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Bill一歲多的時候,只會說一些諸如“媽媽”、“哼哼”之類的詞,其他難度稍微大點的詞一概不說,想要什么東西也只會用小手一指,讓我們拿給他。
最讓人擔心的是,無論我們如何利誘哄騙,他仍堅持使用他自主研發、擁有完整知識產權的一套手語,完全沒興趣去證明自己是一個語言發育正常的小孩。
雖然我深知:人又不是豬,長得有快有慢,哪有約好時間一起出欄的,對吧。但火不燒身不知道急,燒到自己了我就老懷疑當年教我醫學課的老師是不是練體育的。
所以就帶Bill去他兒科醫生那里檢查,我跟兒科醫生說:“Bill講話似乎有點問題,他比其他孩子講話晚很多啊。”兒科醫生檢查完Bill就問我:“他能講8個詞嗎?”我搜刮了一下他會的詞,咦,不僅8個,還超了兩三個。兒科醫生說:一歲半會講8-10個詞就正常了。沒事,Give him time!
我也是學醫的,我知道正常范圍的門檻有多低,低到根據統計學只要能打敗5%的同齡人就算正常了。
在我眼里,別人孩子是左邊這種會講這么多話的,而Bill是右邊這種城府無機鋒,口中亦無言的小孩。
在Bill兩歲多的時候,Bill的幼兒園來了一位兒童語言矯正師了解孩子的情況。我們跟他說了Bill的情況,他也說發現Bill不愛說話,特意觀察了他一下午,發現:他可正常了!!不用治療。
Bill的幼兒園老師也給了我們一些小貼士:Bill要是跟別的孩子吵架,你們千萬別勸架,鼓勵他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潛臺詞:吵一架),尤其是要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比如:我很生氣、我不喜歡你這樣子對我、你這樣子讓我很不舒服等等。是的,吵架能訓練口才這件事我看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那段吵架養成史就知道了,真沒想到蒙特梭利幼兒園居然跟周星馳秉承同一理念,難道周星馳也就讀過這類幼兒園?
但現在既然兒科醫生和語言矯正師都說正常,那我們還有什么異議呢。我就想反正都這樣了,不如讓他早點開始接觸英語,將來撩妹,中文不好,英文來湊。
認識我們的人都知道,我們住在法語區,在家只講中文,孩子在學校也只講法語,孩子并沒有英語語言環境。
一開始,我們也想到了很多父母同樣關心的一個問題:太早就開始接觸外語,會不會讓孩子更晚開口講話?會不會雙語混用?
研究表明,相比于單語環境的兒童,雙語環境不會對孩子開始說話的時間造成影響,更不會造成語言發育遲緩。
而在雙語兒童中,一句話里雙語混用并不是他們對這些詞語感到錯亂。而雙語混用的情況往往發生在他們不熟悉的詞里。例如,如果孩子不會“停”這個中文詞,他們會用“stop”來代替。如果父母提前就讓他們學會用中文說“停”這個詞,他們就不會混用了。混用通常是他們對一種語言的某個詞不熟悉。所以,我們聽到孩子雙語混用的時候會告訴他們每種語言的正確用詞,所以他們在家講中文的時候,極少會穿插英文和法語單詞。
關于孩子學習外語的“靜默期(Silent/Nonverbal period)”
可能不少接觸外語的孩子會跟Bill一樣,出現另外的一個問題:
給孩子講了很久英語繪本,也聽了很久兒歌了,還是很少開口講英語,什么原因呢?
其實大部分從小就接觸外語的孩子,會出現一段“靜默期(Silent/Nonverbal period)” ,這段時期可以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甚至可能持續到孩子建立起對這門外語的理解能力為止。而年幼的孩子的靜默期比年長的孩子長很多,也就是說,從小接觸外語的孩子可能這段靜默期會更長。在這期間,孩子可能只會用少量的幾個外語單詞,或者他們可能完全聽明白對方在說什么,但只是用手勢或姿勢來回答。
從兒童語言發育角度,很早就接觸外語的孩子通常會經歷這4個進階階段,我手畫了下面這個示意圖:
因此,如果孩子母語語言發育正常,就不用擔心外語的靜默期現象。
我家Bill就有點坎坷了,他就是屬于那種反射弧很長、靜默期也很長很長的孩子,長到我都懷疑是不是我們上傳到他腦里的東西太多死機了,他差不多兩年都沒講過一句像樣的英語/法語。但當我翻閱大量的兒童語言發育書,看看他到底是不是不正常的時候,他總能幸運地落在正常范圍內。
關于從小學習自然拼讀法
自然拼讀法(點擊查看)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了,這個方法能讓孩子無論懂不懂詞義,只要看到單詞就能讀出來,無論多長的英語文章,多難的單詞,照樣能毫無障礙地讀出。自然拼讀法跟那些頂級武林秘籍一樣,一旦掌握,就有一種“只要煉成,天下我有”的感覺了。國外的學生一開始并不學習音標,而是學自然拼讀法。
YY就是自學了半年Readingbear(我們用過最好的一個全免費自然拼讀法網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查看),現在英語老師說她的英語是全班最好之一,現在她自己會看英語繪本,即使一個句子中有的單詞不懂,照樣能正確拼讀出來,再聯系上下文,連蒙帶猜她通常能知道個大概意思。
因為有YY的成功經驗在前,所以我們也讓Bill 聽Readingbear,他心情好的時候會跟著讀,但至今一年了,他才聽了兩三個單元(一共50單元),畢竟他才4歲多,他愛聽的時候就聽,不愛聽就由他去了。
關于英語兒歌的啟蒙作用
我們從小就經常給Bill聽英語兒歌。我們喜歡挑一些曲子相同、但歌詞不同的兒歌。例如我之前推薦過的《Wheels on the bus》(點擊查看),這首兒歌就是同一首曲子,但有十幾版本歌詞,孩子特別好記。因為他們只需學會一首曲子就可以了,即使歌詞不同,也只要聽幾遍就很快上口了。
推薦一個英語兒歌網站Little Baby Bum, 網址http://littlebabybum.com/,里面的兒歌都非常不錯,但有些兒歌要付費。而免費兒歌就要到youtube上找了,上面應有盡有,基本上國內的英語兒歌都是從那里搬運過來的,可以翻墻看看。
關于英語繪本
我們也會給Bill讀一些英語繪本,我們家有幾百本繪本,但Bill只喜歡重復地看其中幾本而已,大部分的繪本他都不愛看。所以選購繪本時,最好還是讓孩子試看幾頁,讓孩子自己挑,讓他們主動參與,他們會對自己挑的繪本更有興趣。買繪本不用貪多,有用才重要。
例如Bill最喜歡的是下面這套《蝙蝠俠》,句子短,特別合他口味。Bill每晚都會讓我們給他講,特別感興趣。
我也推薦一些句子不長,相同句式不斷重復,而且有節奏感的繪本故事。例如,YY在我們這個公眾號讀過的《The Very Hungery Caterpillar(很餓的毛毛蟲)》、《The Very Busy Spider(很忙的蜘蛛)》、《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You See?(棕熊,棕熊,你看到什么了?)》、《From Head to Toe (從頭到腳)》(點擊查看),都屬于這類繪本。
關于學英語時用到的電子設備(iPad、電腦)和用眼健康
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很難讓孩子遠離電子設備了,我們會讓小孩用電子設備來聽歌,看繪本,學英語,編程序,也會讓他們看動畫片。
但很多朋友有疑問:眼睛會有問題嗎?看電子設備不用控制嗎?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孩子幾歲可以用電子設備》(點擊查看),里頭就詳細講過這個問題。而現在美國兒科學會也已經將可以看電子設備的時間放寬到18個月了,而2至5歲的兒童每天觀看時間限制在1小時以內。所以關鍵是控制好電子設備的使用時間和觀看內容。
而我們在《眼科學會辟謠》(點擊查看)一文中也提到,至今沒有確切證據表明近視跟電子設備有關系,而目前的研究證據都指向近視跟基因和戶外活動時間有關系。
所以我們也就按照這個原則,每天讓Bill用平板電腦看1小時的高質量節目,平時天氣好就把Bill趕到戶外玩。科學用眼,也科學用電子設備。
誤區:學習英語就是從小開始認單詞
我小時候,我家里人偶爾也會用別人家的小孩來教育我:XXX比你小那么多,都認識很多英語單詞了,你一個都不會!
遺憾的是,直到現在,仍有一些大人喜歡讓剛開始接觸英語的孩子先去認單詞,覺得這樣能打好基礎。我在《早教》(點擊查看)一文中也提到過:對于學齡前學英語的孩子,沒必要強迫他們去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去認。
我們從來沒有讓YY認過單詞,即使YY已經上二年級了,我也沒見到學校要求她以一個單詞寫好幾行的方式來熟悉單詞,而她最重要的家庭作業是每周拿一本書回家讀給我們聽。她的英語詞匯量基本上就是靠自然拼讀法和閱讀積累起來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國外老師的套路遠遠沒有國內英語老師深。
為了方便大家,我自己畫了下面這個圖來總結一下從小就開始學英語的套路,連Bill這種語言發育慢悠悠、出欄周期超長的孩子都可以學出點成績,我相信只要堅持,大部分孩子都會學得很好。
看到這里可能有不少朋友有疑問:你們好像沒怎么教孩子英語?
是的,我們在家只講中文,平時只是隔三差五給他們講5-10分鐘繪本故事。YY的自然拼讀法是自學的。我們確實沒有怎么教他們。因為我們覺得盡早開始學外語,培養他們的興趣,比被動學習更有效。
現在Bill怎么樣?
他跨過了悠長的靜默期和鸚鵡學舌期,已經會用英語和法語造一些簡單句子了,雖然仍然比別的孩子學得慢很多,但沒什么關系了,只要他一直在進步就行。
覺得不錯請幫忙轉發朋友圈,謝謝
參考資料
1. Paradis,J., Genesee, F., & Crago, M. (2011). Dual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Disorders: A handbook on bilingualism &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2.Genesee, F. H. (2009). Early childhood bilingualism: Perils and possibilities.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on Learning, 2 (Special Issue), Article 2, pp. 1-21.
3.Tabors, P. (1997). One Child, Two Languages.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