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項羽和劉邦之間,張良果斷的選擇了劉邦,一方面是因為楚霸王項羽雄威天下,身為貴族后裔的項羽按理說應(yīng)該比劉邦和張良更有共同話題才對,但是項羽是為了成為天下主君,而張良身為韓國臣子,想做的卻不是成為皇帝,而是扶持韓王做皇帝。兩個人的目的不一樣,更何況項羽本身就很有謀略,有膽識,一般人的話這位年輕自負的小子根本聽不進去,所以張良在項羽的楚營可能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就無法為韓國的滅亡向秦國報仇了。
劉邦是平民出身,但是比項羽更先遇到張良,發(fā)現(xiàn)張良的超強能力后,他就牢牢把握住了這位人才。后來和項羽爭霸的過程中,劉邦知道張良在韓王成身邊輔佐,故意行軍至韓王成的旁邊,接張良和自己一起南下對付項羽。張良和韓王成多年來和秦軍爭奪韓國的故地,來來往往,始終不見有成效,他決定先跟隨劉邦去打敗其他的秦軍,到時候利用劉邦為韓國奪回故土。
沒想到的是楚霸王項羽一聲令下,韓王成就死了,韓國復國的希望破滅,項羽親手將張良推到了劉邦身邊。失去了主心骨的張良,只能繼續(xù)跟在劉邦身邊,對付項羽,也是為了自己的韓國和韓王成報仇。
在輔佐劉邦的過程中,張良屢次獻出良計,因此有俗諺稱“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形容張良的智慧。因為張良為劉邦出過許多良計,為劉邦的大業(yè)打下了很好的基礎(chǔ),于是張良被人們尊為“謀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