這樣的評價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在新高考背景下,學校要依據國家的課程方案和標準來組織考試,并要做到規范實施,同時要對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進行改進,盡可能做到層次化、多樣化以及多維度評價。教師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做到客觀、全面、公正,使不同層次、不同興趣特長的學生都能得到有針對性的評價反饋。最后,學校要制定完善的綜合評價制度以及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學生的學科素養、藝術素養、心理健康和社會實踐等綜合素養進行及時、客觀的記錄和綜合評價,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多方面健康發展。
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心智發育、社會經驗等方面還不夠成熟,在面對選課時會有很多困惑,并且在選擇選修科目時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在理想、心理、學業等方面的專業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學校可以在生涯規劃課程中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以便于指導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正確處理好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與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關系,進而提高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同時,在生涯規劃課程中建立導師制,有助于加強對學生的選課指導并制訂個性化的課程學習計劃,從而減少學生選課的盲目性。
變革學校班級組織
在新高考政策的實施下,“選課走班”制在高中教學管理中應運而生,為了更好地發揮“選課走班”制的作用,教師要對班級組織架構、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等內容進行調整。
傳統的班級組織架構主要表現為兩條線,一條是由班主任、班長、班委、小組長構成的“權力線”,一般被稱為“行政線”。另一條線是以團組織為主,由團支部書記、組織委員和宣傳委員構成的“組織線”。這些組織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分擔和協助了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工作,有效減輕了班主任和教師的工作量,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但在種種原因下,班長以及班干部職位的設置成為權力和榮譽的象征,直接影響著班級的管理效率。
在“選課走班”制下,學校的管理者要意識到學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積極促進管理結構的變革,通過管理手段達到育人目標。因此,在高中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將“行政線”實行小組制,并在每一小組中選配小組長,同時給小組長明確職責和義務。在這種分組模式管理下,可以激發每個學生的責任意識,并讓其自覺參與到小組管理中,從而構建學生學習成長共同體,有效彌補任課教師課后輔導不到位的情況。與此同時,班主任要注意角色的轉換,如用輔導員、導師等教育角色代替班主任教育角色,或者在保留原有的班主任角色的基礎上,讓任課教師、學生家長、學生等參與到班級組織中,讓他們擔負相應的班主任的角色和職責,以此來促進班主任崗位和角色更好地適應新高考制度改革。
新高考制度的實施對學校、教師以及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新的機遇,更是一種挑戰,所以,高中課程建設唯有改革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當然在新高考形式下,學校的一切改革舉措都處在探索階段,我們要在實踐中檢驗這些改革舉措,并不斷總結經驗,勇于創新,繼續探索出一系列的可行性改革舉措,以推動新高考政策的順利開展。
來源丨《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本文系寧夏回族自治區普通高中高考綜合改革課題“新高考背景下課程建設和課程編排研究”的段性成果之一,編號 :GKZGKT2022003。
作者丨李春峰,王鵬,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