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讀第四季《讀懂孩子》第11天
朗讀者 | 周珂伊
學校 | 中國農業大學附屬小學
-01-
成長規律
習慣周期形成規律
一般來說,一個習慣形成的周期大約為1個月左右,鞏固習慣需要3~4個月。當然,不同的習慣需要的時間長短不同,越復雜的習慣形成的時間越長。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樣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培養,持之以恒。良好的生活習慣包含的內容眾多,需要按照一定順序、逐個培養,如同做簡單的加法,先培養基礎的習慣,再培養相對復雜的、零散的習慣。
例如,先培養孩子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識,從簡單的穿衣、漱口,到自己收拾房間。
-02-
養育策略
家校合力
學校一般會在不同時期培養學生不同的習慣,這時家庭和學校配合,雙管齊下,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家長可以通過短信、電話,或利用學校的網絡平臺及時向學校、老師反饋孩子在家的表現以及存在的問題,以取得學校老師的及時幫助或指導。
制定家規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發展水平,與孩子商量出適合的家規。生活習慣涉及的面比較廣,有了家規,孩子便知道應該怎么做,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不可以做。并把家規貼在家里顯眼的位置,經常提醒孩子。
奧巴馬的九條家規
● 不要無理的抱怨、爭吵或取笑。
● 鋪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保持玩具房的干凈。
● 幫父母做家務每周獲得一美元報酬。
● 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
● 每晚8點30分熄燈。
● 安排充實的課余生活。
● 不準追星。
巧妙使用獎懲
獎懲時要針對具體的行為、具體的事情,不要將批評隨意夸大,避免對孩子的全盤否定。
例如,不要說“你真沒用、你真笨”、“你這么不聽話,壞透了”;而應該說“今晚能按時完成作業,真棒!”這樣針對具體行為、事件的評語。
樹立學習榜樣
家長自己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可以學習的榜樣。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找一個同齡人作為榜樣;也可以讓孩子看相關的電視節目和書籍,讓孩子向其中的榜樣學習。
了解習慣的重要性
家長通過一些節目、圖書、實際例子,讓孩子更直觀地了解到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例如,每個人早上都要吃早餐、每周末全家一起外出運動1小時、定期打掃家里衛生……當孩子被良好生活習慣包圍以后,更容易“自然而然”。
通過小游戲、小競賽,激發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動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例如,看看“誰最干凈”。具體做法是:把所有講衛生的行為羅列清楚(如,每天起床后整理床鋪),制成表格;家長和孩子相互比賽,每做到一個要求的行為便獎勵一顆紅星,貼在表格上;每隔一段時間總結比賽結果,勝利者將獲得一份神秘的獎品。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長要收起對孩子的“溺愛”、過度的保護欲,孩子的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做。家長可以在旁邊指導和監督。
例如,讓孩子自己定好起床的時間,完成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餐,讓孩子每天上學前整理好書包,檢查是否帶齊所有學習用品……
適當給孩子分配家務勞動,并定期檢查。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照顧的能力。家長可以放心交給孩子一些家務。
例如,讓孩子負責整理、打掃自己的房間。家長別忘記去檢查自己布置的任務,別忘記驗收成果。以鼓勵、表揚為主。
當孩子動手做自己的事時,家長可能會發現一些問題,“這個很亂”、“這個不應該放在這兒”……家長不要覺得反正孩子也做得不好,而自己包攬了也不會太費時間,于是又包攬所有的事情。
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自理能力的進步,多表揚孩子,告訴孩子哪些做得很好、如何能做得更好。
例如,告訴孩子在打掃房間的時候,凳子、柜子下面的地方也需要打掃;孩子做飯的時候,告訴孩子米和水的比例……
作者:邊玉芳,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兼任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