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鄧新華
剛才顧教授也說到,中國今天的人口狀況不完全是計劃生育政策或者是人口控制政策導致的。梁先生也說到關于人口增長生育率的變化,影響因素是很多的,我這里再補充幾方面。
一個是現代文化的影響。人本主義文化對生育率的影響實際上是非常大的。我說這個意思就是說,原來我們中國人更多就是不要太多想到你自己,你自己的感覺不是很重要,你應該更多想到你的家族,想到這個社會,想到整個國家,那才是你每天應該關注的。但實際上這些年,包括中國,尤其是歐洲,從中世紀結束以后,十八、十九世紀隨著個人主義的興起,對生育率的下降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道理很簡單。我們原來,特別是女士們被告知,你不要想著里自己,要想到別人,想到一家,到現在是想,我的幸福不能寄托在別人幸福不幸福上面,首先是把我幸福定位在我自己對自己的挖掘,我人生的實現程度,我的幸福應該來源于這些東西。這樣一來,我們每個人把自己的價值、自己的幸福定位在自己的身上,那生多少小孩就變成第二位重要了。原來我們中國做媽媽的,把一輩子的幸福首先定位在子女和丈夫身上,通過生很多小孩,把小孩照顧好,來定位原來中國女性的幸福感。但是現在隨著人本主義的興起,這方面開始發生很大變化,這種變化是慢慢發生的,但是這種變化對生育率的負面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第二方面是千萬別小看互聯網,微信、手機、微博的興起對生育率的負面影響。這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大家沒有那么多的興趣,去競爭我們的時間。
前幾年我和一個學生在做一個研究,這個研究還沒有完全完成。我們把中國的小說出版的歷史數據做了一些量化的統計,看看從宋朝開始,至少平均每年中國出版多少本小說,結果發現洋務運動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在洋務運動之前大概中國每年出版小說的數量平均不到2本。原來人們的出版和閱讀能力都非常有限,但是洋務運動以后,特別是通俗小說數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超過古典小說的數量。從洋務運動以后中國的小說消費開始從精英走向大眾社會,因為通俗小說主要針對老百姓。隨著通俗小說消費在洋務運動以后,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以后的快速增長,男性和女性的關注度開始從家庭轉移到個人在文化領域里面的消費。小說是來自于現實生活,超越現實生活,能夠欣賞小說,表明在個人進化上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原來追求毛主席說的溫飽和簡單的低級趣味的,過渡到追求高級趣味。原來女士們每天只關心要什么時候生小孩、生多少小孩,到現在慢慢過渡到喜歡小說,每天想看更多的小說,看小說占的比重越來越高,對生小孩的興趣會越來越少。
我們現在有微信,有微博,有那么多互聯網娛樂,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是什么?我們每天24小時怎么去花?花在小孩身上的時間會越來越少。所以別小看互聯網帶來的新的文化的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空間,特別是虛擬的文化消費領域的變化對生育率的影響。
第三方面是城市化、產業結構變化對生育率的影響。剛才顧教授也稍微提到了一下。比如我們講到城市化,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到了城市。我自己本來是農民。原來在農村,十七八歲就可以成家結婚生小孩,這樣一來生育年齡一輩子可以多很多。但是進入城市以后,我們讀書的時間大大增加,讀醫學院的,讀完大學以后還要再念上四年,在美國讀完醫學院還有四到六年的訓練過程,你哪里有時間很早的成家結婚生小孩?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以后,更大比例的中國人生育的時間和結婚時間起點都往后推了很多。由此帶來另外一個影響,生育的意愿會下降很多。
今年我組織的一個量化歷史講習班,有一個教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么工業革命發生在歐洲而不是發生在中國和其他的國家?他是從歐洲社會人口增長和產業結構帶來的影響來看的。他的理論是什么?當所有的女的、男的都是從事于農耕社會的時候,生育年齡很早可以開始,平均每兩年生一個孩子,一個女士一輩子可以生很多小孩。很多女性從農耕種糧食,過渡到畜牧業,去農場養更多的羊,當時那些農場有一個要求,第一我們想要雇傭更多女士,第二女士來可以,我給你更高的收入,我可以付更多工資,但是有一個條件,你26歲以前不能結婚,要結婚的話就不雇傭你。
那種職業的變化導致了生育率被強行往后推了很多年,26歲以后才開始結婚成家,這樣導致歐洲人口減少,歐洲人有動力去尋找節省勞動力的生產技術,為工業化興起產生了一個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