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故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下愚者必自以為聰明才智之人。”出自明末清初浙江的一位大思想家陳確的《瞽言近言》,關于智者和愚者名人名言很多,為什么選擇這位先賢呢?這就要從他的著作《瞽言》說起,“瞽”音同“鼓”,“瞽”則意為“無見識”,那“瞽言”則為“無見識的話”。一位先賢大能盡能如此“妄自菲薄”,堪稱“智者”典范。
當今,是一個以互聯網為載體的開放性社會,包羅萬象,也充滿著形形色色的各類披著面紗的網絡族群們,而網絡的虛擬、不可控、追溯難等原因,也導致了在網絡上充斥了各類的網絡暴力,很多在現實不敢妄言的人,都成為了網絡先鋒,無往不利,甚至還成為了一方“大家”,盲目的追捧也成為了這些“大家”們的利益工具,甚至是保護傘。
而在網絡生活,發表想法,就至少需要有求同存異的精神,接受批判是最起碼的,網絡“干架”是常規,而有時還要承受莫名的“道德綁架”以及“莫須有”的指責。往往這些莫名批判他人的人,卻成為了“英雄”、“勝利者”、“道德楷模”!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標新立異地說些別人聽不懂的話,引經據典,然后不審題地就開始評價他人;前幾日,發了關于“玄學”的一些小感悟,就碰到這么一位,先扯“信仰”,后說“傳說”,還引用“月宮嫦娥”,真是荒謬至極!而翻看此人的新媒體平臺內的發言,無一不是評判、評價他人,甚至高至國務院都要妄評一番;此人真可算的上是“當今圣賢”,“一代人杰”。這只是茫茫網絡中碰到的一例,但卻非偶然,抱著求同存異的態度即可!
說了這么多,無非也是告誡自己,讓自己慢慢學會做一個有智慧而又善良的人,但善良并不代表可以被欺負或被人隨便拿來當可以評價的對象,而智慧就是用最簡單也有效的方法回擊那些“多管閑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