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安妮鮮花
自然拼讀(phonics)是英語母語國家普遍采用的兒童學習閱讀的教學方法。在《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中我用路線圖的方式向大家講述了如何通過phonics實現閱讀能力提高的過程,也就是說,phonics上連聽力下接閱讀,沒有聽力積累和閱讀活動,孤立地學習phonics是沒有意義的。
為什么phonics學習一定要磨耳朵?不磨耳朵學習phonics有什么問題?
我們知道,語言是由完整的語音組成的,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段話來表達完整的語意。我們評價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不僅僅要看他知道多少單詞,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對語言是否有完整的感知、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孤立的單詞量同語言能力并不能成正比。這也是很多老外不理解中國人有那么多的單詞量為啥不能正確表達的原因。他們不知道,我們從學習英語開始,就沒有注重過聽自然狀態下的完整語音素材,我們所學的英語都是把完整的自然狀態下的語言肢解成了單詞、句型之后的支離破碎的語言。我們完全不具備感知完整語言的能力,所以也談不上對完整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了。
聽力(listeningskill)在語言能力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有統計說要達到50%以上。何為聽力能力?國外研究稱:聽(listening)作為語言的第一技能,不僅是一種學習行為(learned behaviour)也是一種心理過程 (mental process)。它既包括聽到聲音的能力(hearing),還包括集中精力去聽的能力(attending),在此基礎上才有辨音(discriminating )、理解(understanding)和記憶(remembering)的能力。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聽覺記憶能力是聽力能力的較高階段。這也是我為什么不贊成孩子們在沒有足夠的聽力積累的前提下上來就跟讀背誦的原因。先把時間花在基礎的積累上,最終聽覺記憶能力會自然形成。具備了聽覺記憶能力之后再去跟讀背誦會事半功倍,尤其是不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引起厭學。
過去,我一直非常強調聽力辨音能力,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英語學習中最被忽視的問題。實際上,在聽力辨音能力之前需要有兩個基礎,一個是生理上的基礎,就是能聽到聲音的能力。另一個就是能集中精力去聽的能力---這一點,我們過去一直沒有注意過,當我們發現一個孩子看不進去原版英文動畫片、聽不進去原版兒歌的時候,我們往往認為是孩子的興趣問題。其實這正是孩子英文聽力水平的真實反映。
《安妮花英語自然拼讀1》出版以來,很多孩子在使用,包括一些培訓機構。這些孩子出現了很有意思的分化:那些磨過耳朵的孩子,尤其是各分館從語感課程升級上來的孩子,非常順利地過渡到了自然拼讀課程。對于課程中的辨音訓練、韻律節奏訓練等都完成得非常輕松。但是一些大孩子,上過幾年傳統培訓機構課程,有很多詞匯量的孩子,對于課程中開始通過兒歌進行辨音訓練則感覺非常的不適應。
開始有老師說,是不是因為孩子大了不喜歡?為什么同樣的大孩子有的就喜歡有的就不喜歡呢?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興趣是認知發展的外在表現。孩子的聽力水平低下決定了他不能專注地去聽正常語速的兒歌,這一點也體現在有些小寶寶身上。有媽媽說,我們過去一直都聽國內的教材類的兒歌,很慢,聽《磨出我的英文耳朵》中的兒歌非常不習慣,孩子也不愿意聽。
后來,我們對孩子們進行了辨音能力的測試,比如,在一首歌中,讓孩子們找出一個特定的詞,聽到的時候就拍一下手。結果出來了:有些孩子從歌詞中辨別單詞的能力很差。而磨過耳朵的孩子們不但能夠把單詞分出來,甚至還能夠區分更小的語音單位--音素。這就好比我在《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中說安妮四歲的時候和爸爸一起聽歌,爸爸有一些小詞就聽不清楚,問安妮,則清清楚楚地復述出來。這就是辨音能力上的差距導致的聽覺記憶能力上的不同。
以至于有一位老師說:我的自然拼讀班都是我兒子的同學(3年級),他們都在外面有很多的培訓經歷。我一直以為大家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我們的自然拼讀課上,他們和我兒子在辨音訓練環節上的反應完全不同。他們看到單詞之后反應的是這個單詞的中文意思和單詞的完整讀法,完全沒有語音意識和拼讀意識。
什么是語音意識?什么是音素意識?我們中國人學英語,幾十年來一直都強調單詞,讓我們誤以為單詞是英語的基本單位。
語音意識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英語國家的語言學者們重點研究的課題。按照語言學家們的說法,語音意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廣義地說是對語言中各種語音單位的感知能力,分不同的幾個層級:單詞(Word)、音節(Syllables)、首音和押韻(onsets and rimes)以及音素(phonemes)意識( Weaver,1998)。單詞級別的語音意識不具備,就是感覺一鍋粥;Syllables級別的語音意識不具備,對韻律節奏中的停頓、重音、節奏等的感覺就不具備,在語言中節奏的一點變化就聽不出來是同一個詞;首音和押韻級別的語音意識不具備,對韻律節奏、語言的美感可以說完全沒感覺,而且不具備基本的對音的操作能力,也就不具備由一個單詞去通過音的變化來舉一反三的能力;最小的音素級別的能力不具備,則聽不出語言的細微差別來,簡單地說就是細節聽不清。音節、首音和押韻以及音素意識的區別,決定了是否具備發覺(Detection)、辨別(Recognition)和操弄(Manipulation)字詞發音(音節、押韻、音素)的能力(Oakhill & Kyle 2000)。解釋了這么多,其實這些能力不就是一直說的,學習Phonics 需要的兩大前提(語音意識和音素意識)嗎?不就是和家長說的辨音能力嗎?
從以上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要具備語音意識,就需要有能力在完整語言片段中,分辨出單詞(Words)、音節(Syllables)、首音和押韻(onsets and rimes)、乃至最小語音單位的音素(phonemes)。所以當我們給孩子們聽一首兒歌,讓他們從中分辨出單詞都很困難的時候,說明孩子們的語音意識和音素意識還差得太遠。
一個人能夠注意到韻律節奏、能清楚地發音以及其他與發音表達相關的特性都是具備語音意識的體現。語音意識不是孤立地從單詞中獲得的,而是從完整的語音輸入中獲得。目前國內外有很多研究成果,對語音意識發展進行干預性訓練。結果發現,音節意識和首音押韻意識可以通過字詞的辨音訓練得以部分改變,但是音素意識無法得到根本改變。
國外研究證明,閱讀是將進入視覺內的字詞解碼成與之匹配的語音并通過大腦進行語音識別后去理解。因此,閱讀的前提是語音意識尤其是音素意識的充分建立。聚焦音素的能力是語言發展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技能。一個人如果不具備聚焦音素的能力,即使通過phonics學會了解碼技巧,也難以實現閱讀能力的提高。這也是目前非常多的非英語國家和地區開展phonics教學活動但是前面不進行聽力訓練后面不進行閱讀訓練,最后以失敗而告終的原因。
兒童的辨音能力要遠遠超過成人。對非母語語音在6個月之內是可以分辨的。但是9個月之后,聽力辨音能力開始逐漸下降,到12歲以后和成人基本相同。因此,我們的英語啟蒙必須從聽力辨音開始,從為孩子提供原汁原味的聽力素材、為孩子磨耳朵從而幫助孩子獲得聚焦音素的能力開始。無數經驗證明,完整語音素材輸入越多,孩子對語音的分辨能力越強,Phonics學習及閱讀能力發展越輕松。
正是因為這樣的科學依據,我們強調按照母語的方式進行英語啟蒙,從聽開始從解決排斥開始。因此,在我們為中國孩子設計的自然拼讀教材中,會把韻律節奏訓練作為第一步。
曾經有人說,覺得兒歌和Phonics沒有什么關系啊,放在教材中是不是湊數的。看過上面的分析就能知道,Song/Chant/Poem都是英語母語國家語音意識訓練的最基本素材。英語母語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聽這些瑯瑯上口的兒歌童謠,然后幼兒園階段也要聽這些,這樣到了5歲學前班再用結合26個字母的lettersound磨一年,此后才開始學習phonics。也正因為有了如此強大的語音意識和音素意識,所以安妮在加拿大的班級里,一年級開始學習phonics規則才能拼讀單個單詞,到一年級期末就可以讀一萬字的章節書了。進展之快在于厚積薄發。
在國外流傳了幾個世紀的兒歌童謠韻律詩有上千首,我們拿過來的是幾百首精華中的精華。如果這些素材孩子們都不去磨,那就只能繼續走我們這一代人聽不懂、說不出的啞巴英語之路了。事實也證明了,單純的Phonics改變不了中國孩子的英語道路,而磨耳朵、親子閱讀加上Phonics和閱讀訓練的完整過程,就是我倡導的英語路線圖,才可能產生真正的改變。
關于自然拼讀與親子閱讀之間的關系,我們會在后面的博文中繼續分析。
在此建議沒有磨耳朵或者是磨耳朵不到位的孩子們,磨刀不誤砍柴工。大孩子開始phoincs學習的,也要同步開始磨耳朵。開設了自然拼讀課程的機構,對磨耳朵不到位的孩子,要增設預備課程,提高磨耳朵的時間。只有這樣,后期的閱讀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質的提升。
------------- 安妮鮮花理念方法資源一鍵通----------------
輸入以下數字查找分類信息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英語路線圖2,磨耳朵3,親子閱讀請選4,自然拼讀5,圖書館及分館 6,家長公開課7,《出國不出國》8,秒殺團購9。查詢以往微信10。希望得到更多資源的請關注公眾賬號“愛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