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堪稱傳奇,還在水鏡先生門下學習的時候就因為逆天的智商和廣闊的讓水鏡先生感嘆誰能得到他誰就可以安定天下。諸葛亮出師后得到了臥龍的稱號,于是蟄伏在隆中靜觀天下大勢。當劉備第三次到茅廬請他出山的時候諸葛亮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于是留下一篇《隆中對》幫劉備制定戰略計劃,然后用了僅僅十年時間就幫劉備拿到荊州、益州、漢中一地,此時劉備的實力比江東還要強大,于是進位漢中王,不久后直接建立蜀漢。
后來劉備病逝于永安宮,臨終前把蜀漢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也讓后主劉禪認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也以一人之力扛下蜀漢江山,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能力這么強的人為何兒子如此庸才,而孫子卻如此生猛呢?
諸葛亮在蜀漢建立之前一直沒有子嗣,按照那個“無后為大”的傳統,他已經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不孝子。這時候他遠在東吳的哥哥諸葛瑾有兩個兒子,第一個是諸葛恪,第二個是諸葛喬,于是諸葛瑾把兒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諸葛亮對諸葛喬管教很嚴,這和他嚴謹的作風和自律的生活分不開,因為對他期望很高,行軍打仗都會帶著諸葛喬,這也讓諸葛喬積攢了一些功勛。但諸葛喬在25歲的時候卻病逝了,世人沒看見他發光發熱的時候。后來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已經成為東吳的權臣,但因為和江東士族不和,江東士族趁著他戰敗的時候合力攻擊他,以至于被滅三族,諸葛喬的后代后重新回去繼承諸葛瑾家族,又給他們家留下了血脈和香火。
劉禪上位幾年之后諸葛亮生下了諸葛瞻,當時他已經46歲,可謂是老來得子。因為他長期領兵在外沒能親自教導諸葛瞻,只是讓夫人黃氏從嚴要求。諸葛瞻幾歲的時候就非常聰明,蜀漢群臣對他的期望非常高,認為他長大以后或許可以媲美諸葛亮。但這時候諸葛亮卻寫信給諸葛瑾,他在信中吐露了自己的擔憂,認為諸葛瞻從小過于聰明而且沒有受到挫折,長大以后可能不會有太大成就。
諸葛亮病死的時候諸葛瞻才8歲,盡管他幼年喪父,但因為諸葛亮的光環太強,諸葛瞻從小就接受那個時代最精英的教育,也在蜀漢群臣期盼的目光中成長。18歲的時候就已經在朝廷任職羽林中郎將還娶了公主,26歲的時候擔任侍中。33歲的時候成為軍師將軍,34歲就成為蜀漢軍隊二把手衛將軍,地位僅次于姜維,同時也是蜀漢最年輕的掌權者。對于他的履歷蜀漢沒有人質疑。
假如在和平年代的話,諸葛瞻這種履歷和晉升速度肯定會是一個逆天的存在,但可惜他處于三國亂世,年輕有為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位高權重那意味著責任更大,當掌權之后魏國鐘會和鄧艾領兵攻蜀,姜維親率蜀漢主力部隊在劍閣抵御鐘會的大軍,而諸葛瞻則駐守在成都的門戶綿竹一地。但他的結局也如諸葛亮預料的一樣,敵不過鄧艾大軍,諸葛瞻戰死綿竹,由此劉禪派人向鄧艾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諸葛瞻的長子諸葛尚,他文韜武略英勇非凡,曾經在戰場上和鄧忠還有師篡打成平手,要知道他們兩人可是鄧艾手下的猛將,由此可見諸葛尚的生猛。而且諸葛尚也很有政治意識,他曾經說“ 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說明他能看得出局勢,也勸過諸葛瞻,只可惜諸葛瞻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從側方面也可以看出諸葛瞻的平庸和諸葛尚的光彩。但因為兩軍實力差異過大,諸葛尚只能“乃馳赴魏軍而死”!
兩父子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能力想必也是和成長經歷有關,諸葛瞻盡管繼承了諸葛亮的天賦,但他成長環境過于順利,沒有受過任何苦難的他自然不知道江湖險惡,以至于耽誤了后天的成長。但諸葛尚生長在蜀漢末年,那時候的蜀漢贏大廈將傾,他從小就有強烈的報國信念,而且因為諸葛瞻的關系也很早在軍中成長。靠著家族的天賦和努力以及戰場上的培養,他強于父親也是必然。可惜的是鄧艾沒給他繼續成長的機會,讓他在綿竹這里和諸葛瞻一起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