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佟霏
01
小樹寶貝2歲多了,前些日子因為反復發(fā)燒,
我和樹爸帶他去醫(yī)院檢查。
經(jīng)過了簡單的門診檢查之后,
醫(yī)生說小樹需要采血進行化驗,
我們又帶著小樹來到了采血室。
小樹以前化驗過指尖血,而這一次是抽靜脈血,
對于他來說還是第一次。
坐在采血室的椅子上,我對小樹說:
“寶貝,這一次我們要扎小胳膊了哦。”
小樹看著穿著白大褂的護士阿姨拿出了小細針,
立馬害怕得大哭起來,嘴里喊著:
“我不扎胳膊,我不扎胳膊。”
說著,還掙扎著想要從椅子上爬下來。
我把他擁在懷里,等他稍微平靜下來,告訴他:
“寶貝,扎針的時候會有一點疼,
但會幫助你快點好起來,我們嘗試一下,
護士阿姨會輕輕地扎哦,爸爸媽媽會和你在一起。”
小樹還是沒有停止抽泣,
護士阿姨熱情地和他打著招呼。
小樹猶疑了一會,
終于,他低下頭看了看自己的小手,
緩緩地伸出了自己的小食指,
送到了護士阿姨的面前,
想要護士阿姨扎他的手指。
護士阿姨沒有理解他的意思,順勢拉過了他的小手,
開始用酒精棉擦拭小樹的胳膊,小樹于是開始大哭,
但并沒有掙扎,采血的過程很快就結束了。
等走出醫(yī)院的時候,小樹忽然對我說:
“媽媽,我扎針哭了。”表情里有一些小懊惱。
這種懊惱我猜得出緣由,
之前小樹去打預防針的時候,因為沒有哭,
我們表揚了他說:
“小樹真勇敢,打針很疼都沒有哭呢”。
在他的心里,也許就把打針不哭和勇敢劃上了等號。
我抱著他說:“寶貝一開始雖然很害怕打針,
卻能伸出手指勇敢地嘗試,已經(jīng)很勇敢了。”
“媽媽還要表揚你的是,
雖然寶寶后來在胳膊上打針哭了,
但是你卻一動也沒有動,堅持到了最后,
這也很勇敢呢。”
聽我這樣說,小樹的精神頭一下子就起來了,
在返回家的車上,
還興奮地在電話里大聲地對奶奶說:
“奶奶,我勇敢了,我打針了”。
02
在一個2歲孩子小小的心里,
勇敢是怎樣的一種定義呢?
或許是打針不哭,或許是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
也或許是其他。
即使他并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勇敢,我依然愿意相信,
真正能夠給予孩子勇氣的,并不是我逼迫他去做什么。
而是讓他知道,媽媽能夠看見他的勇敢,
看到他努力向前邁出的那一步,
看到他主動伸出的那只小小手指。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孩子勇敢,
因為機遇似乎總是更多地留給勇敢的人,
但與勇敢相對的,恐懼卻是我們的本能。
記得之前有一次去游樂場,
一個小男孩站在高高的滑梯頂端,怎么都不肯下來。
下面的媽媽看得直著急,對著小男孩大喊:
“寶寶,快下來啊,勇敢點,
你看旁邊比你小的妹妹都下來了,下來吧,沒事的。”
小男孩依然緊緊抓著滑梯的扶手,
一臉緊張,說什么也不肯下來。
媽媽在下面繼續(xù)喊著,
同時還跟旁邊小朋友的媽媽說著:
“我們家這孩子啊,從小膽子就小,見個生人也哭,
看到個小貓小狗的也害怕,我真是沒辦法。”
類似的場景其實還見到過很多次,
當孩子表現(xiàn)出恐懼時,家長往往十分擔心和緊張。
一邊給孩子貼上一個膽小的標簽,
一邊鼓動孩子要變得勇敢無畏,
卻常常發(fā)現(xiàn)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退縮。
其實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看見孩子的恐懼,
嘗試著去理解孩子的恐懼,
給他一些蓄滿勇氣的時間,告訴他,
我們會和他一起面對,
那么孩子總會不斷生長出越來越多的勇敢力量。
03
小樹更小一些的時候,其實也十分膽小,
大人說話的聲音稍高一些,他就會被嚇得大哭。
在他1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guī)バ∨笥鸭彝妫?/p>
小樹一進門看到那個小朋友就開始往后退了。
小朋友想要和他一起玩,可是只要一靠近他,
小樹就緊張害怕到大哭。
奶奶對小樹的這種表現(xiàn)感覺有些難以接受,
也曾當著小樹的面說道:
“這孩子也太膽小了,動不動就被嚇哭了。”
我叮囑奶奶,一定不要在小樹面前說他膽小,
其實每一種性格都有兩面性,
小樹這樣其實也是一種非常謹慎的表現(xiàn)。
他對危險的感覺更加敏銳,
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對危險進行著判斷,
不會魯莽行事,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小樹奶奶聽我這樣說,覺得有理,
也不再為此事著急擔憂了。
隨著小樹慢慢長大,
如今的他越來越多地表現(xiàn)出勇敢的行為。
不僅能夠很好地嘗試一些需要勇氣的游戲項目,
而且和小伙伴們的交往也更加自如,
還有了幾個非常要好的小朋友。
當我們給予了孩子獨立判斷危險的機會,
不指責和強迫他時,
這種對孩子恐懼的接納,才是勇氣得以生長的肥沃土壤。
04
不知道從什么開始,
我們總是習慣于在他人面前
展現(xiàn)自己勇敢和堅強的一面,
而把恐懼和脆弱都隱藏起來。
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也不自覺地要求孩子這樣做。
可是,被逼迫出來的勇敢,終究像是一只紙老虎,
如果沒有一顆真正強大的內(nèi)心,
所謂的勇敢不過是一種逞強。
當父母對著孩子說“別怕,
這有什么好怕的”或者“好孩子,勇敢點”、
“爸爸媽媽喜歡勇敢的孩子”的時候,
并不能讓孩子真的獲得勇氣,
反而會讓他更加意識到自己的弱小與無力。
況且,對于孩子而言,他是否真的能理解,
勇敢這個詞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就像小樹
輕而易舉地就把勇敢和打針不哭對等在一起了,
可能也有一些孩子會認為
勇敢就是凡事爭在別人前面,
或者勇敢就是不讓自己的害怕被別人看見。
但其實,
這些只是勇敢的表層,甚至有一些是勇敢的誤區(qū)。
真正的勇敢,是即使恐懼,仍有勇氣去面對未知;
是即使跌倒,仍然敢于從頭再來;
是即使壓抑,仍然能夠突破自己。
愿我們能夠給孩子一段蓄滿勇氣的緩沖時間,
放手給他勇敢探索的自由空間,
等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未知的世界,
走向真正的勇敢。
作者:佟霏,碼字9年廣告人,現(xiàn)自由撰稿人。家有2歲娃一枚,專注分享幼兒心理與早期教育啟蒙知識,用科學的方式,助力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