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羅永平
太極拳推手(古稱“打手、擖手”),是練習太極拳技擊的重要方法,是檢驗太極拳功架正確與否的重要途徑。當然,它對健身強體也極有益處,因此,凡是太極拳練到一定階段和水平的人,都希望會推手、善推手,推好手。
但是,當下的太極拳推手,無論是各級推手比賽,亦或是民間推手,普遍存在著頂牛、拼力,甚或多用摔跤現象,尤其是練過摔跤的人只要學會打輪劃圈就可比賽并往往取勝,真乃諷刺嘲弄!這背離了太極拳推手的原義,引起了太極拳界的擔憂。
推手的原義是什么?是引進落空;是借力打力;是四兩撥千斤。
中國武術是綜合性的技擊法,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技法。唯獨摔法只講摔,不講打、踢、拿、跌,一千年來就一直獨立發展,演變為今天的“中國式摔跤”。而踢、打、拿、跌在日常學練和實習中具有一定傷害性,因而,多少年來人們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練習,這樣就為“花拳繡腿”打開了方便之門。
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練習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的靈敏度,綜合了跌、打、踢、拿等技法,并且還有所發展。比如拿法,就不限于拿對方骨節,而是著重拿人勁路,這就比一般拿法高明;比如擲放,是用整勁將對方發放或拋出。這就是太極推手的跌、打、踢、拿、擲的基本技法以及接(沾住來勁)、化(引進落空),跌(使敵不能走化而空),發(合即出反擊)等技法。推手方法的產生,解決了訓練搏斗技術時場地、服裝、護具等問題,特別是解決了訓練雙方基本沒有傷害性的問題,這是劃時代的創造。
目前推手產生的諸多問題,主要在于理念上的偏差,除了拼力頂牛外,認為只要將對方摔倒很是流行,若如此,推手與摔跤雷同,那還不如練習摔跤呢。
或許有人會問,推手中被摔倒很正常,運用摔跤技法有何不可?
當然可以,問題是,摔跤與推手的理念以及技法有很大不同。
摔跤,是兩人相抱,運用力氣和技巧,以摔倒對方為勝的對抗性運動,踢、打、拿則不可運用。
推手,是兩人纏繞,運用“掤、捋、擠、按、采、挒、 肘、靠”等技法以借力打力使對方身體失去平衡,或發勁擲人跌于丈外、或引空跌于我身下的對抗性性運動,且踢、打、拿、跌技術均可隨意運用。
從以上定義不難看出,摔跤比較單一,其理念主要憑借力氣和技巧取勝。推手較全面,其理念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尤其不提倡摔法,雖然跌法與摔法有點交叉。因此,在推手中,講究的是“跌”而不是“摔”。
何謂“摔”?何謂“跌”?
“摔”,動詞,從手,率聲。本義,用力扔在地上;
“跌”,動詞,從足,失聲,本義,失足跌倒。
摔,從手,是主動地用手摔什么。 跌,從足,被動地失足而倒。摔跤,憑借力氣和技巧,以摔倒對方為勝,主動性很強。而推手,憑借觸覺,運用十三勢技法,以柔克剛、引進落空、以纏繞、踢、打、拿、跌,擲放對方,被動性強。因此,“摔”和“跌”不能混淆!
在推手中唯有“引進落空”,使對方產生失重的“跌”方能“合即出”;唯有借力打力后的“跌”,才能體現“以柔克剛”;唯有對方“跌”,才可看到“察‘四兩撥千斤’,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的效果。
人為地主動地去摔,自然就會用力氣,頂牛。推手時什么技術都可以用,包括摔跤技法,但不能去追求、講究。再說,推手中腿和腳的用法,主要是套、封、插、逼地管住對方腳或腿;在散手中亦或蹬膝關節、踩臁骨,采腳面等,明顯不同于摔跤。推手中使對方倒地,是運用十三勢技法,將對方“引進”,使其“落空”而跌倒,所謂“失足而跌”也!
跌,才能引進落空;跌,才能借力打力;跌,才能四兩撥千斤!
前輩太極拳大家散手發勁運用跌法有:手當足用,足當手用,一動即進,插襠管腳,擰腰變臉,橫直披砍,應手而跌。
請看陳王廷的《拳經總歌》: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
這是闡述太極拳攻防戰術;總結踢、打、拿、跌技擊術的拳論。在“諸靠纏繞”前提下,運用“劈打推壓、搬撂橫采、鉤掤逼攬、滾栓搭掃、橫直劈砍、攢心剁肋”等技法制敵,
通篇沒有“摔”字。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打手歌》;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四字不傳秘訣》;李亦畬的《五字訣》、《撒放秘訣》,陳鑫的《陳式太極拳圖說》等,均未提到摔跤技法。
楊澄甫說過:“太極聽勁全是知彼功夫,能黏住敵人,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彼不會聽勁,一動即跌出矣”。你看,這里用的是“跌出”。
筆者從學太極拳和推手、散手起,也從未從師父口中以及所接觸的老師中,傳授或講過要用摔跤的技法。
可見太極推手、散手的一個重要理念和技法,不是“摔”,而是“跌”。
筆者在傳授弟子太極拳推手、散手中也從不講什么“摔”,
念茲在茲的是“跌”!
“跌”是太極拳推手、散手主要技法之一。
(原載《中華武術》2014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