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成四川山川格局的地貌單元中,秦嶺—大巴山地很容易被四川人忽視。這里雖然群山連綿,但和西部的橫斷山脈相比仍顯微不足道,況且山地橫跨四川、陜西、重 慶等省市,并非四川專屬,所以易被川人視為偏遠之地。但在地理學界,秦嶺—大巴山確實是重要的地貌單元以及地殼運動活躍區。
人們在欣賞地表 上的山川河流時,很少去關注和了解這些地貌格局形成的原因。對普通人來說,這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所看到的地貌是地殼地質構造運動的結果,而這些地質 運動深藏地下,不易被觀察。而位于秦巴山地南麓的巴山大峽谷是個例外,長約70公里的峽谷奇峰列峙,崖壁上發育著各種褶皺,這些褶皺里藏著億萬年來地殼運 動的秘密。
和許多生澀難懂的地質術語相比,褶皺要好理解得多,因為它也是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名詞,如衣服褶皺、皮膚褶皺,這是指衣服或皮膚受外力影響所發生的變形和彎曲。地質上的褶皺也是一種變形或彎曲,只不過介質換成了構成地球的巖石,外力則是地殼運動。
巴山大峽谷是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東北部的一條峽谷,地處秦巴山地南麓,在地質上這里位于秦嶺—大別山造山帶。這條著名的造山帶,橫亙在我國大陸的中部,向西 與昆侖山和祁連山造山帶相連,向東被著名的郯廬斷裂(這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東北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干斷裂帶,泛指北起黑龍江,南止長江邊,縱貫中國 大陸東部的斷裂帶)所截,東西延綿2000公里,成為我國大陸的脊梁。
這條造山帶的深層動力,來源于2.4億年前印支運動所引發的南北大陸 聚合。彼時,揚子板塊由南至北向華北板塊俯沖,并最終完成兩大板塊的拼合,形成統一的中國大陸。兩大板塊碰撞聚合的同時也拉開了秦嶺造山運動的序幕。奇妙 的是,地殼深部是由南向北俯沖擠壓,卻在地殼中上部產生了方向完全相反的構造作用——自北向南擠壓四川盆地,形成秦嶺—大別山造山帶中唯一向南凸出的弧形 褶皺帶,被稱為“大巴弧”。
如果我們把這個弧形構造看成是一張拉開的弓,那么巴山大峽谷便位于拉弓搭箭的位置。這個弧形構造從2.4億年前 印支期便開始發育,到1.9億年前的侏羅紀,在陸內造山作用下,地層的變形和彎曲尤其強烈,形成了這里壯觀的推覆褶皺帶。推覆褶皺帶是地殼運動引起的一種 擠壓性構造,逆沖斷層將上盤巖層由遠處推移而來覆蓋在原地巖層之上,通常出現在造山帶。這個褶皺帶在地表上往往表現為一系列的山和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背 斜成山向斜成谷,巖層間變形和彎曲的細節被埋藏于山谷深處,加上植被的覆蓋,致使在野外很難見到連續分布。
巴山大峽谷的神奇之處是在宣漢縣 東部,發育一條由東北向南西流淌的河流——前河,它的流向正好與“大巴弧”垂直相交。地殼持續的抬升和流水經年累月的沖刷,像一把巨斧完整地將大巴山橫切 開,最終不但切割出一條深達千米的峽谷(最大切割深度1692米),也把南大巴推覆褶皺構造完整地暴露在峽谷里,讓我們在欣賞巴山大峽谷谷雄奇壯美的同 時,有幸領略到1億多年前地殼運動留在這里的百里褶皺長卷。
前河猶如一把巨斧劈開大巴山的地層
欲說峽谷,先說前河。前河發源于重慶市城口縣大巴山南麓的光頭山。大巴山是嘉陵江與漢江的分水嶺,源于一山的流水,向西匯入嘉陵江,向東投奔漢江,看似分道 揚鑣,卻又殊途同歸,最后還是相聚在千里之外的武漢長江之中。前河的流向正好垂直于“大巴弧”構造線。流水千百年的切割猶如一把巨斧,將南大巴山從中間劈 開,形成一條長達百里的深邃峽谷,故名巴山大峽谷。峽谷兩岸有很多的向斜和背斜地貌,遠遠望去起伏綿延,與深切峽谷一起,形成了壯麗而秀美的景觀。
人們往往用“天然褶皺博物館”來形容巴山大峽谷。這句話雖然直白,卻恰如其分地說明百里褶皺的豐富多彩,千奇百態。這些褶皺大多屬于彎滑褶皺,是巖層受到擠壓后沿薄軟層滑移產生的彎曲和變形。就像我們左右擠壓三明治時,夾在面包之間的肉片順著薄軟的奶酪發生變形。
巴山大峽谷的褶皺有著令人吃驚的數量和多樣性,在70公里的峽谷內,僅保存完整的大中尺度褶皺就多達31處,而小規模的露頭級褶皺更是多達101處。在形態 類型上包括了箱狀褶皺、圓弧褶皺、斜歪褶皺、倒轉褶皺、復式褶皺、尖棱褶皺、膝折褶皺、層間揉皺等。而且這些褶皺的形態類型在峽谷中的分布也有規律可循, 從峽谷上游隨河而下,越遠離秦嶺造山帶,巖層變形強度越弱,褶皺由緊閉高陡向開闊舒展變化。
褶皺是一幅幅美麗的畫用幾億年的光陰完成
板塊碰撞后,巖層受到擠壓發生彎曲和變形,形成千姿百態的褶皺,由于褶皺埋藏于地下,很難見到。而在巴山大峽谷,因為流水與構造線呈十字形交叉的切割方式,我們才得以在峽谷中看到多次造山運動形成的褶皺構造。該圖為褶皺中的膝折現象。攝影/劉乾坤
箱狀斜歪褶皺
攝影/劉乾坤
圖為軟硬不同的巖石形成的不同程度的變形,深色部分為揉流構造。攝影/劉乾坤
圖為尖棱狀斜歪褶皺。沒有洪水時,河溪之水呈現出深綠色調,這是巖溶分布區含碳酸鈣河流特有的水色。河床寬緩處和拐彎處的凸岸,堆積著白晃晃的卵石,磨圓和分選都較差,這也是山區激流河床的特點。攝影/劉乾坤
2015 年10月,我和攝影師從成都出發,去往巴山大峽谷考察和拍攝。高速公路急馳過成都平原,越過波瀾不驚的龍泉山脈,我們穿行在方山丘陵之間,這里是四川盆地 的經典部分,紫紅色砂巖和泥巖組成的低淺丘陵此起彼伏。我們溯前河而上,沿河城鎮的地名直接體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三河、下壩、南壩、土黃、渡口,無不體 現出川東人直率的性格。沿途有個鎮名為樊噲,據說是當年劉邦駐扎漢中時,暗自厲兵秣馬,派大將樊噲來此招兵買馬。于是,這個地方就干脆以樊噲命名,而且從 漢代延續至今。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唐代文學家韓愈遭貶時,面對重巒疊嶂的秦嶺頓時失去方向感。對四川人而言,他們的家就在秦嶺之南。四川盆地最終在這里結束了平疇千里的沃野,向秦巴山地轉折。而秦嶺造山帶自北向南的大巴山弧形構造,在這里也是強弩之末。
我們可能習慣了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形陡變的刺激——山體驟然拔地而立,在極短的距離內扶搖直上幾千米,甚至達到雪線以上高度,直接從盆地到高山、 極高山,甚至都不需要低山、中山的過渡。而四川盆地卻是以漸變的方式完成向秦巴山地的轉換。在衛星圖片上,完全看不到這兩大地貌單元涇渭分明的界線。一般 情況下,盆地與山脈之間的分野,總是以斷層為邊界。地質學界將重慶市城口縣至湖北省十堰市房縣的斷裂帶,視為大巴山的南北分界線,它同時也是秦嶺與揚子地 塊的邊界斷裂帶,而將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鐵溪鎮至重慶市巫溪縣的斷裂帶,視為四川盆地與大巴山的邊界。而大巴山弧的最后一道屏障——鐵溪—巫溪斷裂帶是隱 伏斷裂,潛伏在地表之下在地表無出露,因此主要靠遙感等手段來推測其存在。
公路隧道從褶皺中間通過,這條路在古代便是鹽運通道
宣漢縣始于東漢和帝永元(公元89—105年)年間,已有近2000年歷史。發源于大巴山的前河和后河幾乎平行著斜貫縣域,然后在宣漢縣城東的江口合二為州 河,完成對這片土地的滋養后,最終匯入嘉陵江。從四川宣漢到重慶城口和陜西的公路從峽谷中穿行而過,據史料記載,這條路在古代便是鹽運通道,采自重慶開縣 的鹵水,經熬制成鹽后,從這里肩挑背馱運往四川和陜西。就在這條公路山崖一側,一條隧道正好從弧形褶皺中穿過,形成了一個自然與人文結合的地理景觀。
雖然我們從宏觀上無法一目了然地判斷出四川盆地與大巴山的界線,但身臨其境仍可感知到地形地貌的變化。過了樊噲鎮,四川盆地特有紫紅色砂巖逐漸稀少,更加古 老的海相沉積巖開始出現,山體也隨之高大陡峻起來。到了渡口土家族鄉,寬闊的河谷突然收窄,兩側逼仄的山崖形成隘口,巴山大峽谷的峽口便在這里。
第二天早上9點,我同攝影師進入峽谷拍攝,卻發現來得太早。
褶皺下面有人家在懸崖與峽谷之間的絕地求生
上圖是一個尖棱褶皺,下圖為箱狀褶皺,在兩處褶皺下面都有人家。上圖下為一塊平緩的臺地,有民居與少許耕地。下圖下為巖腔,里面是一個專業大鯢養殖戶。很多 巖溶分布區都會面臨人地關系緊張的問題,如果再加上峽谷地形,困難系數又會成倍增加。石漠化導致植被稀少、土層變薄或基巖裸露,加之喀斯特地表、地下景觀 的雙重地質結構,滲漏嚴重,地表水源涵養能力極差。要想獲得更多糧食,只能是廣種薄收,但峽谷地區可供廣種的土地十分稀缺。
兩岸崖壁直立如削,遮住了太陽,峽谷里深邃清幽,但卻沒有攝影所需要的理想光影。穿越峽谷的公路懸掛在河的右岸,公路距離河床始終保持30米以上的高度,可見河流在雨季常出現季節性暴漲。
巴山大峽谷總體而言是一個兩側陡峻、谷底平緩的箱狀峽谷,峽谷的相對高差在200—300米之間,谷底的寬度在50—100米左右。峽谷區分布著巨厚的古生 代—中生代灰巖,灰巖的可溶性在峽谷的形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流水的下蝕作用外,巖溶作用增加了峽谷深度和兩坡的陡峻。
峽谷兩側由一 系列連綿起伏的背斜和向斜形成,無數的褶皺構造暴露在河床上方的陡壁和懸崖上。不同尺度、不同形態、不同組合與不同變形強度的褶皺,往往形成不同的景觀。 大尺度褶皺形成大體量景觀氣勢恢弘,中、小、微型褶皺則在細節上引人入勝。峽谷最高峰老黃山就是一個大型箱狀褶皺,斷崖高懸,兩側巖層直立,將大型復雜箱 狀褶皺的特征一展無遺。
偉人峰便是圓弧背斜所形成的山體之上,溶蝕形成的齒狀山峰狀若人的側臉而成一景。神鷹巖由一系列復合褶皺構成,斷壁 上褶皺線條如繪,巖層的彎曲生動有趣,尤其是先期形成的褶皺又被后期的斷層錯斷,形成膝折現象。隔河遠觀,復合褶皺猶如神鷹展翅欲飛之態,成為游客駐足觀 望的景點。臨河邊的褶皺,在雨季時常低于河流水位線,褶皺受流水的沖刷,被淘洗、打磨得光滑潔凈,從河岸對望過去,灰、白相間的褶皺條紋如波浪起伏,有一 種律動之感。穿行在峽谷中,看著巖石上動人的褶皺,猶如跨越了億萬年的時光,自然的力量如此神秘而難測。
巴山大峽谷的海拔介于456—2148米之間,這里具有良好的水熱條件,峽谷內綠蔭深幽,兩側的崖壁上都生長著濃密的植物,其中以崖柏最為珍稀。崖柏屬于世 界級極危物種,根據古生物學的研究,它在古近紀便大量消失。1892年4月,法國傳教士法戈斯(R. P. Farges)在重慶市城口縣海拔1400米處的石灰巖山地,首次采集到植物標本,并將其作為新種的模式標本,收藏于法國巴黎自然博物館。
之后的100多年,盡管不斷有人前往產地尋找,但均未見其蹤跡。為此,在《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卷、英文版的《中國植物志》(裸子植物)第4卷中,均將其定 為在野外已滅絕的物種。1999年8月,在國務院批準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也無該樹種名。但就在同年,重慶市國 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骨干調查隊卻在重慶市城口縣和開縣等山區,又重新發現了這種已宣布滅絕的物種,并采集到了帶球果的標本。
2000年,中 國《植物雜志》第3期正式宣布“崖柏沒有滅絕”。200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又重新將其評定為世界級極危物種。崖柏的生長環境大多在石灰巖 懸崖的石縫之間,繼2012年研究人員在巴山大峽谷首次發現零星的野生崖柏之后,2014年底又在宣漢縣的三墩土家族鄉、漆樹土家族鄉等地發現3個崖柏野 外居群,數量在1000株左右。
褶皺與巖腔并存的山崖,為崖柏提供了理想的庇護所
在巴山大峽谷,我們見到一處特殊的景觀,在一面山崖上,一個正在向溶洞發展的巖腔和褶皺并存,這個褶皺在另一個方向看,極像人類拇指的指紋。在這些高陡的山 崖上,生長著茂盛的植物,春有花香,秋有彩林。巴山大峽谷是一個綠色的峽谷,它的海拔介于456—2148米之間,具有良好的水熱條件,峽谷內綠蔭深幽, 兩側的崖壁上都生長著濃密的灌木,崖頂則更是為樹木所覆蓋。崖壁上生長的灌木中,崖柏最為珍稀,巴山大峽谷分布著成片的崖柏群落。
“靈谷有莢氣,盤結在巴山。云蒸雨朵欲遣,奇怪出人間”,慣于醉酒賦詩的宋代著名詩人俞國寶,以一首《水調歌頭》寫出了巴山的飄逸與神秘。但要領略到這種意境,我們需要走出深峽去看山。
在巴山大峽谷的兩側,有多條垂直于峽谷的支流,它們彼此平行,與大巴弧的構造線方向一致,構成前河羽狀水系兩側最柔軟的“羽毛”。劍門峽是前河左岸較大的一 條峽谷。谷中河流穿越巖溶區,以暗河形態流走,在地表形成長達數公里的斷流河。汽車沿盤山土道行至羅盤村的青包梁,視野豁然開闊,巴山大峽谷在眼前收窄成 隙,無數青黛色的錐狀丘峰,在群山之巔如凝固的波浪。
這是典型的錐狀喀斯特景觀,以叢聚的形式出現。這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由于受嚴格的環境 條件控制——濕熱的氣候、被抬升的碳酸鹽巖構造地塊等,因而它在全球的空間分布上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秦嶺—淮河以南是這種地貌的主要分布區,如在貴州、廣 西均形成舉世矚目的錐狀喀斯特景觀。這種地貌由南向北,隨著緯度升高,水熱條件的變化,錐峰的形態和發育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
大巴山是這種 地貌在我國分布的最北界,在這里你完全看不到廣西、云南、貴州等省最常見的地貌——在溶蝕平原上兀立突起的錐狀、塔狀峰林和峰叢。南北交會的山脈、南北分 野的氣候條件,使這里的錐狀喀斯特也表現出南北巖溶交融過渡的特點。和我們常見的“生長”于平地的峰林、峰叢不同,這里的峰叢“生長”在山體頂部的嶺脊線 上(夷平面),而山體的嶺脊線又受到大巴山弧形構造線的控制,多條嶺脊線沿北西至南東向平行而列,每一條嶺脊都分布著無數鋸齒狀的錐狀峰丘,從高處俯瞰峰 丘猶如棋盤上的棋子,在空間上形成了錐丘叢聚效果。
我們通常根據峰叢出露地表的展布特征,將其劃分為線狀峰叢和簇狀峰叢兩大類。線狀峰叢為 峰叢發育的早期階段,巖溶峰體沿山脊分布,因此又名嶺脊型峰叢,這種峰叢在北方較為常見。而簇狀峰叢是峰叢發育的晚期階段,巖溶峰體呈孤島狀成群集中分 布,這種峰叢在南方巖溶區最為常見。有趣的是,這里的峰叢俯看成林,仰看成峰。不同的角度竟然呈現出線狀和簇狀兩種展布特征的變化。當我們處于峽谷底部或 垂直于山體走向仰視時,無數錐丘如鋸齒般隨山脊線起伏,這是典型的線狀峰叢。當我們登臨峰頂,平視或俯視峰叢時,無數平行、等距排列的線狀峰叢又共同構成 了棋盤式簇狀峰叢。這種奇妙的幻變是大巴山弧獨特構造的杰作,同時又是南北巖溶在這里過渡轉換的最好例證。
大巴山是我國錐狀喀斯特地貌分布的最北界,巴山大峽谷錐狀喀斯特景觀有明顯的南北喀斯特過渡特點——峰叢主要沿山脊發育,形成鋸齒狀嶺脊線。褶皺的兩翼巖層陡立,往往形成裸露的喀斯特絕壁,絕壁之上常有崖柏生長。
錐狀喀斯特景觀,仰看成峰,俯看成丘
巴山大峽谷分布著巨厚的二疊系灰巖,除地殼抬升和流水的下蝕作用而外,巖溶作用對巴山大峽谷的形成也至關重要,增加了峽谷的深度和陡峻。從巴山大峽谷的谷底 向兩側仰視,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山峰如鋸齒般排列。然而,當我們沿兩側支溝溯流而上,站在山體頂部向遠處眺望,處于同一高度的錐狀喀斯特峰叢如沙盤壘聚。
羅盤村的青包梁是觀賞這種地貌景觀的絕佳地點。每年6、7月,大片的云木香花開山野,順著花海望過去,峽谷飄逸如帶,遠山起伏連綿,無數錐狀峰丘如破土而出的玉筍。當云霧盤結時,玉筍般的峰丘如仙山瓊閣漂浮于碧波海洋,若隱若現。
駱耀南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前任總工
著名地質專家
秦嶺山脈在地質上被稱為中央造山帶。這條著名的山脈橫亙在我國大陸的中部,東西延綿2000公里,是我國大陸的脊梁。秦嶺中央造山帶是南方揚子板塊向北俯沖 和北方華北板塊向南逆沖,發生碰撞后的產物。兩大板塊碰撞推擠造就了秦嶺造山帶的崛起,而在南緣則出現多層次的逆沖推覆構造,尤其以大巴山推覆構造(亦稱 納布構造)最具代表性。這個構造帶總體呈現為向南西突出的弧形特點,像一張彎弓,因此也被稱為“大巴山弧形構造”。
大巴山弧形構造帶由北向 南構造變形漸次減弱,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分帶現象,自北向南依次為北大巴山逆沖推覆構造帶、南大巴山沖斷褶皺帶和川東北前陸盆地。由于大巴山弧形構造正好位 于揚子地臺北緣、四川盆地和秦嶺造山帶的過渡部位上,其大地構造位置十分獨特而重要,歷來這個區域都是陸內板塊運動研究的熱點。
作為秦嶺造 山運動的產物和證據,大巴山弧形構造又是極其珍貴的地質遺跡,它揭示了距今2.1億年中三疊世以來,秦嶺—大巴山地區褶皺隆起成山的演化過程。在地貌景觀 的形成過程中,構造運動往往起著關鍵性作用,但構造痕跡本身卻常常隱藏在地表深處,往往需要“專業人士”才能辨識。然而,在四川盆地與秦巴山地交會的宣 漢,有一條由東北向西南流淌的前河,其流向正好垂直于大巴弧形構造的弧頂。它像一把巨型的斧子,鬼斧神工地把大巴山弧的薄弱帶劈開一個缺口。在地殼不斷隆 升作用下,經歷千百萬年流水的向下切割和向上溯源侵蝕,形成一條長達70公里的深峽,終將大巴山弧形褶皺構造的美景和奧秘完整而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 條深峽也被當地人稱為巴山大峽谷。
大巴山弧形構造深刻地影響著川東北的地貌格局
大巴山地處秦嶺中央造山帶南側,是南方揚子板塊向北俯沖和北方華北板塊向南逆沖碰撞的產物。兩大板塊碰撞推擠的結果,形成了大巴山弧形構造,川東北山體構造 方向與大巴山弧形構造方向一致,川東北地貌的形成深受大巴山弧形構造的影響。地質學界一般將重慶市城口縣至湖北省十堰市房縣的斷裂帶,視為大巴山的南北分 界線,它同時也是秦嶺與揚子地塊的邊界斷裂帶,而將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鐵溪鎮至重慶市巫溪縣的斷裂帶,視為四川盆地與大巴山的邊界。這個地質構造形成了十 分有趣的“大巴弧”分帶現象,自北向南分為北大巴山逆沖推覆構造帶、南大巴山沖斷褶皺帶和川東北前陸盆地。這個分帶性的特點是由北向南構造變形漸次減弱, 尤其是城口斷裂與鐵溪—巫溪斷裂之間的地帶就是南大巴山沖斷褶皺帶,這條西北至東南向展布的斷褶構造帶,由一系列不對稱線狀褶皺和沖斷層組合而成,越靠近 北,變形越強烈,向南則逐漸由斷裂構造為主過渡為以褶皺構造為主。
位于川、陜、渝三省市交界的宣漢巴山大峽谷,鮮有人知其 妙。沿著這條峽谷,漫步上行,你可觀賞到兩側崖壁由于受到擠壓,巖層彎曲形成的千奇百怪的褶皺構造。地質工作者可以通過這一連串的褶皺,來尋找南北兩大板 塊碰撞形成大巴山弧形逆沖推覆構造的科學證據。甚至從這里,我們還可以聯想到5·12汶川大地震、4·25尼泊爾大地震,它們均是板塊碰撞推覆的產物。
郭建強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02隊 總工程師
宣漢巴山大峽谷位于四川大巴山中段,為南秦嶺造山帶與揚子板塊的結合處。流經巴山大峽谷的前河隸屬嘉陵江水系渠江支流,由東北向西南,穿越北大巴山推覆褶皺帶(南秦嶺造山帶部分)、南大巴山推覆褶皺帶及川東北前陸盆地,這一帶是經典的地質構造大斷面。
印支期時南秦嶺造山帶向南西方向擠壓推覆,在城口—鐘寶前沿主斷裂與揚子陸塊拼貼。由于擠壓推覆的持續作用,在北大巴山早期加里東期褶皺基礎上,進一步發育 巨型推覆滑脫系統,使下古生界地層形成緊密褶皺,稱為阿爾卑斯式褶皺。再往南過渡到前陸盆地,發育斷續寬緩褶皺,稱日爾曼式褶皺,繼續向盆地中心,逐漸從 單斜趨于水平構造。特殊的構造位置,造就了一系列的不同組合的形態各異的山谷地貌。
圖為巴山大峽谷形成示意圖,南方揚子板塊向北俯沖和北方華北板塊向南逆沖碰撞,造就了秦嶺造山帶的崛起。秦嶺造山帶南緣則出現多層次的逆沖推覆構造,尤其以 大巴山推覆構造最具代表性。這個構造帶總體呈現為向南西突出的弧形特點,像一張彎弓,因此也被稱為“大巴山弧形構造”。由東北向西南流淌的前河,其流向正 好垂直于大巴山弧形構造的弧頂,像一把巨斧完整地將南大巴山橫切開,形成一條長達70公里的峽谷,并將大巴山弧形奧秘完整而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在峽谷 內僅保存完整的大中尺度褶皺就多達31處,而小規模的露頭級褶皺更是多達101處,被稱為“天然褶皺博物館”。
巴山大峽谷 出現的單個褶皺以平行褶皺為主,其次為相似褶皺,組合形式為隔檔式和隔槽式褶皺,美其名叫“梳狀褶皺”,像一把巨型的“梳子”。它完全可與1916年布克 斯多夫(Buxtorf)對法國和瑞士邊境的侏羅山區命名的侏羅山式褶皺相對比,為此國內陸質學者稱之為“侏羅山式褶皺”。巴山大峽谷是中國南方褶皺地貌 分布中最典型的地區,在近百里的距離內,集中分布著世界著名的阿爾卑斯式褶皺、侏羅山式褶皺和日爾曼式褶皺三大褶皺,保存完整,褶皺大小不一,形態完整清 晰,圖案美觀。地質學者能在橫向上、縱向上和垂向上觀察褶皺的變化,這里是褶皺分類學、大陸動力學研究最理想的地方,極具有全球性對比研究意義和重要科普 教育意義。舞動的巖層、飛動的山體,配以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和峽谷里的水體景觀,加之保存的原生態環境,美學價值極高。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宣漢巴山大峽谷園區位于大巴山南麓,地處于達州市宣漢縣與萬源市交界處,行政區劃隸屬于四川省達州市,在地貌上是中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
宣漢巴山大峽谷園區所在的大巴山處于中國南方巖溶地貌與北方巖溶地貌的分界線上,巴山大峽谷園區是中國南方錐狀巖溶地貌(錐丘)分布的北界。公園內有峽谷、 溶洞絕壁、孤峰、峰叢、諸多天坑群以及發育其間的瀑布群等眾多巖溶微地貌景觀,種類齊全。其中以巴山大峽谷、黑龍峽、十里峽為代表的諸多峽谷,以及隨處可 見的峰叢、溶蝕洼地和溶洞景觀秀麗奇特、氣勢恢宏、美學價值高。
園區內的古生代—中生代地層發育比較齊全,志留系—三疊系的沉積體系類型多 樣,特別是宣漢巴山大峽谷園區地質構造、巖石、古生物、古地理環境條件對油氣的聚集、成藏十分有利,如位于揚子地臺北部——具有典型的揚子地臺型地層序 列;處在大巴山褶皺帶——廣泛分布的連續構造剖面;具有與普光氣田相似的構造古地理格局——臺坳與臺隆相間,成為研究我國南方碳酸鹽巖區油氣勘探,特別是 普光特大型天然氣田開發研究的經典地段。
宣漢巴山大峽谷園區還擁有獨特的石灰巖中低山山地生態系統,森林植被類型多樣,有植物2000余 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91種,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庫”。植被覆蓋率達80%,垂直帶譜明顯,由低到高的層次組合特征鮮明。園 區特有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氣候條件,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有野生動物336種,其中屬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動物50多種,是川東北地區珍稀動植 物的集中分布區。
巴山大峽谷既是地質奇觀又是景觀畫廊
大自然山川地貌的形成,往往受控于構造運動等地質作用。然而地質構造本身,卻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很難直接觀察。宣漢前河所切割出來的百里長峽,將地殼運動 的秘密暴露在我們眼前。通過這條峽谷,我們不但有機會了解到大巴山形成演化的奧秘,還能身臨其境地體會到地質構造所形成的壯美景觀。在這里,地質構造現象 不再生澀枯燥,而是變得好玩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