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紅旗飄揚獵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激昂澎湃——2011年9月20日,闊別中國130年之久的帕米爾高原重回祖國的懷抱,中塔兩國的邊防部隊在第75號界樁處舉行了盛大的交接儀式。
自此,“瘦馬牧于是,十日可肥”的高原沃土終歸故土。
而當中國科考隊員踏上帕米爾高原之后,竟是發現了無盡的礦藏——鋰礦、鈾礦頻現。
當地的塔吉克人甚至表示:
“這是太陽神對于中國人的饋贈。”
那么,帕米爾高原究竟為何丟失了上百年?帕米爾高原的礦藏又有哪些呢?
(帕米爾高原)
中國古稱“帕米爾”為“舂山”、“蔥嶺”,《大唐西域記》中稱之為波謎羅。
作為“中亞細亞高原體系的核心”,帕米爾其地處于歐亞大陸腹地,東起薩雷闊勒嶺,西鄰噴赤河,南及興都庫什山,北接喜馬拉雅山脈,高山峻嶺綿延高聳,縱橫數百里,使得帕米爾地區素有“世界屋脊”、“萬山之祖”之稱。
我國史籍中對古帕米爾地區多有描述。
《山海經》中稱昆侖山西北部的帕米爾山脈為不周山。
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對帕米爾的記載最為詳細,書中記錄到帕米爾的地理范圍是,占有瞻部洲的中心地帶,南與雪山相接,北向直至熱海、千泉,西鄰活國,東至烏殺國,東西南北方圓均有數千里之廣,山谷險峻,氣候條件十分惡劣。
(位置示意圖)
“帕米爾”一詞在塔吉克語中的意思是“世界屋脊”,在柯爾克孜語中,其意為高平寒冷之地。
雖然是一個高寒地帶,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來,帕米爾高原一直被作為東西方交通的要道,更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清王朝改西域之稱為“西域新疆”或“新疆”,是取“故土新歸”之意。
隨后,清政府在帕米爾伊西洱庫爾北岸勒碑以記功,全稱《御制平定回部勒銘葉什勒庫勒諾爾碑》。
此碑建立后,當地居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蘇滿塔什”,意即“寫著字的石頭”。這一記功碑代表了清政府對于帕米爾一帶地區的領屬權。
而后,在清政府國勢衰落,無暇也無能力顧及西北邊疆之際,帕米爾地區發生了分裂和叛亂活動。
(駐守新疆的清軍)
1826年,大和卓之孫張格爾在浩罕頭目的支持下,取道帕米爾,先后兩次進入帕米爾作亂。
同一時期,在現今塔吉克斯坦的土地存在著三個政權:烏茲別克人為主導的布哈拉酋長國、以費爾干納谷地為中心的浩罕汗國以及花拉子模綠洲地區的希瓦汗國。
至此,在中亞兩河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形成了三大汗國鼎立的局面。
而“19世紀下半葉是中亞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
19世紀下半期,俄國先后征服了三大汗國,使俄國控制地域更加直接地與我國新疆地區相連。
之后,俄國不斷向南擴張至阿姆河流域,開始了與英國在帕米爾地區的爭奪。
在這一時期之前,英國人對于帕米爾地區幾乎一無所知。
(帕米爾高原)
但在19世紀70年代后期,英國人獲得了這樣一個事實:
在西部的阿富汗和東部的喀什之間留下了一個無人居住的土地,一直延伸到印度庫什,而且與印度之間并沒有明確的政治劃界。這片包括了眾多高山峽谷且人煙稀少的地域,即我們所說的帕米爾高原。
與此同時,沙俄占領了阿姆河左岸阿富汗境內的巴達克山及其所轄瓦罕地區。
在這一過程中,英國當局認為,沙俄自西侵入帕米爾地區的行動將威脅其在印度的統治,因此將沙俄勢力限制在阿姆河右岸。
1873年,英俄兩國達成了一項劃分帕米爾勢力范圍的協議,該協議以英國外交大臣格蘭維爾和俄國外交大臣哥爾查科夫為代表共同簽訂,遂也被稱為“格蘭維爾-哥爾查科夫協議”。
(帕米爾高原)
協議中將中國帕米爾地區的薩雷庫里湖及其以西一線指為俄英勢力范圍的界限,是不折不扣的分贓協議。
為進一步侵占帕米爾地區做準備,從19世紀70年代起,俄、英兩國開始了“考察”帕米爾的競賽。
沙俄首次窺伺中國帕米爾地區是在1871年。
這年,以科學家阿列克謝·帕夫洛維奇·費琴科為首的所謂“科學考察團”,偷越阿賴嶺,前往帕米爾高原邊緣的阿萊河谷進行偵查,甚至以俄屬突厥斯坦總督考夫曼的名字擅自將外阿賴嶺的最高峰命名為“考夫曼峰”。
1891年7月,俄國派M·楊諾夫上校率一支哥薩克侵略軍,侵入我國帕米爾地區的阿克拜塔爾山口等地,沿途設立木桿,作為界桿,公然張貼告示,宣稱這一地區“今已屬俄”,威逼中國柯爾克孜族人民服從俄國代表管理。
四年后,俄國與英國就帕米爾地區的劃界問題正式達成了“帕米爾協議”。英俄雙方以該協議為基礎,以阿姆河為界確定了雙方在帕米爾地區的勢力范圍。
至此,英俄兩大帝國最終完成了帕米爾地區的勢力劃分。
沙皇俄國和英國不僅對帕米爾地區進行爭奪,還對帕米爾地區進行了私自劃分,不僅破壞了我國的領土完整,還給當地的塔吉克等民族群眾帶來極大的災難。
自此,帕米爾地區踏上了漫漫歸家路。
20世紀初期,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我國國內爆發了多次大規模的革命運動。
1911年,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湖北武昌起義成功,全國為之震動,各省群起響應,革命風暴迅速席卷全國。
這一年是農歷辛亥年,史稱“辛亥革命”。
內陸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傳到新疆,首先在省城迪化引起強烈震撼。
然而,在整個民國時期,國家內部局勢動蕩,中央政府的權威孱弱,新疆地方各軍閥混戰,叛亂和起義不斷,給帕米爾地區帶去了極大的災難。
而中亞地區則是建立了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帕米爾地區失去的故土成為了他國的領土。
(蘇維埃共和國)
自此,帕米爾地區的爭端成為了中塔兩國之間的矛盾。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塔關系受到了國際社會局勢的強烈影響。
從我國自身角度來講,經濟基礎破壞嚴重、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提高,加之受復雜的國際社會環境影響,國內陸區發展和民族建設都非常遲緩,諸多遺留問題尚未得到妥善的解決。
而對于塔吉克斯坦來講,在20世紀后半期,塔吉克斯坦仍處于蘇聯體制之內,在諸多內政、外事問題上并沒有完全的自主權利,中塔之間的直接交往較少。
在塔吉克斯坦獨立之前,中塔關系建設更多被囊括在中蘇關系范疇之內。
中蘇關系是20世紀最重要的雙邊國際關系之一。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采取的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即向蘇聯社會主義陣營靠攏、積極發展與蘇聯友好的政治經濟關系。
(中蘇邊境的“國門”)
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與蘇聯有著漫長邊境線的新疆逐漸成為中蘇友好的門戶之一。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面臨嚴峻的域外勢力威脅,蘇聯利用其在新疆的影響,在新疆境內不斷制造滲透和顛覆活動,在新疆等邊境地區大量駐兵,對中國進行武力侵擾,使得中蘇關系由此開始不斷惡化。
在這一時期,中國與塔吉克斯坦兩國的國際關系建設受到了中蘇關系的強烈影響,帕米爾爭端也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不斷變化。
1991年,塔吉克斯坦獨立后,建立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塔吉克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而我國是最早承認塔吉克斯坦獨立并與之建交的國家之一。
兩國代表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別市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正式掀開了兩國關系發展的新篇章。
塔吉克斯坦獨立后,我國與蘇聯在帕米爾地區的邊界問題,繼而轉為與塔吉克斯坦的邊界糾紛。
(爭議邊境)
為加強我國與塔吉克斯坦之間的國際交往,中塔兩國政府高層領導人進行了多次互訪與會談,并簽署了多個相關協定。
1993年,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家元首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埃莫馬利·拉赫蒙對我國進行了首次的正式訪問。
在這次會晤中,我國與塔吉克斯坦兩國領導人簽署了聯合聲明,就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分歧達成共識。
五年后,中塔等五國領導人在上海簽訂了《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這一協定的簽署,為帕米爾的爭端提供了和平解決的先決條件。
在新老世紀之交,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簽訂國界協定,確定了中塔國界的13個界點,并成立聯合勘界委員會實施具體的勘界工作。
為了進一步解決帕米爾的爭端,中國決定對國力孱弱的塔吉克斯坦施以援助之手,“以誠意打動對方”。
1992年,塔吉克斯坦內戰全面爆發后,經濟停滯不前、法治秩序不明、犯罪率急劇上升、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
(塔吉克斯坦)
五年后,塔吉克斯坦內戰結束,便開始實施新的經濟政策。
但由于治理力度有限、通貨膨脹、外債負擔,加之受前蘇聯遺留問題影響,直到90年代末期,塔吉克斯坦的經濟狀況仍然未能有實質性的改觀,不僅在中亞范圍內相對貧困,更遠遠落后于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周邊臨近國家。
而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則是頻頻向其伸出援助之手,包括互相保護投資協定、商品貸款協定、經濟貿易協定等等。
除此之外,塔吉克斯坦獨立以來,中國還向塔國提供數筆無償援助,總金額約為2.4455億元人民幣。
這些援助主要用于提供一般物資,包括糧油、服裝、日用消費品等,此外我國還援助塔吉克斯坦實施具體項目,包括鐵路公路建設、灌溉技術等。
中國的雪中送炭,幫助塔吉克斯坦人成功地度過了危機。
(塔吉克斯坦)
最終,中國的誠意打動了塔吉克人,在2011年,塔吉克斯坦將1158平方公里的土地歸還中國,長達130多年的領土爭端就此解決,領土爭議不復存在。
在收回遺失的領土之后,中國立即組織專業的探險隊去帕米爾地區考察。
此次考察只是一次例行科考,實際上是一種宣示主權的形式。
然而,受命前往帕米爾的科學家卻有驚人的大發現——大量的鋰礦、鈾礦深埋在帕米爾地區的土壤之下。
這一發現無疑是“天佑中華”——作為軍事武器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原料,鋰礦、鈾礦已經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
(鈾礦石)
這兩種礦產資源作為國家工業化的物質基礎,深刻影響著當今社會的發展進程,在帕米爾地區探得大量的礦產資源,無疑是解了中國的“燃眉之急”。
從全球經濟發展軌跡看,重要礦產資源的消費歷史呈現“S”型規律,其消耗量必定會達到一個頂峰。
而我國的消耗峰值時間就在2025年前后。
過去許多用量小的鋰礦、鈾礦需求激增,在包括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內的9大領域、166個類別中均有廣泛應用。
以鋰資源為例,1978年以前,核武器研發是中國鋰資源的消耗大戶,但實際需求并不高。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領域技術的發展,陶瓷、電池等“耗鋰大戶”相繼出現,國內的鋰需求量飛速上漲。
其作為新一代電池技術中的重要原料,廣泛應用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同時也是生物醫藥產業中診斷試劑和高端醫療設備的重要原料,此外還廣泛應用于航空裝備產業、新興金屬功能材料產業。
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全球鋰資源豐富,目前全球鋰經濟可采儲量為數百萬噸。
但是,智利占全球總儲量的43.8%;澳大利亞則占全球鋰總儲量的22.4%;而中國的鋰儲量則是處于落后地位。
與全球鋰鹽資源分布在少數國家的情況類似,全球碳酸鋰產能與產量分布呈現高度寡頭壟斷特征,長期集中在少數企業中,如美國雅寶,智利的SQM,阿根廷的Orocobre。
在2016年,中國自然資源部首次提出了24種戰略性礦產資源目錄,結果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歐盟的關鍵礦產資源清單所涉及的礦種高度重合。
(帕米爾高原)
這表明各大國在關鍵礦產資源領域的博弈將不可避免,且愈加激烈。
而帕米爾地區礦產的發現,無疑是意外之喜!
塔吉克民族的起源十分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今塔吉克斯坦境內以及我國帕米爾高原地區就已經有農牧業人口生活于此。
我國塔吉克族所處的新疆塔什庫爾干地區位于我國邊陲,與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相接,自古以來就在溝通東西方的交往方面發揮著巨大的橋梁作用,塔吉克族的先民們,一直在守衛我國邊疆安全、連通中外交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9世紀期間,中國、俄國、英國以及周邊阿富汗、印度等國家在中亞和帕米爾一帶地區的勢力紛爭,使不同地區的塔吉克人被分別納入到不同的政治體系。
我國有關帕米爾地區的爭端也隨著而生。
(塔吉克族)
自2000年以來,塔吉克斯坦大力宣傳塔吉克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復興,并將其作為21世紀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任務。
塔吉克斯坦幾乎“所有領域的成功都將取決于它,因為正是文化表達了未來塔吉克人的人文主義觀念。”
而我國則是鼎力相助,幫助塔吉克斯坦恢復經濟,“以誠意打動了塔吉克人”,最終在2011年成功收回了闊別130年的領土。
帕米爾地區發現的礦藏,更像是“天道酬勤”的饋贈,護佑中華。
李文翔,李曄,董潔霜,李一鳴.引入碳交易機制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研究[J].系統仿真學報,2021,33(06):1451-1465.
M.A.捷連季耶夫著,西北師范學院外語系譯.征服中亞史(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陳慧生主編.中國新疆地區伊斯蘭教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弗魯姆金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編譯.蘇聯中亞考古[M].烏魯木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1981.
李琪著.歷史記憶與現實側觀:中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熊坤新著.蘇聯民族問題理論與政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陳海濤.阿姆河寶藏及其反映的早期粟特文化[J].西域研究,2001(2).
陳小泌.從塔吉克斯坦民族和解進程看伊斯蘭教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5).
馮紹雷.多重三邊關系影響下的中亞地區[J].俄羅斯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