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濟南中院新聞中心
來源:山東商報
望子成龍的李平(化名),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能在城里上學,受到好的教育。為此他托人找到了楊華(化名),楊華承諾為李平的孩子辦理進城就讀手續,收其請托費用兩萬元。但最終楊華并未兌現他對李平的承諾,李平遂將楊華起訴到法院。近日,濟南市商河縣人民法院認定李平的行為違背公序良俗,依法裁定駁回其起訴請求。
2016年5月,楊華收取李平兩萬元款項,承諾給其孩子辦理入學,后來沒有辦成。2016年8月5日,楊華向李平出具兩萬元借條,并承諾近期還款。但經多次催要楊華仍拒絕還款,楊華的違約行為給李平造成重大損失,李平因此將楊華起訴至商河縣人民法院。
法院經審理認為,李平、楊華均認可楊華收取兩萬元是為了給李平的子女辦理入學的費用,而楊華并非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無權收取李平子女入學的任何費用。故楊華收取的兩萬元款項,實際是一種請托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法院裁定駁回原告李平的起訴。李平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李平與楊華以違反國家法律和政策規定的不正當方式實現目的,其不屬于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應當裁定駁回李平的起訴,遂裁定駁回了上訴人的上訴。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李平要求楊華支付借貸款項是否應予支持。正如法院審理認為的,李平并非主張的不當得利糾紛,而是系按民間借貸糾紛主張的權利,其真實原因是楊華為了給李平子女辦理入學的費用,實際是一種請托行為,明顯違反了公平秩序等行政規則,自始就不受法律保護,因此法院裁定駁回起訴。
在民事活動中,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是無效的。公序良俗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所謂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所謂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