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飛鳥盡,精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漢高祖劉邦稱帝后為了穩固自己的江山不被他人覬覦,開始誅殺異姓王。韓信能力過人,但是劉邦稱帝后備受排擠,后又被人誣陷,最終慘死。可以說韓信聰明反被聰明誤。。
而張良呢,父親、爺爺以前在韓國都官拜宰相,他心里只有滅秦復韓,別無他想,只是韓國復興無望了才跟隨了劉邦,在幫劉邦平定天下之后,又幫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可以說張良謀慮過人,在幫呂后扶持劉盈當太子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把自己卷入立嗣之爭中,而且當時劉邦還一直在誅殺異姓王,劉邦是鐵了心要廢太子另立,所以張良也不敢太過觸劉邦眉頭只對呂后說讓太子劉盈去請人稱“商山四皓”的這四人,劉邦請了多次都沒有請動,如果太子能請動這四人輔佐的話,那太子之位可保。而劉盈呢也不負眾望,以誠心感動了“四皓”,并答應出山輔佐。當劉邦舉行勝利慶功宴的時候,太子劉盈帶著“四皓”恭賀劉邦時,劉邦好奇的問這四位老者名字,才發現這四位就是自己苦求不來的隱士。劉邦見四位老者都立于太子身后,心想太子羽翼已豐,廢太子之事恐怕不能成功,便就此作罷。
張良本人精通黃老之道,淡泊名利,便去和劉邦辭行,對劉邦說:“臣志不在官堂,閑云野鶴乃臣之本意”。劉邦開始還有心想殺張良,但一聽張良如此說便摒棄了殺念,兩人可以說是無關痛癢的聊了會,劉邦假言挽留,張良表現出一副必須要歸隱山林的決絕。后張良隱居至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處修建了良山道觀,并在道觀的不遠處建立了伐桂書院,以教當地孩子學習。
想當初“戰神”韓信和劉邦對話,還跟劉邦說過:“大王帶兵十萬就夠了。”劉邦一聽,又問:“那你帶兵多少?”韓信開口說了四個字:“多多益善。”后還跟劉邦說了一句:“事成之后,我要得到我應得的。”
韓信功高蓋主不說,說起話來也是毫不忌諱,說白了就是情商有點低,每次要求出兵都一定要講條件,劉邦早就不滿了,現在都敢跟我談條件,那以后掌握的軍權越來越大,弄死自己豈不是容易至極,所以韓信這個人必除,于是劉邦和呂后以及丞相蕭何謀劃把韓信引入宮內處死了。
張良這個人就不同了,他乖乖地選擇隱居田園,做事也不急不躁,對待劉邦的這些行為,自己也深懂其意,所以也不干涉,還偶爾幫忙出謀劃策,既不偏袒誰也不討好誰,劉邦看著張良這般淡若水的面容,自然也是舒服的,哪里還會殺他,而張良最后幫忙斬草除根了,深知自己也是時候離開了,就開始歸園田居,實為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