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西半部主要是由眾多緯溝直接通入西河沿內金水河。如西六宮的長春宮南墻外向西暗溝一道,直通長庚門外至西河沿。
紫禁城內所有河、溝構成地下排水的科學體系,保證雨水迅速、通暢地排入內金水河,流向護城河。護城河總面積約近20萬平方米(196560平方米),為紫禁城總面積的1/4強。紫禁城內72萬平方米,若降100毫米大雨,即有7.2萬立方米雨水全部排入護城河,即使護城河不向御河宣泄,也不過增加36厘米水位;若以近300毫米特大暴雨計,也還是增加1米左右水位,遠不至于漫上河岸。北京地區年降水量一般400毫米左右,一次連降300毫米的情況絕少。由于河面與陸地比例是這樣特殊,所以護城河既是給、排水的河道,也是一座調節水量的水庫。有了這座有足夠容量的水庫,暴雨時節,宮中雨水得以宣泄;遇有火災,消防用水取自金水河,而護城河為其提供足夠的水源。
護城河作為一個河湖一體的水利設施,歷來有實用和美觀兩方面功能。明朝天啟時的文獻,已經記載了河中栽種荷花,時人有詩詠道:“河流細繞禁墻邊,疏鑿清流勝昔年。好是南風吹薄暮,荷花香拂白鷗眠?!鼻宄实酆苤v經濟效益,康熙十六年,內務府奏請皇帝批準在護城河里栽種荷花,所得蓮子和藕實一部分交宮中食用,其余拿到市面上賣掉,所得款項充作內務府園林管理機構奉宸苑購買零用物資使用。后來皇帝自己發現天子腳下這塊水面是一筆不小的外財,所以乾隆皇帝就要求收取租銀。嘉慶時進一步核算,說護城河里的荷花地有2頃88畝7分,要求每年征租銀129兩9錢1分5厘。對于皇家來說,這點銀子真算不了什么,可這父子兩代都這么認真。晚清光緒時宮中水道管理不善,發生內金水河“河身節節壅塞,溝水不通”的現象。有關人員勘察后建議全面大修,包括“挑挖暗溝,宣暢河身”等。從光緒十一年到十三年,工料銀用了18萬多兩,終于恢復了原有經緯網絡的通暢。這個科學的給、排水體系,至今相沿不替,并常常為今日市政規劃設計提供成功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