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理財,絕大部份的理財專家,都會請你記賬。很多人堅稱,記賬是變有錢的關(guān)鍵。
我要說的是,金錢分配原則比記賬來得重要!
說到這一點,我有點汗顏,我從沒有記過賬。就算年輕時想要仿效朋友,努力來記一下帳,大概也持續(xù)不了兩天。
至今,我還是必須大言不慚的說,記個人日常生活流水賬實在不適合我。
不過,我從來沒有讓支出超過收入。
從領(lǐng)零用錢時就是如此。
我父母是公教人員,其實,他們的理財沒有成功過,算是節(jié)省的過著日子,子女教育沒花到什么錢(我們從小到大念的都是公立學校),然而,由于常常紓困親友,或者不小心放錯了投資(幾乎沒有放對過,因為我父親是一位在生活上自己照顧自己都有困難的老實老師,他是一位研習英文文法結(jié)構(gòu)的學者,而他被說服投資的都是他所不懂的東西),到老只剩下一間可以養(yǎng)老的房子而已。(當然,我們家里最可靠的就是一位從小立志要有能力養(yǎng)老人家的女兒──我)
在理財上,爸媽沒什么好教我的。甚至,我爸一直有「惡商情結(jié)」。
我念小學時還是臺灣「客廳即工廠」的時代,記得我只要出去打個工(比如黏圣誕燈飾或剪毛衣線頭)想賺點錢時,我爸都覺得很丟臉。都只能告訴父母說去同學家玩才行。事實上,我手腳向來利落,靠打零工賺了不少錢。喜歡做事的性格應該是天性,記得有一年,我家鄰居接了「包酥餃」「做綠豆椪」和的工,就算沒有工錢,我做完功課后也會去幫忙,幫得很快樂──手藝一直跟我到現(xiàn)在,就算曾有很久時間沒開伙,我包水餃還是一等一的扎實和迅速,烘焙糕餅類對我而言也不困難。
不過,他們做對了一件很棒的事。就是給我零用錢。我媽的德政。
剛開始,她每天給我一元五角,而且,常常要我去她的皮包拿。
說也有趣,當別人信任你時,你反而會值得信任,我從來沒有拿超過一元五角過。如果她皮包里只有大鈔,零錢不夠,我也不會「干脆」拿大鈔好了。
后來她在我小學高年級時,決定每周讓我跟我弟弟都各領(lǐng)十五元。
我是祖母帶大的,祖母生于苦難時代,很在乎「存錢」這件事。一直告訴我,浪費食物和錢,都會遭天譴。
我沒有記過賬,不過,領(lǐng)十五元時,我大概會花掉十元。至少存下三分之一。
直到下次領(lǐng)錢的時候,我必須分配使用這「可用的十元」。
不記賬還能理財?shù)牡谝辉瓌t在于,先扣掉要省的錢,再來分配支出。
這樣當然不會一直在算,記得很辛苦。就算遇到一些意外開支,那些先前被省下來的錢可以拿出來應急。至少這樣做比叫我每天記下花幾元幾毛愉快很多。
如果不這樣做,拼命記賬的盲點在于,一般人都是記啊記,再細都記,但腦海里沒有儲蓄原則,用到月底才算這個月可以存多少錢?這叫死記,會越記賬越窮。
也就是一天差不多只能用一點五元,如果前一天節(jié)省一點,第二天就可以花得痛快一點。
我十四歲離家到臺北念高中,爸媽給我的生活費是三千元。我住在一個八個人的宿舍。整棟宿舍大概有二百個外地生。
大部份的外地生家境都不寬裕──爸媽能夠給錢讓你來臺北,而且必須住在一個便宜的宿舍里,多半是公教人員子女。
絕大部份的人都記賬。舉例來說,買一條土司十元,里頭有五大片,就會打算要當五天的早餐吃。如果你向室友「拿」一片當早餐,就要給他兩元。大家都拮據(jù),沒有「請」這回事。
其實這也不合我的性格。
我的生活費也沒比人家寬裕,但在大家算來算去的時候,我算是個不愛算的人。如果我買了土司,你想吃一片,那就請拿走,反正放太久不新鮮也不好吃。
之所以從來沒超支過,靠一種「大概如此」的方法來量入為出,可能有幾個原因:
一、我很早就有業(yè)外收入。真不可諱言,在那個貧困的年代,收到幾百塊稿費,還真的滿讓人興奮的。有時我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初衷」,到底是熱愛文學還是熱愛稿費,應該說是熱愛文學及它帶來的稿費吧。我的第一筆稿費是小學三年級時投稿賺的,雖然此后有被退稿一百次以上的紀錄,到偶爾有業(yè)外收入,我當然可以比別人大方些。
那時我有個好友,她是外地生,而且還是一個清寒家庭的養(yǎng)女(不容易吧,這樣她也考上北一女,后來,聽說她后來很成材變成了某大學的教授),根本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我還負責她的晚餐,只要跟我吃飯,就是我請客。(還好,我本來就吃不多)
其實,金錢管理和時間管理的「共通性」是很高的。
念北一女,課業(yè)實在沉重,也許你會說,讀書都不夠,怎么可能有時間寫稿,何況我們那個可怕的宿舍是十一點就全面熄燈的。
這就需要良好的時間管理了。趕快把明天的考試搞定,剩下的時間就是我的。
是的,開源一定比節(jié)流重要。用自己賺的錢會大方得心安理得。
二、我有「先苦后樂」的習慣。
當你習慣性必須支配自己的生活費,每個月月初拿到三千元時,腦海里就要有三十個格子出現(xiàn)。我習慣先把三分之一當成「不被用到的錢」,剩下的二千元,平均每天可以花六十元。(還要保留每個月回鄉(xiāng)搭火車的交通費)。
月初我每天可能只花四十元,到了月底則開心的花八十元。
至于我的那些稿費外快,則是用來買書或文具或衣服的基金。
雖然沒有精算過,也不必錙銖必較,但因為已經(jīng)有了這樣的習慣,所以不曾超支。
如果用「磕瓜子」來比喻人的消費習慣的話,我就是那種會把瓜子嗑到一小把,才一起享受的人。
有這種習慣「不在一開頭大肆享樂」者,也比較不容易在忽然變有錢時失去理智沖昏頭。
一個可以量入為出卻又不記賬的人,必須讓腦袋里有某種「隱形記賬本」,這個隱形的記賬本或電子計算器,在后來讓我評做任何投資時變得很重要。我不在乎細節(jié),但會研究「為什么是這樣?」并且探討某些理財商品的本質(zhì),而不被一些動人的廣告詞迷惑。這也是我在投資上雖然算勇敢,但并未像一群有錢的朋友一樣踩到「雷曼兄弟債」之類血本無歸的原因。
三、我認為在理財掌握頭兩個數(shù)字比后面兩個數(shù)字重要
我好友的外婆九十一歲時去世,好友形容她「唉,到最后慢性病纏身,臟器都衰竭了,但腦還是很清楚的,連存款簿里的個位數(shù)字都知道.存折一直壓在枕頭底下,誰也不能唬嚨她。」
不過,婆婆如此省儉與精明,一生卻未曾寬裕與富裕過。
太在乎錢的尾數(shù)的人,最容易為錢所困,無法讓錢在自己人生中發(fā)揮最大的價值。
我始終不知道自己存款的尾數(shù)。但前兩位數(shù)字,我一直非常清楚。
***
寫到這里,你會以為我天生會理財。
并不,儲蓄是好習慣,但會理財是另一回事。
有些人很會儲蓄但不會理財,搞了幾十年,才發(fā)現(xiàn)自己存的錢沒有想象中多。
因為他沒有算進通膨。如果都不動利滾利的話,三十年前的一塊錢,現(xiàn)在大約等于四元左右。而三十年前,一碗陽春面五元,現(xiàn)在是三十五元。通膨老早吃掉定存利息。
這樣算已經(jīng)劃不來,換一種算法你會發(fā)現(xiàn)當不會理財?shù)摹甘刎斉垢恪H昵埃业拈L輩買了臺北忠孝東路四段的電梯華廈,當時天價是九萬元,如今每坪(老房子!)至少一百三十萬元,也就是,漲了十四倍!
你一直在計較存款上的個位數(shù)字是沒有用的,在你以為萬無一失的時候,「通膨」這個小偷,在你看著存折微笑的時候,一直偷掉你的錢!
我絕不反對記賬。如果你不能夠先把不用的錢省下來,在腦里也沒有「分配使用」的隱形記賬本的話,那麻煩你先記賬,看看自己的財務漏洞在哪里。
我反對的是,因為記賬讓你變得對末微數(shù)字過度敏感。
為了省一點點錢,每天活得營養(yǎng)不良,像苦行僧一樣,結(jié)果,很可能把存款都付了醫(yī)藥費。
理財很簡單,大原則最重要。
不過,如果你是要開店的話,那么,每一筆錢非記下來不可,而且要有非常完整的賬本。
我常常遇到一些自認為手藝非常厲害的大廚或咖啡師,結(jié)果,他們開店百分之八十都倒閉!原因在于,他們完全不懂任何「成本會計」。自以為賺了,怎么忙得不可開支,最后還欠債!很多人連成本攤提都不知道,就開始開店,幾乎沒有什么好下場。
我還看過一家涮涮鍋店,開幕前裝潢費花掉一千二百萬(房子還是高價租來的),這筆錢還不知該怎么攤,分五年攤的話,一個月也要二十萬以上!
一家店的開支,可不能像個人存款一樣,「差不多」掌握前兩個數(shù)字就可以--這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