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的真實歷史不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說說戰爭背景,秦占了韓國上黨地區后,兵峰直指趙國長平,秦莊襄王是有統一中國夢想的。趙國老將廉頗,開始試探性交鋒,打不過秦軍,就固守長平不出,以逸待勞,如果我們簡單想,廉頗是對的,固守是風險最小的獲勝方式,其實這是錯的:第一,長平是在秦軍占領上黨地區后攻擊的城市,也就是說,長平在秦趙交界處,而且最主要的,秦國疏通了水路運輸,物資供應比趙國效率更高,所以,不存在趙軍戰線短,秦軍勞師遠征的情況,第二廉頗和秦軍主將王龁對峙中,由戰術對峙變成了戰略消耗,這中間,趙國不可以退兵,秦軍是可以主動撤退的,而秦軍對耗2年也不撤退,說明什么,秦國是主動在消耗趙國國力,這個戰爭,秦王的戰略目的就是耗死趙國,因為秦國國力更強一些,耗的時間能更長,這也是趙孝成王讓廉頗耗了兩年要換將主動進攻的原因,耗不起了呀。
其次,趙括本來就是主張進攻,趙王讓他去指揮,也是去速戰的,換您是趙括,去了敢不速戰嗎?
再次,趙國秦國決戰前的地圖是下面這樣的,雙方背后都有河,南北是山,趙括和白起想的是同樣的策略,包抄河的背后,讓對方背水一站,腹背受敵,只是趙括插后方的部隊被消滅了,而白起插趙括后方的部隊成功了,結果是趙括被包圍了,這其實并不是趙括指揮錯誤,而是部隊戰斗力,軍官指揮不給力,戰略意圖實現不了造成的被動。
還有,趙軍被圍46天,軍隊斷糧互食之,互相吃都編制不亂,軍心不散,可見趙括指揮是有一套的
最后,秦王后來問白起長平之戰的看法,白起說,趙括用25萬的部隊,對秦國虎狼之師50多萬,秦國也損失過半,趙括是個難的的將才。
總結,長平之戰敗在國力,趙括錯誤是臨場指揮經驗不足,并不是歷史留下來的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