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備最快樂!
傳播:國學丨文化丨親子丨教育丨中醫 | 健康
傳遞:愛地球 | 愛萬物 | 正能量
上篇我們從熊春錦先生著作中摘錄部分內容,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五德養性的理論,了解到原來道德才是最終決定我們性格、健康與命運的根本能量。
下面我們繼續介紹培補道德正能量的具體方法。
宇宙自然運用無窮的道德能量化生和畜養萬物,昭示了道德作為宇宙最原始能量的慈悲特性,百姓日用而不知,猶如魚兒在水中而不知水對其生存的意義。
天德的能量彌綸于宇宙空間之內、萬物形體之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增不減。因此,圣悊老子告訴我們:“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道光德能雖然無處不在,卻必須“同氣相求”,只有本身具有道德特性的品格品質,才能與其發生能量諧振,通過一種自然和諧的“同頻共振”來接收道光德能進入心身之中。
當我們自身的德性具備之時,大自然即用五德之氣飼食于我們。
仁德修持上好者,即能獲得陽木之氣;禮德修持完善者,即能獲得陽火之氣;信德修持真實者,即能獲得陽土之氣;義德修持上佳者,即能獲得陽金之氣;智德修持誠實者,即能獲得陽水之氣。
五德全部修持到淳厚無雜者,就能合同于道。
但對于普通人來說,由于每個人先天稟賦有差異,出生的時空點不同,加上生活中有意無意的不斷損耗,人們的德性都是不周全的。
所以,古代人所講的“缺德”一詞其實并不是罵人,而是真實地表述了我們人類離道失德的生命狀態。
既然“缺德”,就要“補德”,那么如何培補五德呢?
古代文化中真正的經典是德性圓滿的圣賢在大慧大智的狀態下寫出的。
圣賢經典蘊藏著豐富而淳厚的五德能量,我們開口誦讀這些經典,就可以在短期內快速提升自己的德性而實現同氣相求,補充五德能量。
為什么通過誦讀經典能夠培補五德?
古代有一個成語叫做“鐘敲磬響”,意思就是敲響一口大鐘的同時,大鐘旁邊的磬也跟著同頻發出聲響。
我們可以把圣賢的道德經典比作一口大鐘,把我們的身體比作磬,我們誦讀經典就是把經典當做一口無形的大鐘來敲,同時我們的身體與之發生諧振共鳴。
經典蘊含五德能量,因而具備一定的頻率性,按照經典的文字編排、文字結構、文字讀音、語言風格進行誦讀,就是在解碼經典的頻率,聯通經典內的五德能量。
當我們誦讀經典時,如果聲音的頻率與經典本身的頻率相接近,就會形成道德能量的共振。
通過開口誦讀來敲響經典這口大鐘,我們身體這個磬同頻共響,鐘敲磬響,身心與經典互相呼應,身心即是經典,經典即是身心,五德逐漸內化在誦讀者的身心當中。
不管是中國古代的《德道經》《易經》《黃帝四經》《黃帝內經》等經典,還是西方圣賢的著名經典,它們的語言風格、行文風格、字句的編排,都構成了獨特的內在道德能量結構。
我們只要主動去誦讀,就可以將經典中蘊含的德能釋放出來,作用于誦讀者的身心,為誦讀者帶來身心的健康和五德充沛的良好性格品質。
那么,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經典來誦讀呢?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經”“典”和“書”的含義。
“經”是世界各民族在獲得精神營養和提升后天智識這兩個層面上能夠同時起到教育作用的范本或者文章。
“經”既能夠包羅物質世界的知識,也能夠給我們提供精神層面的營養。
“經”還能夠穿越太極圖中央陰陽兩極的弦線,同步提升我們的智和慧,使智和慧這兩個系統同步提高。
“典”是歷史上前人在大智慧情況下產生的一些文字記錄,基本是知識層面的內容,而非文化層面的內容,或者說文化層面的內涵比較少一些。
“典”不能夠同時穿越太極圖中央陰陽兩極的弦線,不能同步提升我們的智和慧,物質世界的知識和內容比較多,主要專注于提升我們的智。
“書”只是古代人所寫的普通文章,并不是古代人在大智慧情況之下產生的文字記錄。
具體而言,《千字文》和《弟子規》是古代所定義的“書”,具備幫助學習者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品格和提升文學修養、語言能力的作用。《論語》是古代所定義的“典”。
而老子《德道經》《易經》《黃帝四經》和《黃帝內經》是古代所定義的“經”,能夠長期穩定地同步提升我們的智和慧,尤其是對于孩子們能夠啟迪完整的慧性和智能,激發孩子們無限的創造力。
世界上所有的“經”當中,唯有《德道經》是由圣人親筆書寫的,因此《德道經》是當仁不讓的慧智雙運的誦讀首選教材。
人們根據先秦的習慣,把老子親筆書寫的“道德五千言”稱為《老子》。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年前的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曾經排在第一位的是《圣經》,排在第二位的是《老子》。
而近年來,《老子》的印刷量已經超越了近代西方文明力推的《圣經》,躍居所有經典之上。過去,《老子》因其內容博大精深被稱為萬經之王,如今它在發行量上也占據了萬經之王的位置。
《老子》分為“德”前“道”后和“道”前“德”后兩種版本。《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老子》版本,內容比較完整的有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和西漢竹簡本。
《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老子》版本,流傳比較廣的有《老子河上章句》《老子注》的王弼本和唐朝傅奕本。諸多版本當中,帛書《老子》是最接近“老子五千言”的本意的版本。
2006年,熊春錦先生以帛書《老子》甲本為底本,參考其他版本,校注出版了《老子·德道經》一書,將“老子五千言”正名為《德道經》,正本清源,還原了老子思想淳德歸道之本意。
德慧智教育的核心教材就是熊先生校注的《德道經》。
十幾年來,全國各地有大量中小學、幼兒園引入德慧智經典誦讀教育,以令人信服的教育實踐成果驗證了,誦讀《德道經》具有培補道德能量和品格,促進身心健康,改善性格、改造命運的顯著教育成效。
而且,社會上還有大量的案例證明,誦讀《德道經》對于成年人培養五德品格品質品行,改善性格,重塑人生命運,同樣具有顯著效果。真可謂大道至簡!
資料來源:熊春錦先生《老子·德道經》《道醫學》《道德教育貴修身》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