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教育技能
一、小學教師的教育素養
(一)考核知識點
1.我國的教育目的: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狹義):是指學校教育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2.小學教育的性質和作用:
3.教師的角色和素質修養:
1.樹立新型育人觀念----人人發展,個個成功
2.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平等、民主、和諧
3.開展新型教學活動----自主、合作、探究
4. 小學的師生關系: 第一,樹立教育民主思想。第二,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第三,加強師德建設,純化師生關系。總之,師生倫理關系是師生關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應面向新時代,努力創建民主、平等和促進個性發展的師生倫理關系,真正使師生關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教育目的: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結果。國家和社會的教育機構、學生的家長和親友、學校的教師等,都對新一代寄予這樣那樣的期望,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教育目的。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人才的總的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無論具體培養什么領域和什么層次的人才,都必須努力使所有學生都符合國家提出的總要求。
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的特點。
(3)年齡特征: 1、模仿 2、老師講的都是對的
師生關系:
(4)教師角色、教師資格
2.領會
(1)教育目的、教育方針、培養目標的區別和聯系: 教育目標是一個具有多層級、多義項的范疇,根據教育目標的抽象性和具體性程度,可分為國家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學校培養目標、課程教育目標及單元教育目標;根據教育活動的進程,可分為終結性教育目標、階段性教育目標與即時性教育目標;根據主客觀性,可分為客觀性教育目標與主觀性教育目標。
(一)根據教育目標的抽象性程度,教育目標可分為:
1.國家教育宗旨。或曰教育目的,是對各級各類教育所培養的人的總體要求。它是抽象程度最高的教育目標,通常規定在憲法或教育基本法或有關教育政策文件之中。
2.學校教育目標。或曰培養目標。它是各級各類學校根據國家教育宗旨分別設定的教育目標,這是總體教育目的的具體化,如小學培養目標、普通中學培養目標等。
3.課程教育目標。這種目標體現在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之中,它具體規定了教什么內容,用多少時限,并規定總目標與分目標。它是教育宗旨和培養目標進一步的具體化。
4.單元教育目標。或曰教學目標。這是以“單元”作為教學基本單位而設定的教育目標。美國教育學者布盧姆( Benjamin S.Bloom,1913 —)等人提出教育(教學)目標分類學:把各門學科的教育(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在認知領域,又分為認知、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方面;在情感領域,又分為接受、反應、形成價值觀念、組織價值觀念體系、價值體系個性化五個方面;在動作技能領域,又分為整個運動、協調細致的動作、非語言交流的動作、言語行為四個方面。
(二)根據教育活動的進程,教育目標可分為:
1.終結性教育目標。即一定社會和國家對于未成年人應當達到的身心發展水平的一種期待。
2.階段性教育目標。也稱遞進性教育目標,是指某一階段和層次的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是終結性教育目標的階段分化和層次分解。
3.即時性教育目標。這是指具體教育活動的目標,是在短時內可以達到的教育目標。
(三)根據主客觀性,教育目標可分為:
1.客觀性教育目標。這是指外在于教育工作者的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教育目標,它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對未來人才的規格及質量要求的反映,通常在教育政策法規及相關的教育文本中加以確定。
2.主觀性教育目標。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所理解和接受的教育目標,或一些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所主張的教育目標。
(2)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 小學知識和中學知識雖然有點脫鉤,但是小學畢竟是中學教育的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最重要的一環,這樣對于以后到中學后,盡快的適應中學學習有很大的好處。起點當然也很重要了。但最好是快樂學習。
(3)小學師生關系的特點
(4)小學教師的素質結構:
1.學科專業知識
2.課堂組織管理能力
3.教育學心理學知識
4.師德
3.簡單應用
(1)小學的全面發展教育
(2)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樹立教師自我發展,自覺發展的意識
三、加強管理,創建學習型學校
四、校長要成為學習的表率
4.綜合應用
小學教師的素質修養: 教師的修養素質對于辦好教育起著最直接的關鍵作用,教師在具備了合格的條件之后,還應繼續奮斗,爭當一名優秀的教師。所謂“良師出高徒”,只有出色的教師才能教出優秀的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只有一代比一代強,才有人類的進步和發展。要想成為一名稱職的教師,實現教師的理想,就應不斷地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我個人認為應從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二、小學德育的實施
(一)考核知識點
1.小學生思想品德的特點
2.小學德育的基本原則
3.小學德育的實施途徑
4.小學德育方法的運用
(二)考核要求
1.識記
(1)小學生思想品德的特點:
1、幼稚性與可塑性 2、模仿性與易變性3、自我中心性與缺乏自律性
(2)小學德育內容的側重點:具體德育內容主要有以下十條:一、熱愛祖國的教育;二、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三、熱愛人民的教育;四、熱愛集體的教育;五、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六、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七、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八、民主與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九、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十、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3)小學德育的主要實施途徑:小學德育的途徑主要有思想品德課和其他各門文化課教學、班主任工作、校會和班會、少先隊活動、各種課外校外活動等。以下介紹幾個最主要的方面。
1.思想品德課
這是向小學生比較系統地進行直接和專門德育的一門課程,是我們學校教育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小學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一些地方,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已經組合進了社會課,但是它的任務仍然是使小學生初步具有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勞動者,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課有著其他途徑所不能代替的獨特作用。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不能講成中學或大學的政治課,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小學生容易懂的語言,結合具體實例講清道理;也可以讓學生討論分析某些現象和行為,明辨是非,掌握正確的價值觀念。要上好小學的思想品德課,應注意下列幾點。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學生實際。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確定教學目的之前,先從調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級、本班學生的情況和特點,然后依據《小學德育綱要》的精神,確定學年的教學計劃和每個單元、每一堂課的具體目的和要求。
(2)每堂課的課題要小一些,靈活一些。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觀念,應當通過一個個小而具體的概念逐步積累、形成,從認識無數小道理達到認識大道理。教學要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如果課題太大,內涵太深,教師不容易講透徹,學生的印象不深刻,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課題既要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要便于記憶、理解和在實踐中應用。
(3)教學要點要簡單明了,要有針對性,講究實效。教學要點是為了達到一堂課的教育目標所必須講清的幾個最主要命題,它是教師的教學提綱,也是學生領會某個道理的要領。教師講課時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最主要的、最本質的東西上去。
(4)材料要生動形象,做到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實踐性相結合。思想品德課上運用的材料,是幫助學生形成道德認識、啟發道德實踐的基礎。因此,要重視選材。材料要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緊扣中心。材料可以是書本上的,也可以是學生生活中的;可以是故事、童話、寓言,也可以選用一些詩歌、圖畫以及諺語、格言等。
(5)堅持啟發式教學。能否發揮學生道德學習的主體性是小學德育是否成功的關鍵。教師要運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教育自己的機制。
2.其他各科教學
學校以教學為主,學生在學校大部分時間是上文化課。因此通過思想品德課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學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經常的、最基本的途徑。
教學本身具有教育性。小學各科教材都是根據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編寫的,它具有豐富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小學各科教學是為學生學習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打基礎的。同時也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所以,學科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緊密相關的。但是由于各科教學內容不同,因而它們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也就不同。
語文課的許多內容思想性都很強,通過分析課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惡、美丑,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音樂、美術課通過藝術形象使學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歷史、地理課是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好教材。算術、自然等課可以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教育。
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本身也具有教育意義。民主和有效的教學形式既鼓勵學生追求真理、積極參與,又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端正學習態度,認真完成作業。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還要作出評價,進行表揚和批評。這些做法對學生都會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對教學具有教育性的理解,不需要牽強附會,在教學之外另加上什么思想道德教育的東西,使各科教學都變成思想品德課。但是二者又不是純粹自發的結合,需要教育者自覺地有意識地掌握和發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在組織教學中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
3.校會、班會和少先隊活動
校會是指全校性的大會,是對全體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途徑。有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如開學典禮,在開學初舉行,一般是向全校師生報告本學期的工作計劃,對學生提出要求,使學生明確本學期的任務,激勵他們在思想和學業上努力上進。又如結業典禮,在期末進行,歡送畢業同學,總結一學期的工作,表彰“三好”學生,號召同學向“三好”學生學習。還有國慶節、六一兒童節等重大節日,也是通過校會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班會則是比校會更經常和更有針對性的集體教育形式。德育活動應當成為班會計劃的核心組成部分。
少先隊組織是少年兒童自己的組織。少先隊的隊會是小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學生在少先隊及其活動中,根據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推選出自己的領導人,學習過健康向上的民主生活。他們在輔導員的指導下,學習自己管理自己,并組織各種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由于少先隊活動是學生自己組織的,可以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要求,受到學生的歡迎,可以吸引更多學生參加。學校德育應當重視發揮少先隊的德育作用,使學生在自己組織的實際活動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4.小學德育方法的運用:
(1)說服教育——說服教育是社會主義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這個方法通過講解、談話、討論等方式擺事實,講道理,啟發學生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2)情感陶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與心靈的熏陶、教育的一種教育方法。如果說講授、談話、討論等是一種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話,陶冶則是一種暗示的德育方法。陶冶法的基本理論基礎是環境與人的發展的相互作用。(3)榜樣示范——榜樣示范教育法是以別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為去影響、教育學生的一種方法。榜樣人格具體、生動、形象,對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易于為學生所領會和模仿。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特別希望找到具體的值得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學習,去模仿,所以教育意義更大。運用榜樣教育學生,要選好典型,使典型本身有教育意義,切合學生的實際。(4)實際鍛煉——實際鍛煉是形成和鞏固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最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是讓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和交往受到實際的鍛煉,從而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達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目的。(5)獎勵與懲罰——獎勵與懲罰(含表揚與批評),是小學德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
2.領會
(1)小學德育的基本原則:
(2)各科教學與德育的關系:德育工作要寓于各學科教學之中,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誠然,各學科教學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但是,離開了德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方向和強大的動力,學科教學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脫離了各科教學這一主渠道,德育工作就喪失了主陣地,也容易形成空對空,失去實效性。優秀的教師,總是把教書和育人和諧地統一、融合在一起,既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學科知識,又對學生人生志向的形成、思想品德的發展、政治素質的提高產生重要的影響。因而各科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這一概念不僅不過時,相反,在當前形勢下,需要進一步明確和叫響。
(3)德育方法的特點:
1.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服從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
2.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始終是一位顧問,一位討論問題的參與者,一位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的引導者。3.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3.簡單應用
(1)小學德育的實施途徑(上面)
(2)小學德育方法的運用(上面)
4.綜合應用
小學德育原則的貫徹與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