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方法論·高寬深思維模式》導讀之六十八
由陸天然、葉舟、胡均亮合著、國務院研究室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互聯網時代方法論叢書》第二卷《互聯網時代的方法論·高寬深思維模式》一書指出,今天的人們固然需要想象力和直覺力,但運用邏輯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可或缺。
邏輯分析力是成大事必備的工具
邏輯是人們思考問題,從某種已知條件出發,可推出合理結論的規律。邏輯是跟直覺、非理性、蠻干、瘋狂相對立的一個詞。我們說1加1等于2才符合數學邏輯,而生活中說一個男人加一個女人等于3個人是生理的邏輯:因為女人可以懷孕,但它不符合數學邏輯。下面講一個邏輯故事:樹上有幾只鳥?
某日,老師在課堂上想看看一學生智商有沒有問題,便問他:“樹上有10只鳥,開槍打死1只,還剩幾只?”學生反問道:“是無聲手槍或別的無聲的槍嗎?”
“不是。”
“槍聲有多大?”
“80~100分貝。”
“那就是說會震得耳朵痛?”
“不會。”
“在這個城市里打鳥犯不犯法?”
“不犯。”
“您確定那只鳥真的被打死啦?”
“確定。”老師已經不耐煩了,“拜托,你告訴我還剩幾只就行了,OK?”
“OK,樹上的鳥里有沒有聾子?”
“沒有。”
“有沒有關在籠子里的?”
“沒有。”
“邊上還有沒有其他的樹,樹上還有沒有其他鳥?”
“沒有。”
“有沒有殘疾的或餓得飛不動的鳥?”
“沒有。”
“算不算懷孕肚子里的小鳥?”
“不算。”
“打鳥的人眼有沒有花?保證是10只?”
“沒有花,就10只。”老師已經滿頭大汗,且下課鈴響起,但學生繼續問道:“有沒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會不會一槍打死2只?”
“不會。”
“所有的鳥都可以自由活動嗎?”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學生滿懷信心地說,“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掉下來,那么就剩1只,如果掉下來,就1只不剩。”老師當即暈倒!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學生非常煩瑣,竟然問了那么多無聊的問題。但你不得不承認,這個學生確實是一個思路縝密的人。在戰略決策中,我們就是要這樣不停地追問,弄清各種可能性,以便把握事物的本質。
今天的優秀者應該具備這種能力:無論什么事都能從根本開始應用邏輯思考,回歸原則,找到通路,找到答案。
邏輯思考的基礎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學說。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中使用了A=B,B=C,那么A=C的邏輯(理論)。另外還有一種理論,如果把整體看成T,那么它就是由A和B組成的,沒有遺漏或重復。也就是,不是A就是B,不是B就是A,這種“二律悖反”的理論。這兩個理論是邏輯思考的精髓,和語言本身無關,而是整個世界不變的真理。
因此,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邏輯思考都是通用的。邏輯是世界通用的語言,全世界所有人都能理解。正是因為我使用了這個工具,所以無論是作為經營顧問在世界各國研討或演講,還是出書,都能得到理解。
今天的人固然需要想象力和直覺力,但運用邏輯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可或缺。
運用邏輯解決問題的三個原則
原則一:要有所有問題都能解決的強烈信心。
英語中有一句話叫做“Self Full filling Prophecy”,樂觀一點講就是“正如我所說的”,悲觀一點說就是“自掘墳墓”式的自我暗示。有的人遇到問題時總是很快就會說“沒辦法”。可是,說了“沒辦法”,就意味著承認問題無法解決。想到“沒辦法”那一刻,思維就停止了,能解決的問題也變得無法解決了。
所有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有了這種信念,就會相信事情會變得比現在更好,然后思考、行動。這是問題解決者最應該具備的重要態度。
原則二:經常考慮“what、if……”。
試著考慮一下:“如果有答案的話,那么答案在哪個范圍呢?是什么樣的感覺呢?”也就是說,要設定“what、if……”這樣的問題,就是“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怎么考慮(或者行動、反應)好呢?”換言之,形成思考的習慣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原則三:不要把原因和現象弄混。
以我的經驗來看,通常五成以上的問題原因只有一個,可能你會覺得原因很多,可那只不過是一個原因以不同形態出現而已。抓不住原因和現象區別的人,就會說“問題太多,沒辦法解決”。而且,針對現象一個一個解決還是沒有辦法。不找到原因是絕對解決不了問題的。
例如,某個工廠面臨這樣一個問題:無論檢查多么嚴格,都會有5%的缺陷產品出現。徹底調查原因就會發現,是生產線上方有一個排氣口,從那里有灰塵落下,因此把排氣口移到別的地方就簡單地解決了問題。
像這樣,原因一般都集中在一點上,而現象卻輻射在各個方面,弄錯現象和原因,最終拿出的解決對策卻針對錯誤的目標。如果不修正原因,問題又會以別的形式出現,對此又實施對癥療法。這樣下去就會陷入無止境重復弄錯對象的對癥療法的窘境里,只是增加成本罷了。
發現問題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問夠100個問題,問題的原因就會顯現出來。
A和B加起來成為整體,而且沒有其他遺漏或重復,這種理論結構叫做“自相不矛盾”。若說人類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的話,加起來變成100,問題就不矛盾。可是,要是說人類是由男人和年輕人組成的話,由于年輕人中男女混合存在,就變得自相矛盾。要說哺乳類由人和人以外的哺乳類組成的話,這也是不矛盾的。
但是,這100個問題必須按照非常嚴密的理論構成。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原因可能就在你提出問題的相反一面。
因此,在最初為找到問題而做的提問中,理論上要求絕對保證這些問題以外再也沒有任何問題。
例如,如果結論是“缺乏干勁兒的都是男人”的話,那么找到男人缺乏干勁兒的原因就可以了。是東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是學文科的還是學工科的?設定這種問題也可以。但是,營業成績不好的是女人還是年輕人?如果設定這種問題的話,因為有遺漏和重復,即使說出答案,原因也不是這個,很可能弄錯對策。
第二步:看到問題本質的話,就建立假設。
初期不計其數地反復進行提問,“整體是100,那么是A還是B呢”,按照這個流程,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一個個排除,產生問題的原因的范圍就會變窄。然后,“應該就是這個吧”,當發現這樣的問題時,假設就成立。
第三步:收集能夠證明假設的數據,并證實它。
(作者:陸天然/《互聯網時代方法論叢書》主編、中國互聯網方法論課題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