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儲
方儲(?—93),字圣公,霞坑人,遷歙方氏始祖方纮之孫。精研《易經(jīng)》。通曉圖讖之學。東漢建初四年(79),被舉孝廉和賢良方正。章帝召考對策,方儲得第一名。次年春二月初一,日蝕,章帝請大臣推薦直諫之士,丹陽太守周歆推薦方儲,方儲詳述災禍的來由。章帝又請方儲等人試解亂絲,唯方儲拔劍斬斷亂絲,對章帝說:一反常規(guī),駕馭形勢,遇事都應當如此。章帝很器重,委以郎中,不久出任句曲令。建初六年,在阜陵令任上回家奔母喪。元和初年(84),再次被舉為賢良方正,考對策,又得第一名,改任洛陽令。永元五年(93)六月,和帝定日舉行郊祭,召問方儲天氣狀況,方儲說那天天氣不好,勸和帝不要去。到了郊祭那天,天朗氣清,于是和帝遣使責備方儲欺騙了他。方儲對使者說:臣從先師那里得到書籍,能推知事物發(fā)生的征兆,現(xiàn)在壞天氣就要降臨,希望皇上立即乘車回來。使者去后,方儲自嘆:為人臣以蒙受不忠之名為恥辱,遂自盡。和帝郊祭回歸途中,天降冰雹大如雁蛋,和帝大驚,派人去找方儲,知方儲已死,非常感傷。后追封方儲為太常尚書令、黟侯。鄉(xiāng)民于霞坑柳亭西小山上建廟祭祀。兄方儕為南陽太守、關內(nèi)侯,弟方儼為大都督、丹陽太守,辦事皆剛毅果斷。
程靈洗
程靈洗(514—568),字無滌,篁墩人。少以勇力聞名鄉(xiāng)里,通太極拳術,善騎射。曾應郡守招募捕盜,眾盜匿跡。梁太清二年(548)侯景叛亂,次年,靈洗招集鄉(xiāng)勇抗擊景軍。景軍占領新安郡治始新縣后,太守蕭隱奔附靈洗,靈洗奉蕭隱為抗擊景軍盟主。梁元帝在荊州登基后,靈洗遣使上表效忠。梁軍占領東陽、建義等縣,靈洗率部攻下始新,與梁軍會合。元帝聞捷,特授靈洗為持節(jié)通直散騎常侍,都督新安諸郡軍事。授云麾將軍、譙州刺史,資領新安太守,封巴丘縣候,食邑300戶。后又因捉住景軍將領趙桑乾,加授持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青、冀二州軍事,兼任青州刺史。后助王僧辯鎮(zhèn)防,陳武帝殺僧辯,招靈洗。歸陳后,授蘭陵太守。因擊敗徐嗣徽有功,授南丹陽太守,封遂安縣侯,累遷太子左衛(wèi)率。后征為左衛(wèi)將軍。天嘉四年(563)率部擊敗周迪,遷中護軍,都督郢、巴、武三州軍事,兼任郢州刺史。光大元年(567),封為云麾將軍。后又因平定華皎叛亂,攻克北周的沔州,生擒沔州刺史裴寬,封為重安縣公,號安西將軍。靈洗治軍嚴明,與將士同甘苦,深受將士擁戴。靈洗還善播種、收割等莊稼活,幾乎勝過老農(nóng)。卒后贈鎮(zhèn)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忠壯,配享武帝廟庭。
汪華
汪華(586—649),字國輔,又字英發(fā),登源汪村人(今屬績溪縣),幼年喪父母,寄居鄭村舅父家。與鄉(xiāng)鄰諸少年習拳練武,拜南山和尚羅玄為師,苦練刀劍弓槍,武藝超群。隋未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他帶一班人加入由郡府招募的官兵,參與鎮(zhèn)壓婺源農(nóng)民起義。當時群雄割據(jù),生靈涂炭,汪華發(fā)動兵變,一舉占據(jù)新安郡,并相繼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饒州,擁軍10萬,號稱吳王,將新安郡治所由黟縣遷休寧萬歲山,不久,遷
歙縣烏聊山(今徽城),并筑城池。此后十多年間,汪華保境安民,六州不見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唐武德四年(621),國家行將統(tǒng)一,汪華上表歸順唐朝。唐高祖嘉其識時務、順潮流和保六州的功績,授予方牧,持節(jié)總管六州軍事,兼任歙州刺史,封上柱國越國公。武德七年,奉召晉京。貞觀二年(628)被授左衛(wèi)白渠府,統(tǒng)軍事,掌禁兵;后改忠武將軍,為右積福府折沖都尉。唐太宗征遼,委為九宮留守。貞觀二十三年,卒于長安,葬歙北云嵐山,后人建汪墓祠祭祀。
方清
方清((?—766),唐寶應元年(762),江南疫災,方清在黟歙交界處率饑民舉行起義,義軍迅速發(fā)展到數(shù)萬人。次年,屯兵秋浦烏石山,一連攻克數(shù)縣。永泰元年(765),攻克歙州,殺刺史龐浚。同年,攻占黔縣赤山鎮(zhèn),置閶門縣作為根據(jù)地。次年,朝廷詔命大將李光弼率軍鎮(zhèn)壓,閶門土豪吳仁歡暗聚武裝數(shù)千人從背后偷襲方清義軍,方清戰(zhàn)敗而死。
吳少微
吳少微(683—769),又名遠,字仲芳,又字仲材,號邃谷。長安元年(701)進士,任晉陽(今山西太原)縣尉時,與武功(今陜西郿縣)人富嘉謨同官友善。當時,世人推崇徐(陵)庾(信)體文章,格調(diào)綺艷輕靡。少微與嘉漠以儒家經(jīng)典為宗,作文雄健高雅,開一代新文風,被稱為“吳富體”。少微的《崇福寺鐘銘》和嘉漠的《雙龍泉》、《千燭谷頌》,尤為文人所推重,與太原主簿魏郡(今河南臨漳縣)人谷倚并稱“北京三杰”(時以太原府為北京)。唐景云年間(710—711)被薦任吏部左臺監(jiān)察御史。在病中得知嘉漠死的消息,悲慟不已,長歌當哭,不久病逝。著有《文集》5卷、《經(jīng)籍志》10卷。
李廷珪
李廷珪(?—9
#e#67),本姓奚,原籍易水(今屬河北)。其父超為易水制墨名工,為避唐末戰(zhàn)亂,舉家南遷至本縣。因本縣多古松,遂重操墨業(yè)。廷珪在其父“易水法”基礎上,改進和膠技術,摻以珍珠、犀角、藤黃、巴豆等,制成的墨造型精美,“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時稱“廷珪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賞識,被封為墨務官,賜國姓李。廷珪墨保存五六十年,雖“膠敗而墨凋,其堅如玉,其文(紋)如犀”,寫字數(shù)10幅,耗墨不到一二分。墨磨后的邊緣如刀刃,可以裁紙。弟延寬、子承晏、承用,皆制墨名家。
呂文仲
呂文仲(?—1007),字子藏。南唐保大年間進士,為大理評事。入宋,授太常寺太祝,升少府監(jiān)丞,參與編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改任著作佐郎。太平興國中,太宗常到便殿閱經(jīng)史,觀碑刻,召文仲、舒雅等陪讀,令文仲讀《文選》、《江海賦》,升任翰林侍讀,寓直御書院。雍熙初,隨侍書王著出使高麗。歸朝,改任左正言,巡撫福建,不久,任左諫議大夫。淳化中,與陳堯叟并兼關西巡撫使。咸平三年(1000)任工部郎中、翰林院侍讀學士,奉詔選集太宗歌詩30卷。次年,改刑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富詞學,有集10卷。
謝泌
謝泌(950—1012),字宗源。宋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先任知縣,后遷著作佐郎。端拱初,任殿中丞,著文章10篇,《古今類要》30卷獻太宗,召試中書,入直史館。奏請依唐制分圖書為經(jīng)、史、子、集四庫,由史館分典四部;又上疏開通言路,“愿采其可者,拒其不可者,使下情得以上達”,皆被采納。太宗嘉獎其竭忠盡心,任直敢言。歷任右司諫,湖州、虢州、同州、福州、襄州知州。任襄州知州時,聞鄧城令張逸有善政,乘暇察訪而薦之,后官至樞密直學士。真宗時泌推薦王旦等數(shù)人皆官至卿相。咸平五年(1002)遷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判史部銓。
俞獻卿
俞獻卿(北宋開寶至景祐年間),字諫臣。咸平二年(999)進士,授安豐縣尉。后調(diào)昭州軍事推官。繼改任大理寺丞,再遷太常博士,任南雄州、潮州知州。仁宗即位,納獻卿奏言,罷諸宮觀兵衛(wèi)及官員各種無名費用,節(jié)約巨萬;奉命整治淮浙鹽稅,更立新法,使歲增鹽課緡錢甚巨。陜西兵食不足,朝廷任用獻卿為轉(zhuǎn)運使,獻卿在很短時間內(nèi),便完成半年的糧食調(diào)運任務。同時呈送周祥的邊防策略奏本。后遷福建轉(zhuǎn)運使、刑部郎中、鹽鐵副使、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杭州知州。在杭州知州任上,江潮決堤,獻卿發(fā)動群眾,鑿西山,筑堤數(shù)十里以遏江潮。官至刑部侍郎。
方臘
方臘(?—1121),原名聯(lián),七賢人。出身于貧苦農(nóng)民家庭,以種田和作箍桶匠為業(yè)。北宋末年,統(tǒng)治者對遼夏入侵甘心屈辱求和,歲奉財物;又在東京(開封)建造“壽山艮岳”,蘇杭一帶為“花石綱”所苦,百姓不得溫飽,于是方臘利用明教組織號召饑民“仗義而起”。宋宣和二年(1120)秋,在浙江青溪漆園(今淳安葉家村洞源)誓師,發(fā)動起義,深得廣大農(nóng)民擁護。同年十一月一日,自號“圣公”,年號“永樂”,正式建立農(nóng)民政權。十一月下旬,在青溪、息坑全殲兩浙都監(jiān)蔡遵、顏坦所部五千余人。十二月二日集中2萬兵力一舉攻克睦州(今建德縣)。此時,蘭溪朱言、吳邦,越州剡縣裘日新,仙居呂師囊,永康縣方巖山、陳十四,蘇州石生,湖州歸安縣陸行兒等教徒紛起響應。十二月十八至二十日,攻占歙縣、休寧,并以歇縣為基地,向四面進兵。十二月二十九日攻占杭州,遂以杭州為起義軍指揮中心。僅半年時間,義軍烽火遍及蘇南、兩浙、皖南、贛東北,威震東南,攻占6州52縣。宋王朝大為驚恐,急命童貫、王稟等統(tǒng)率京畿勁旅和秦晉精兵15萬鎮(zhèn)壓。方臘分兵抵抗,因戰(zhàn)略失誤,洪載等人叛變投敵,致使起義軍接連失利,杭州、青溪相繼失守,退守幫源洞,方臘被俘,于宣和三年在東京被殺。余部在呂師囊等人領導下,轉(zhuǎn)戰(zhàn)溫州、臺州等地,至次年夏秋間被鎮(zhèn)壓。
羅愿
羅愿(1136—1184),字端良,號存齋,呈坎人。七歲作《青草賦》賀父壽。南宋乾道二年(1166)進士,累任都陽知縣、贛州判、鄂州知事等職,人稱“羅鄂州”。為官清廉,有政績。羅愿博學,深受南宋文壇嘉許,朱熹稱其文有經(jīng)緯。著有《爾雅翼》20卷、《鄂州小集》7卷。對地方文獻極為重視,于公犢之余雜采諸書,訪故老,求遺事,在歙州守趙不悔幫助下,于淳熙二年(1175)撰成《新安志》10卷。《新安志》體例完備,章法嚴密,不設空目,舍取并合隨內(nèi)容而定,且取材豐富,敘古述今,記事系人。并#e#提出志書為著述之書,編方志要注重民生,編纂者必須學問淵博,善于選擇考證資料。
程元鳳
程元鳳(1200—1269),字申甫,號訥齋,槐塘人。宋紹定元年(1228)進士,任江陵府教授。淳祐元年(1241)遷太學博士、宗學博士。淳佑六年晉秘書丞兼刑部郎。次年升著作郎,兼右司郎。同年出任饒州知州,饒州遭水災,元鳳訪民疾苦,修城諜,置義阡,治水患,夙夜究心。后升監(jiān)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御史潘凱、吳燧因彈劾丞相鄭清之專權而不任事調(diào)到地方任職,元鳳上疏陳訴清之罪狀,使潘凱、吳燧得以還京復職。淳佑十二年授右補網(wǎng)兼侍講學士,寶祐元年(1253)升吏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國史實錄修撰。寶祐三年,升工部尚書,元鳳請求外任,特改授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次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寶祐六年,丁大全謀相位,元鳳力辭丞相,改授觀文殿大學士,出任福州判官和福建安撫使。咸淳元年(1265)進少保。三年再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因賈似道進讒,被劾罷相。次年,以少保、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卒謚文清,贈少師。著有《訥齋文集》
方回
方回(1227—1307),字萬里,又字淵甫,號虛谷。幼從叔父學。郡守魏克愚器其詩才,聘為郡府幕賓。宋景定三年(1262)進士,曾任隨州教授、嚴州知州、建德知府。入元后累遷通儀大夫。推崇杜甫、黃庭堅詩風,詩文通俗、樸實,不少詩歌反映宋末元初民眾疾苦。晚年居錢塘,潛心著述,有《虛谷集》、《桐江集》、《桐江續(xù)集》、《碧流集》、《續(xù)古今志》、《顏鮑謝詩評》、《瀛奎律髓》,以及眾多考證方面的著述。《瀛奎律髓》評選唐宋律詩,有見地。
李善長
李善長(1314—1390),字百室,東鄉(xiāng)人。曾在靈金山讀書,精習法家著作,有智計。青年時任昱嶺吏。元末戰(zhàn)亂,攜子往來池州、鳳陽之間,后居定遠縣。曾到滁州求見朱元璋,被留作幕府掌書記。朱元璋問他四方兵起何以定天下,善長勸元璋學漢高祖,說漢高祖出身平民,豁達大度,知人善用,不亂殺人,五年成帝業(yè),元璋連聲稱善。善長在朱元璋幕下謀議軍機,籌劃糧餉。善長又善于溝通將士與幕僚以及將士之間的意見、建議,提拔有功和有才能者,處分不稱職將吏,使部下能人各盡其才,各安其所,深得元璋信任。朱元璋為江南行書省平章,任善長為參議,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均決于善長。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建康,稱吳國公,命善長留守,調(diào)度兵食。善長請榷立鹽、茶法和制錢法,開鐵冶,定魚稅,軍費益足,而民不困。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稱吳王,以善長為右相國。至正二十七年,論平定江南功績,封善長為宣國公,升左相國。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稱帝,以善長任大禮使,兼太子少師,授榮祿大夫、上柱國。太祖駕取元都汴梁,善長留守京城八個月,國家事務由善長決斷。善長率禮官定社宗廟禮,制定六部官制,監(jiān)修《元史》、編《祖訓錄》、《大明集禮》。太祖封諸王,爵賞功臣,事無巨細,都委善長與諸臣謀議定而行。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太祖將善長比作漢之蕭何,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善長外寬和而內(nèi)忌,參議李飲冰、楊希圣稍侵善長權,即被善長上奏黜免。中丞劉基曾與善長爭論,懼而歸隱。洪武四年,善長以病致仕,賜臨濠地千頃,給佃戶1500戶,儀仗士20戶。洪武九年,太祖長女臨安公主嫁給善長子祺,拜祺為駙馬都尉。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謀逆罪伏誅。惟庸初由善長推薦,與善長往來密切,有人告善長與惟庸通賂遺,交私語。洪武二十三年,善長終以知逆謀不發(fā)舉,大逆不道罪被賜死,妻女弟侄70余人被誅。
唐仲實
唐仲實(元至正至明洪武年間),名桂芳,又名仲教,號白云,以字行,槐塘人。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途經(jīng)本縣時,向仲實等詢間統(tǒng)一天下之計。元璋問:你博古通今,必諳成敗之道,象漢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都平定統(tǒng)一了天下,是什么道理?仲實回答:這兒個皇帝都不亂殺人,所以能平定天下;現(xiàn)在你攻取城池,除禍亂,沒有亂殺人,百姓安居,這是大好事,但沒得到生息,負擔還很重。元璋說:你的話很對,我蓄積少而費用多,只好取之于民。這是沒有辦法的事,都是軍需所用,沒有一毫歸已。后人在槐塘為其立龍興獨對坊。桂芳曾任紫陽書院山長。著有《武夷稿》、《白云集略》40卷。
鄭亨
鄭亨(明洪武至宣德年間),跳石人,居合肥。父用有武略,隨朱元璋起兵,積功授大興衛(wèi)副千戶。亨襲父職,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出使漠北,因撫輯有功,升密云衛(wèi)指揮僉事。朱棣起兵,鄭亨率所部投奔,受命攻薊州,生擒都指揮馬宣。又戰(zhàn)于鄭村壩,攻紫荊關、蔚州、大同、白溝河、濟南、滄州、泗州,積功遷中府左都督,封武安侯,鎮(zhèn)守北京。亨軍紀嚴明,善撫士卒。宣德元年(1426),鎮(zhèn)守大同,佩
#e#征西前將軍印,任總兵官。卒謚忠毅,追封漳國公。
楊寧
楊寧(1400—1458),字彥謐,縣城人。宣德五年(1430)進士,授刑部主事,機警有才干。正統(tǒng)初,隨尚書魏源宣撫大同等地,整傷邊務。正統(tǒng)四年(1439)隨都督吳亮征麓川思任發(fā),思任發(fā)詐降,寧勸吳防范,吳不聽,后果為思任發(fā)所敗,吳以失機遭譴,寧則以勞升為郎中。正統(tǒng)六年又隨兵部尚書王驥征討思任發(fā),有戰(zhàn)功,升刑部右侍郎。正統(tǒng)九年,代侯琎參贊云南軍務,駐騰沖。時麓川叛亂剛平息,騰沖又為軍事要地,寧練兵屯田,修筑城池,設衛(wèi)嚴防,邊防安定。后歷任江西巡撫、禮部尚書。
蔣貴
蔣貴(1415—1484),字文富,蔣家塢人,居江都。元末,其父從龍隨朱元璋起兵,勇武有功,后為燕山衛(wèi)卒。貴弱冠即代父役,隨朱棣征戰(zhàn),積功升都指揮僉事。掌彭城衛(wèi)軍事。宣德二年(1427),任右參將,隨總兵陳懷征討四川松潘叛亂有功,升任都指揮同知,鎮(zhèn)守密云。宣德七年復任參將,輔助陳懷鎮(zhèn)守松潘。宣德九年,諸番復叛亂,貴督兵征伐,捷還,升任都督同知、總兵官,佩平蠻將軍印,鎮(zhèn)守松播。正統(tǒng)初,召進京,任右都督,不久佩平虜將軍印,平定甘肅、賀蘭山等地叛亂,論功封定西伯。正統(tǒng)四年(1439)鎮(zhèn)守甘肅。正統(tǒng)六年佩平蠻將軍印,任總兵官,征討云南麓川叛亂,功列第一,次年還京,封定西侯。正統(tǒng)八年夏復佩平蠻將軍印,帶長子雄與兵部尚書王驥征討思機發(fā),攻破其寨。雄乘敵敗,率30人追擊,遭敵扼困,自刎。追贈雄為懷遠將軍、彭城衛(wèi)指揮使。貴卒,贈涇國公、謚武勇。次子義因病讓其子碗嗣定西侯位,成化年間,琬佩平羌將軍印鎮(zhèn)守甘肅,后協(xié)守南京,征剿遼東邊寇,皆有功,累加太保兼太子太傅,卒贈涼國公,謚敏毅。季子驥,襲爵位,弘治至嘉靖年間任總兵官,鎮(zhèn)守薊州、遼東、湖廣,佩征蠻將軍印鎮(zhèn)守兩廣。累官典軍府,加太子太保。
仇鉞
仇鉞(1466—1522),字廷威,王充人。初為寧夏總兵府傭兵。后總兵府都指揮僉事仇理卒,無子嗣,遂令鉞襲其爵位。后以破賊之功升都指揮僉事。正德二年(1507)擢為寧夏游擊將軍。正德五年,安化王置、都指揮何錦、周昂,指揮丁廣等叛亂,時鉞駐城外玉泉營,就帶兵入城。解甲拜見置,佯作歸順,并將兵分隸到置的各個軍營,鉞則臥家稱病不出,取得置等信任。而暗中派人潛出城外密約守備保勛里應外合,誘殺周昂,生擒置,18天平息叛亂。論功升都督僉事、寧夏總兵官,封咸寧伯。正德七年二月拜平賊將軍,偕都御史彭澤征討河南劉惠、趙叛亂,論功封世侯。正德十年冬,以疾解甲。
汪直 徐海
汪直((?—1560),又名王直、汪五峰,號五峰船主。青年時與徐惟學(徐海的叔父)業(yè)鹽,后以“國中法律森嚴,動輒觸禁”而轉(zhuǎn)向海上走私貿(mào)易。嘉靖十九年(1540),與友人到廣東制造雙桅巨艦,收帶硝、磺、絲、棉等違禁物品運往泰國和南洋諸國,往來互市。嘉靖二十一年首航日本。汪直在走私貿(mào)易中,得到邑人許棟為首的海上貿(mào)易集團的幫助,嘉靖二十三年加入該集團,擔任“管庫”。后升為“管哨”,兼理軍事,成為許棟海商集團主要頭目之一。嘉靖二十七年,許棟被朱紈擊敗,汪直率余部占據(jù)舟山群島的烈港,重整旗鼓。嘉靖三十年,陳思盼海商集團被汪直打敗后,汪直遂成為勢力最大的海商集團。次年,應官軍所請,殺敗搶掠的倭寇;在舟山定海關,自稱“靖海王”,主持開市貿(mào)易。明政府派參將俞大猷率水兵數(shù)千圍剿,汪直突圍去日本,在薩摩洲之淞浦津建立基地。同年汪直帶領巨艦百余艘蔽海而來,濱海數(shù)千里,同時告警,官軍不敢與戰(zhàn),時稱“壬子之變”。嘉靖三十二年,汪直再次在定海關主持開市。明將俞大猷率軍突襲,汪直孤艦突圍而去,被眾擁為“徽王”。次年率眾報復,明軍大敗。此后,東南沿海的海上貿(mào)易皆在汪直的控制之中。打敗明朝官軍后,汪直再次要求開海禁,通商互市。浙江總督胡宗憲先將汪直的母親和妻兒做為人質(zhì),于嘉靖三十四年派蔣洲、陳可愿充當正副使往日本招降汪直。嘉靖三十六年,汪直率義子滶等數(shù)千人回到舟山群島,駐扎岑港,再次向朝廷要求通商。經(jīng)交涉獲準,入宗憲軍營,囑義子滶率眾屢破倭寇。后因朝廷不守信用,拘捕入獄,后被殺。
徐海(?—1556),出身商人家庭,少年時在杭州虎跑寺為僧,法名普凈,號名山和尚。后投汪直從事海上貿(mào)易,為汪直部下的“天差平海大將軍”。“壬子之變”后,徐海隨叔父徐惟學去日本,被日本人敬為活佛。嘉靖三十一年(1512),徐海第一次率萬余人渡海至烈港,貿(mào)易、搶掠兼有之。嘉靖三十三年,徐海第二次渡海而來,占領柘林,水 陸并進,攻破嘉興,火燒杭州北關市。次年,中明朝官兵埋伏,敗走日本。嘉靖三十五年二月,又率五、六萬人,大船千余艘第三次來,途中遭遇大風,人船散失很多,到柘林時仍有二萬余人。同年,陳東、葉明先繼帶領人馬投奔徐海。以徐海為首,陳東、葉明為輔的海商集團,以拓林為基地,南下進攻杭州,北上蘇州、常州、南京。徐海、陳東從柘林出發(fā)攻乍浦,明軍敗走。四月,徐海圍攻桐鄉(xiāng),胡宗憲十分恐慌,一方面調(diào)兵遣將,援兵四集,另一方面用封官許愿,高爵厚祿為誘餌,派童華等人“持書往說海”。徐海得書大喜,即日退兵,桐鄉(xiāng)解圍。不久,徐海、陳東、葉明又合屯于乍浦城。胡宗憲又施離間計,挑撥徐海與陳東、葉明之間的關系。徐海接連中計,捕殺葉明、陳東,自剪手足。最后被官兵擊敗,溺水而死。
江瓘
江瓘(1503—1565),字明瑩,南溪南人。因得嘔血癥,學醫(yī)自治,盡畢生之力搜集歷代醫(yī)家醫(yī)案,終成名醫(yī)。嘉靖三十一年(1552)《名醫(yī)類案》初稿成,未刊行。其子應宿走遍大半個中國,博采名醫(yī)驗方,歷時19年,五易其稿,使《名醫(yī)類案》12卷刊行于世。是書上采扁鵲、倉公、華佗諸家,下訖元、明諸名醫(yī)驗案,分205門,包括內(nèi)、外、婦、兒、五官各科,既忠實于原始資料,又隨附評論。是我國第一部總結(jié)歷代醫(yī)案的醫(yī)學名著。
殷正茂
殷正茂(1513—1592),字養(yǎng)實,號石汀,殷家村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行人,擢兵科給事中。歷任廣西、云南、湖廣兵備副使,江西按察使。隆慶初,廣西古田壯族韋銀豹、黃朝猛反抗明廷,殺官將多人,廷議“征剿”,擢正茂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正茂與提督李遷調(diào)土、漢兵14萬,令總兵俞大酞為將,先奪牛河、三厄等險要之地,連克東山鳳凰寨,直逼潮水。又誘殺黃朝猛。韋銀豹走投無路,令其同黨斬了一個貌似他的人頭獻官。“征剿”捷還,升兵部右侍郎兼巡撫。未幾,僉事金柱捕獲韋銀豹,正茂因自請罪而未被追究。不久,代李遷提督兩廣軍務。這時倭寇侵擾惠州、潮州、瓊州。正茂建議守巡官劃地分守,并遷徙瀕海滴戌之民于云南、四川、湖北等內(nèi)陸,以絕倭向?qū)В群髿①量?000余人,平定了寇亂。以功升任兵部尚書兼右副御史。萬歷三年(1575)改授南京戶部尚書。次年改任北京戶部尚書。
汪道昆
汪道昆(1526—1593),字伯玉,號太函、南溟,松明山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義烏縣令,升襄陽知府。嘉靖四十一年,倭寇侵占福清、寧德等沿海島嶼,福建形勢岌岌可危,福建巡撫游振得向朝廷告急。時汪道昆為福建副使,奉命赴浙江求援,浙江總督胡宗憲派總兵戚繼光率兵8000往閩增援,道昆“主畫策”,繼光“主轉(zhuǎn)戰(zhàn)”,設奇制勝,沿海諸賊壘次第削平,斬敵6000,奪回男女輜重無數(shù)。道昆因平倭有功,升為兵部右侍郎。隆慶六年(1572),巡視蘄遼邊防,裁革冒領兵餉,每年為朝廷節(jié)銀20萬兩,并寫成《防務方略》奏折,受到朝廷嘉許,遂轉(zhuǎn)任兵部左侍郎。萬歷二年(1574)致仕歸鄉(xiāng)。道昆是詩人和雜劇作家,被譽為明代“文壇五子”之一,主要著作有《太函集》120卷、《南溟副墨》24卷、《太函子》1卷,文、史、詩合璧;雜劇《五湖游》、《高唐夢》、《洛水悲》、《遠山戲》、《唐明皇七夕長生殿》五種。
許國
許國(1527—1596),字維楨,號穎陽,縣城人。嘉靖四十年(1561)鄉(xiāng)試第一名。嘉靖四十四年進士,入翰林院。選庶吉士兼校書。隆慶元年(1567)授檢討,以一品服出使朝鮮,朝鮮國王饋贈許多禮品,許國概不受,朝鮮勒碑稱頌。萬歷元年(1573),升右春坊贊善,充日講官,給神宗講解經(jīng)書,常借機進諫,神宗手書“責難陳善”以賜。歷任禮部、吏部侍郎,掌詹事府。萬歷四年和十一年,相繼主侍順天鄉(xiāng)試、會試。萬歷十一年四月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位居次輔。同年九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次年九月,因云南平叛決策有功,晉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萬歷十二年十月,神宗加恩賜建牌坊。同年,御史陳性學參劾許國,許國請求退休未準。次年,南京給事中伍可受又參劾許國,許國甚氣憤,三次上疏要求退休,仍不允,改任文淵閣大學士,晉少傅兼太子太傅。萬歷十五年,主修《會典》,書成改授建極殿大學士;次年兼吏部尚書。萬歷十七年,進士薛敷教和南京御史王麟趾、黃仁榮等上疏參劾許國,語言污穢,許國憤怒至極,連連上疏相低。萬歷十八年秋,青海少數(shù)民族首領火落赤進犯臨洮等地,震動朝廷,神宗召問輔臣,首輔申時行建議撥款安撫,許國建議派兵征剿被采納。申時行的門生給事中任讓參刻許國“庸鄙& 神宗罰減任讓俸金一年。萬歷十九年秋,工部郎張有德因請冊立太子受奪俸處罰,許國與次輔王家屏又請冊立太子,受到神宗責備。許國甚不安,五次上疏求退,神宗準予致仕。卒贈太保,謚文穆,有《許文穆公集》。
潘之恒
潘之恒(1556—1621),字景升,號鶯嘯生,冰華生,巖寺人。明嘉靖年間,官至中書舍人,得汪道昆保薦,入“白榆社”。兩試太學未中,從此研究古文、詩歌,悠情山水,所過必錄。與湯顯祖、沈珠等劇作家交好。曾從事《盛明雜劇》的編校工作。撰有《敘曲》、《吳劇》、《曲派》等劇評,均收入《亙史》、《鶯嘯小品》兩集中,撰有詩集《涉江集》。晚年,與黃山結(jié)下不解之緣,在黃山湯泉附近建“有芭堂”,廣邀賓朋、名人游黃山,使黃山知名度大大提高。又于萬歷年間重編黃山志,取名《黃海》,隨撰隨刻,至去世未完稿。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字長蘅,號泡庵、檀園、慎娛居士,西溪南人,居嘉定。萬歷三十四年(1606)舉人。擅書畫,工詩文,善篆刻。書學蘇東坡,畫學吳鎮(zhèn)、黃公望。山水、花卉風格峻爽。流芳非常欣賞程嘉燧(字孟陽)的畫,曾對錢牧齋說:“精舍輕舟,晴窗凈幾,看孟陽吟詩作畫,此吾生平第一快事。”而牧齋非常敬佩流芳的才華,回答說:“吾卻有二快,兼看兄與孟陽耳。”流芳對專事摹古毫無創(chuàng)新的畫匠非常反感,主張畫家要描寫自己的切身感受,不求形似,但求神韻,在明代畫壇名重一時。詩文多寫景酬贈之作,風格清新自然。嘉定縣令謝嘉賓將李流芳和唐時升、婁堅、程嘉燧的詩合刻為《嘉定四先生集》。著有《檀園集》、《西湖臥游圖題跋》等。
黃應瑞 黃應泰
黃應瑞(1578—1642),字伯符;其弟應泰(1582—1662),字仲開。均為虬村黃氏版畫刻工的杰出代表。兄弟兩人擅刻圖,作品細密纖細、富麗典雅。山水、樹木、樓臺、仕女無不維妙維肖。應瑞刻有《大雅堂雜劇》、《朱楓林集》、《四聲猿》、《曉采居印印》、《婆羅髓墨圖》、《墨海》、《性命雙修萬神圭旨》、《新編秘傳堪輿類纂人天共寶》,與應泰等合刻《古今女范》、《狀元圖考》,與應祥(應瑞二弟)合刻《覆瓿集》,與應祥、一中(應瑞子)等合刻《閨范圖說》,以及與其他人合刻的《程朱闕里志》、《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等。應泰除與其兄合刻諸書外,還有獨刻的《帝鑒圖說》,與黃麟等合刻的《方氏墨譜》、《程氏墨苑》等書。
程大約
程大約(萬歷年間在世),字幼博,又名君房、士芳,巖寺人。制墨家,被譽為李廷珪后第一人。君房制墨,不受陳法約束,博取眾家之長,講究配方、用料、墨模,首創(chuàng)超漆煙墨制法。得意之作有:“玄元靈氣”、“寥天一”、“重光”、“妙品”、“貝多”、“薌澤”、“百子榴”、“青玉案”、“合歡芳”等,堅而有光,黝而能潤,舐筆不膠,入紙不暈。作《程氏墨苑》12卷,由丁云鵬等繪圖,黃應泰、黃麟等手刻,
徽州滋蘭堂套色印刷,是一部杰出的墨法集要和版畫珍品,被鄭振鐸稱為版畫之國寶。與羅小華(呈坎人)、方于魯(巖寺人)、邵格之(休寧人)并稱為明代制墨四大名家,曾自言:“我墨百年后可化黃金”。董其昌在《程氏墨苑序》中亦言:“百年之后無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無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著有《幼博集》。
程國祥
程國祥(萬歷崇禎年間),字仲若,古關人,居江蘇上元(今江寧縣)。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歷任確山和光山知縣、大理寺右丞、太常卿、南京通政使、工部和戶部侍郎等職。崇禎九年冬,升任戶部尚書。兵部尚書楊嗣昌奏議增餉50萬石,國祥多方籌劃,仍無法解決,最后建議借都城賃舍一季租谷可得50萬。勛戚閹豎,多怨國祥。而崇禎帝因此眷重國祥。崇禎十一年改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位居次輔。次年致仕。國祥位居卿相,布衣蔬食,不改儒習。卒后,家貧不能舉火。
江天一
江天一(1602—1645),字文石,初名涵穎,字淳初,江村人。明末生員,家貧以教書為生。時休寧人金聲在復古書院講學,天一與金聲志同道合,便拜金聲為師。崇禎十六年(1643),金聲因燒死黔兵一案被捕。天一上書史可法和朝廷,為老師洗冤。順治二年(1645),南京被清軍攻破,天一助金聲起兵抗清,以“殺虜者昌、降虜者亡”為口號,先后收復旌德、寧國、涇縣 宣城等縣城。后敗退績溪,固守叢山關,因御史黃澍降清并引清軍斷金聲后路。金聲慮及天一有老母在堂,勸天一逃走,天一回家拜辭老母和祖廟后,追上金聲,一同被清軍捕至南京。降將洪承疇勸金聲和江天一投降,遭到痛斥。當年10月8日,天一與金聲被殺于南京通濟門外。
漸江
漸江(1610—1664),俗姓江名韜,字六奇,法名弘仁,縣城桃源塢人。明末生員。順治二年(1645)清軍攻陷徽州后不仕,去武夷山依古航禪師為僧。寄情于詩詞書畫。他對元朝山水畫家倪瓚(號云林)特別崇拜,曾賦詩說:“倪翁筆墨予家寶,歲歲焚香供作師”。率先提出“敢言天地是吾師”的口號,順治十三年(1656)從閩返歙后,每年必游黃山,描寫黃山、白岳、武夷真境,以“江南真山水為稿本”,與查士標、汪之瑞、孫逸并稱“海陽四家”。石濤在漸江《曉江風便圖》跋中說,漸江游黃山最久,故得黃山之真性情,一木一石皆黃山本色。存世作品有《黃山圖》、《曉江風便圖》等約巧。件。他的畫意境高逸、肅穆,是新安畫派的奠基人。行書法顏真卿,楷書學倪云林。詩亦甚工,后人輯成《畫褐集》148首,多抒發(fā)對大自然的愛,時而流露出對家國世事的感概。
楊光先
楊光先(1597—1669),字長公,縣城人。為新安衛(wèi)副千戶,性剛直。明崇禎初年,把副千戶之職讓給其弟光弼,以布衣進京,備好棺木,誓以死諫,疏劾溫體仁等誤國,結(jié)果被杖謫遼東充軍。崇禎十年溫體仁被劾罷官后,才遇赦回鄉(xiāng)。清初,朝廷任用德意志傳教士湯若望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順治二年(1645)廢《大統(tǒng)歷》,頒行湯若望修訂的《時憲歷》。康熙四年(1665),光先著《辟繆論》,揭露湯若望《時憲歷》十謬,致使湯若望等人去職,同時廢《時憲歷》,復用《大統(tǒng)歷》,任光先為欽天監(jiān)右監(jiān)副,因光先堅辭,改任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光先又固辭,上批“不得瀆辭”才上任。乃將前后與西人辯論的文章,輯為《不得已》2卷刊行。康熙七年,禮部受人指使向光先發(fā)難,并啟用西人南懷仁制定的歷法。次年,南懷仁也直接向光先發(fā)起反攻,光先險遭處斬,康熙帝念其年老,免其死罪,遣返原籍,行至山東時暴卒。光先死后,西方傳教士以每部200金的高價購買楊光先的《不得已》一書,盡行銷毀,幸民間有藏本流傳下來。
曹素功
曹素功(1615—1689),名圣臣,號藎庵,巖寺人。順治年間秀才,授布政司,后返故里以制墨為業(yè)。珍品有:紫玉光、天琛、蒼龍珠、天瑞、豹囊叢賞、青麟髓、千秋光、文露、紫英、漱金、筆花、岱云、寥天一、薇露浣、非煙、香玉五玨、大香國、蘭煙等18種。康熙皇帝南巡時,素功以得意之作進獻,受到稱贊,御賜“紫玉光”三字。“紫玉光”為集錦墨,由形狀大小不一的黃山36峰墨錠,集合成一幅完整的黃山圖,一時詩人墨客題詠甚多,集為《墨林》2卷,名聲大噪,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美譽。與胡開文(績溪上莊人)、汪節(jié)庵(巖寺人)、汪近圣(績溪尚田人)并稱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素功墨被康熙皇帝賞識之后充為貢品,墨店逐漸擴展,乾隆時遷至蘇州,同治三年(1864)又由蘇州遷上海。煉煙廠在本縣潛口,并設分店于福州。曹氏操墨業(yè)延綿14代歷300余年。
畢著
畢著(1622—?),女,字韜文。明崇禎年間,其父任薊州太守,畢著隨父居住薊州。崇禎十五年(1642),清將阿巴泰率兵進犯薊州城,其父出戰(zhàn)身亡,尸體被清軍掠去。年僅20歲的畢著報仇心切,說服將佐,當夜率精銳將士殺入敵營,斬敵軍主將阿巴泰,奪回父尸。清初在嘉定南翔鎮(zhèn)教授蒙館。工詩,有《韜文詩稿》傳世。
程邃
程邃(1607—1692),字穆倩,號垢區(qū),別號垢道人,自稱江東布衣,巖寺人,生于江蘇松江。在任兵部尚書楊廷麟幕僚時,因議論朝廷事,被流寓白門(今南京)十余年,始終不與鄰居阮大鋮、馬士英等為伍。清初移居揚州。精篆刻,善書畫,工詩詞。篆刻效法秦漢,首創(chuàng)朱文仿秦小印,又博采何震(皖派)、文彭(吳派)諸家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派,人稱“歙派”。作品淳古蒼雅,章法嚴謹,筆意奇古。每作一印必求精到,稍不如意,則磨去重作。畫學黃子久,中年后自成一格,純用枯筆,干皴中含蒼潤,楊孟載評論說:“黃子久畫,如老將用兵,不立隊伍,而頤指氣使,無不如意,惟垢道人能之”。王昊廬亦言:“張璪有生枯筆,潤含春澤。干裂秋風,惟穆倩得之”。行書、隸書、篆書俱佳;詩文有奇氣。著有《蕭然吟》詩集等。善鑒別,家藏名畫、古器甚多 徐乾學 徐元文 徐秉義
徐乾學(1631—1694),字原一,號建庵,居江蘇昆山。八歲能文。康熙九年(1670)探花,授編修。康熙十一年,任順天鄉(xiāng)試副主考官,因選人不當,降級調(diào)用。后升左贊善,充日講起居注官。母喪歸家,著《讀禮通考》120卷。喪滿任《明史》總裁官,升侍講學士。康熙二十三年,取中南皿卷的舉人多江、浙人,而湖廣、江西卻未取一人,乾學子樹屏與侄樹聲皆是年舉人,康熙帝令九卿科道檢查復核,樹屏等被罷除舉人。是年冬,進詹事。康熙二十四年廷試得第一,入南書房,教習皇子,升內(nèi)閣學士,任《清會典》、《大清一統(tǒng)志》副總裁,教習庶吉士。康熙二十六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書,不避權貴,劾罷江西巡撫安世鼎。后屢遭權貴攻擊,上疏求免職。詔許以原官解任,專任修書總裁官。乾學推崇程、朱理學,訓詁推崇古注而不廢宋、元經(jīng)說。搜集唐、宋、元、明學者解經(jīng)之書,編成《通志堂經(jīng)解》。著有《讀禮通考》、《檐園集》等。家有“傳是樓”,藏書甚富,輯有《傳是樓書目》。
徐元文(1634—1691),字公肅,號建齋,乾學弟。順治十六年(1659)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后補國史院修撰,升國子監(jiān)祭酒,充經(jīng)筵講官。元文在國子監(jiān)四年,肅風氣、正文體、整傷條文教令。受到康熙帝稱贊:“徐元文為祭酒,規(guī)條嚴肅,滿洲子弟不率教者,輒加撻責,人人敬畏。后人不能及也。”康熙十三年(1674),升內(nèi)閣學士,改翰林院掌院學士,兼日講起居注官,教習庶吉士。康熙十八年,任《明史》監(jiān)修總裁官、內(nèi)閣中書。次年升左都御史。云南吳三桂反叛,師下云南征討。吳三桂之徒多率眾歸順,元文建議脅從者準自新,分遣為民,以減少軍費開支;又上疏請革除三藩虐政,均被采納。元文又先后疏劾杭州副都統(tǒng)高相國縱兵虐民,兩淮巡鹽御史堪泰包庇貪官,御史蕭鳴鳳居喪無禮,都審查確實革職查辦。康熙二十二年,任湖北按察使,因“所舉不實”,降三級調(diào)用,不久命其專領史局。康熙二十七年,代其兄乾學為左都御史,升刑部尚書,又調(diào)任戶部尚書。次年五月升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因兄乾學之子樹敏“招權競利”的牽連而致仕回籍。著有《含經(jīng)堂集》。與兄、弟三人名噪一時,合稱“三徐”。
徐秉義(?—1711),字彥和,元文弟。康熙十二年(1673)探花,授編修,選右中允,請假回家。長兄乾學去世后,召補原官,升吏部侍郎。因處理陜西糧鹽道受賄案失當,改授詹事。后任內(nèi)閣學士,請求歸養(yǎng)。康熙南巡時,御賜“恭謹老成”匾。
張潮
張潮(1650—?),字山來,一字心齋,柔嶺下人,居江都。清康熙初歲貢,官翰林院孔目。所著《幽夢影》,以隨筆形式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和思想,每篇少則十余字,多則一、二百字。輯名家文集中類于傳奇的內(nèi)容為《虞初新志》20卷。另著有《昭代叢書》150卷、《檀幾叢書》50卷、《古文尤雅》、《四書會意解》、《心齋詩鈔》、《花影詞》、《聊復集》、《友聲集》等。
程國彭
程國彭(1679—?),字鐘齡,號恒陽子。因病而學醫(yī)自治,潛心鉆研各家醫(yī)著,博采諸長,醫(yī)名噪于康熙、雍正年間。晚年至天都普陀寺修行,法號普明子,精研醫(yī)理,凡未明者則晝夜苦思,有悟即加記錄,歷三十年,于雍正十年(1732)著成《醫(yī)學心悟》五卷,詳論內(nèi)科雜癥,兼及婦、兒、五官病癥等;并著《傷寒四字證》,將傷寒諸癥病理概括為表里寒熱,并引申為表寒、里寒、表熱、里熱、表里皆熱、表里皆寒、表寒里熱、表熱里寒,認為病之原有內(nèi)傷、外感;病之情有寒、熱、虛、實、表、里、陰、陽;治病之方則有汗、和、下、消、吐、清、溫、補。所制方劑止嗽散、半夏白術天麻湯等沿用至今。另著有《外科十法》行世。
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富溪人,居揚州。“揚州八怪”之一,工畫,擅書,能詩,墨梅尤精。所畫梅花,枝椏繁茂,千花萬蕊,冷香清艷,勁秀瀟灑。書法蒼勁。篆刻也有較高的造詣,與高翔、丁敬等齊名,獨具風格。一生清貧,嗜茶,以賣畫為生。晚年雙目失明,仍堅持寫字作畫,“工妙勝于未瞽時”。著有詩集《巢林集》7卷。
程蘭如
程蘭如(1690—?),名天桂,號鈍根,槐塘人。從堨田鄭國任學圍棋,青出于蘭而勝于蘭。清雍正、乾隆年間,與梁魏今、施定庵、范西屏并稱為圍棋四國手。四人之間交往密切。現(xiàn)存有蘭如與梁魏今對奕23局棋譜。蘭如還曾對施定庵的棋藝產(chǎn)生過影響。在湖州,蘭如與施定庵亦留下五局棋譜。乾隆十九年(175 蘭如讓先同韓學元、黃及侶在晚香亭對奕十五局,輯成《晚香亭奕譜》。蘭如還評注過汪秩輯的《奕理妙悟》。子祖韜,字封六,亦善奕,工詩。
胡寶瑔
胡寶瑔(1694—1763),字泰舒,方塘人。雍正元年(1723)舉人。乾隆二年(1737)考授內(nèi)閣中書。任軍機處章京。乾隆八年升侍讀,考選為福建道御史,是年秋直隸受旱,寶瑔上疏:使民靜以待賑,外流民愿意歸耕而無力歸者,資助路費還里,使能及時秋種。乾隆十年,山東、江南發(fā)生水災,寶瑔上疏:冬季水涸,應勸諭農(nóng)民引流赴壑,使田不久浸以便春耕。寶瑔所上諸疏皆獲準議行。乾隆十一年后歷任戶部給事中、順天府丞、府尹、宗人府丞、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兼府尹等。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六年,任山西、江西、河南巡撫,其間疏浚河南賈魯河、惠濟河、渦河、巴溝河,并督令州縣整理溝渠,修堤建壩,每年春融或農(nóng)閑,隨時加浚寬深,變水患為水利,功勞卓著,御制中州治河碑褒獎,乾隆二十三年晉為太子少傅。乾隆二十七年以疾致仕,次年卒,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賜祭葬,謚恪靖。
程景伊
程景伊(1712—1780),字聘三,云霧塘人,居江蘇武進。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升侍讀學士,在上書房行走,教習皇孫。任會試同考官,選人得當,充日講官;又兩任鄉(xiāng)試主考官,升兵部侍郎。歷任禮部、工部侍郎。乾隆三十四年升工部尚書,先后調(diào)任刑部、吏部尚書。乾隆三十八年升任協(xié)辦大學士,屢充國史、三通、四庫館總裁,篝燈校閱。午夜不休。乾隆四十一年,被削職留用。乾隆帝南巡,命景伊留京處理朝廷事務。七月病故,謚文恭。乾隆帝賜挽聯(lián):“執(zhí)笏無慚真宰相,蓋棺還是老書生”。景伊在京倡議擴建歙縣會館,使過往歙人得以棲身。景伊精史牘,工詞章,著有《云塘書屋抄薦詩稿》15卷、《文集》20卷、《代言存草》2卷。
方成培
方成培(1713—?)字仰松,號岫云,橫山人。幼年體弱多病,閉門學醫(yī),研究道家養(yǎng)生之法,博覽家藏經(jīng)典和諸子百家文章,尤其精通音樂,曾匯集諸家詞曲,考證、修訂格律,編成《詞榘》26卷,又為《準律》補寫殘缺部分。一生著作頗多,有《雷峰塔傳奇》(后名白蛇傳)、《誦詩記疑》、《鏡古續(xù)錄》、《記后巖學詩》、《聽奕軒》、《雙泉記傳奇》、《詞麈》等。《雷峰塔傳奇》是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成書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在此之前,已有“黃本”。成培認為黃本“在知音翻閱,不免攢眉,辭鄙調(diào)訛”,經(jīng)他修改后,“較原本曲改其十之九,賓白改十之七”。成培塑造的白娘子,完全解脫了黃本中的妖怪氣,而成為一個多情、勇敢、堅強、善良的中國女性典型。成培善醫(yī),與名醫(yī)鄭梅澗交好,將鄭氏家傳喉科醫(yī)案,輯成《重樓玉鑰》2卷。又采輯諸書,參以己見,纂《重樓玉鑰續(xù)編》2卷,未刊,后與鄭承翰訂補成書,于喉科色脈,辨證、用藥等,闡發(fā)精詳。
程晉芳
程晉芳(1718—1784),初名廷橫,字魚門,號蕺園,岑山渡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由內(nèi)閣中書改授吏部主事,遷員外郎,被舉薦纂修四庫全書,書成,改翰林院編修。家世業(yè)鹽于淮揚,殷富,晉芳曾購書5萬卷,召綴學之士于家共同探討,又好施與,晚年家貧。晉芳博覽群書,好學不倦,曾從劉大櫆學古文,隨從叔廷祚學經(jīng)文,與商盤、袁枚相唱和,與吳敬梓交誼深厚。晚年與朱筠、戴震游,乃究心訓詰。著述甚豐,有《蕺園詩》30卷、《勉和齋文》10卷、《群書題跋》6卷、《禮記集釋》、《諸經(jīng)答門》12卷、《春秋左傳翼疏》32卷、《詩毛鄭異同考》10卷、《尚書古文解略》6卷、《尚書今文釋義》40卷,《周易知旨編》30余卷。
鄭梅澗
鄭梅澗(1727—1787),名宏綱,號梅澗山人,鄭村人。其父于豐精喉科,梅澗承父技,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求治者盈門。乾隆年間,集多年臨床經(jīng)驗,并經(jīng)方成培整理,撰成《重樓玉鑰》2卷,在民間廣為傳抄,凡遇喉癥,按方投藥,無不靈驗。該書刊行于道光十八年(1838),上卷為咽喉病總論,述及36種喉病的名稱、癥狀、治療和方藥,尤以治療白喉和“養(yǎng)陰清肺湯”最具科學價值;下卷專論喉科的針炙療法。另有《捷余醫(yī)語》、《痘疹正傳》、《靈藥秘方》等著作。梅澗對淋巴結(jié)核病的治療亦有貢獻。
汪中
汪中(1745—1795),字容甫,祖籍古塘,居揚州。少孤貧好學,曾幫助書商賣書,得以遍讀經(jīng)史。20歲補諸生。34歲拔貢,不再應舉。儀征鹽船遭火焚,溺死千余人,汪中作《哀鹽船文》,為杭世駿所嘆賞,廣為延譽,文名遠播。后在湖北為兩江總督畢沅幕僚,撰《黃鶴樓銘》,程瑤田書、嘉定錢 站篆額,時稱三絕。汪中尤精經(jīng)史考據(jù),曾博考先秦圖書,研究古代學制興廢。作《墨子對墨學推崇備至。認為墨學是當時之顯學,墨子為救世之仁人。力辯孟子辟墨為過枉。又作《荀卿子通論》,肯定“荀卿子之學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諸經(jīng)”;以孔荀并提,而不以孔孟并提,否定了宋儒的“道統(tǒng)”說。他為墨子、荀子翻案,曾被統(tǒng)治者視為“名教之罪人”。著有《廣陵通典》、《述學》內(nèi)外篇、《容甫先生遺詩》等數(shù)十種。
曹文埴 曹振鏞
曹文埴(1735—1798),字近薇,號竹虛,雄村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傳臚,選庶吉士,授編修,在懋勤殿任事。后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命在南書房行走,教習皇子。乾隆四十二年回家服父喪。喪滿回京,歷任左副都御史,刑部、兵部、工部、戶部侍郎,兼順天府府尹。為《四庫全書》總裁官之一。曾典試廣東,視學江西、浙江,奉命查辦濰縣和京城疑案。案定,乾隆獎譽“文埴等不徇隱,公正得大臣體”,升任戶部尚書。視學江西南昌時,拓建省會院,增設4000余席,就試者稱便。在家鄉(xiāng)重建古紫陽書院。曹家是揚州大鹽商,乾隆帝六次南巡,多落腳揚州,文埴承辦差務,深得乾隆帝信任。乾隆五十二年,不愿與和珅為伍,以母老為由請求歸養(yǎng),帝從其請,加太子太保。后文埴二次進京,為乾隆帝祝福、賀壽,乾隆帝對文埴及其母多有賞賜。卒謚文敏。著有《石鼓硯齋文鈔》20卷、《詩鈔》32卷、《直廬集》8卷、《石鼓硯齋試帖》2卷。
曹振鳙(1755—1835),字儷生,號懌嘉,文埴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選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后升侍讀學士。嘉慶初年,升少詹事,授通政使,歷任內(nèi)閣學士,工部、吏部侍郎。嘉慶十一年升工部尚書。奉命撰《高宗實錄》,書成,加太子少保,調(diào)任戶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嘉慶十八年九月調(diào)吏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隨又升體仁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嘉慶二十五年九月任軍機大臣。道光初,晉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兼上書房總師傅,又以平喀什噶爾功績晉太子太師,旋晉太子太傅,并賜畫像入紫光閣,列次功臣之首。振鏞歷事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三任省學政,四任省會試主考官。凡纂修《會典》、兩朝《實錄》、《河工方略明鑒》、《皇朝文穎》、《全唐文》皆為總裁官。凡所綜理,事必躬親。承書諭旨及衙門奏章、翰苑進呈之文無不反復閱視,一字一句,反復斟酌,一點一畫的錯誤,必予改正。嘉慶十九年至二十五年間,嘉慶帝6次謁陵,5次秋狝木蘭,都留振鏞在京處理朝廷大事。兩江總督陶澎整理兩淮鹽政,改行票法,先以私書請示振鏞,振鏞極表贊同,使改革得以實行。著有《綸閣廷輝集》、《話云軒詠史詩》。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親臨吊喪,下詔褒恤,賜謚文正,入祀賢良祠。
羅聘
羅聘(1733—1799),字遁夫,呈坎人。因家近天都、蓮花峰,便以兩峰為號,居揚州,信奉佛教,晚年自號衣云和尚。是金農(nóng)的入室弟子和“揚州八怪”之一,擅畫能詩,嗜金石,精鑒賞,畫路極寬,人物、山水、花草、梅竹無不精妙。用寫意法畫僧佛和人物,寫意不寫形,寫神不寫貌,所繪《冬心先生蕉蔭午睡圖》、《藥根和尚像》、《丁敬像》,有“描來影欲飛”之美譽。畫鬼更是一絕,曾作《鬼趣圖》八幅,自覺為得意之作,隨身攜帶出游楚、越、齊、豫、燕、趙等地,袁枚、姚鼐、錢大昕、翁方綱、蔣士銓、張問陶等學者名流均為之題詠。他作畫快捷,曾與詩人李調(diào)元作詩畫賽,結(jié)果一詩甫就,一畫即成,觀者嘆絕。著有《香葉草堂詩存》。妻方婉儀,號白蓮居士,長子允紹、次子允纘,女芳淑,皆能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汪啟淑
汪啟淑(1728—1800),字慎儀,一字秀峰,號讱庵,綿潭人。其父業(yè)鹽,家富資財。啟淑官至兵部郎中。后居杭州小粉場,名其居為“飛鴻堂”。嗜古成癖,所集秦、漢、魏、晉、唐、宋、元、明諸印數(shù)萬枚。因遭鄰家火災,失去一半,剩者編成《讱庵集古印存》32卷,雕拓精美,鑒賞家視如珍寶,沈德潛等為印譜撰寫又刊行有《枕寶印萃》4冊,《飛鴻堂印譜》3集,《時賢印譜》40余卷、《漢銅印叢》、《退齋印類》等。未刻的有《飛鴻堂鼎爐譜》1卷、《瓶譜》1卷、《硯譜》2卷;《墨譜》2卷(現(xiàn)藏南京清涼山龍盤里圖書館)。他的“開萬樓”藏書甚富。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獻家藏珍集600余種,得到乾隆帝褒獎,賜給《古今圖書集成》1部、《平定伊犁得勝圖》和《小金川戰(zhàn)圖》各1冊,并在啟淑進獻的《建康實錄》、《錢塘遺事》上分別題詩賜還。啟淑在綿潭建“御書樓”,珍藏御賜書籍。著有#《淬堂錄》、《水曹清暇錄》、《讱庵詩存》、《小粉場雜記》等。
金榜
金榜(1734—1800),字蕊中,又字輔之,巖寺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高宗南巡時召試舉人,授內(nèi)閣中書、軍機處行走。乾隆三十七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山西省鄉(xiāng)試、京都會試副主考官。外祖卒,服喪不出,專事讀書著述。少有大志,從江永學經(jīng),與戴震、程瑤田同學,又從桐城劉大櫆學古文,書法宗二王,精篆籀。精思博學,著《禮箋》10卷,朱珪為之作認為詞精義賅。
鮑志道 鮑漱芳
鮑志道(1743—1801),原名廷道,字誠一,自號肯園,棠樾人。11歲,因家道中落棄學去都陽學會計。數(shù)年后轉(zhuǎn)浙江、江蘇經(jīng)營鹽業(yè)。20歲后獨資為鹽運商,并以“資重引多”出任兩淮總商20年。在此期間,倡議“一舟溺,眾舟助”,受到商界推崇。志道雖巨富,但生活勤儉,重禮好義,為世人稱道。在揚州鋪設康山以西至抄關抵小東門磚石路面;建12門義學,供貧家子弟就讀。在北京建揚州會館,為往來商旅安排食宿,存放貨物。在本縣,捐銀8000兩,作為補助城南紫陽書院的經(jīng)費;并同曹文埴一起倡議復建古紫陽書院,獨自捐銀3000兩;還出資建鮑氏世孝祠,增置祀田,捐資建東河(富資水)水射,修造古虹橋等。
鮑漱芳(?—1807),原名鐘芳、字席芬、一字惜分,志道長子。由太學生捐職員外郎。自幼隨父習理鹽業(yè),后亦為兩淮鹽運總商,以義舉卓著聞名朝野。嘉慶八年(1803)集眾商輸餉有功,被任為鹽運使。嘉慶十年夏,洪澤湖漲水決壩,次年淮河、黃河發(fā)生特大洪災。先后捐米6萬石、麥4萬石,并在各縣路口燒飯,供災民食用。方議壩決堤,倡議由眾鹽商捐柴料400萬斤,以應搶險之需。黃河改由六塘從開山歸海,又倡議由眾鹽商輸銀300萬兩,以佐工需。為了疏通芒稻河,獨自捐銀6萬兩,以濟工用。在疏浚沙河閘時,出資5000兩;為疏通鹽運河道增設器材;謀籌培筑范公堤以捍海潮。在故鄉(xiāng),曾多次集資修里社,筑水堨,辦義學,修新嶺,修筑王干、陽溪、清水塘、叢山關等地道路,增購惠濟堂義家地,資助婚葬費用,命其子均捐修府學,建府學西邊久圯的忠烈祠。棠樾牌坊群中的“樂善好施”牌坊,就是為旌表鮑漱芳、鮑均的義行而造。
凌廷堪
凌廷堪(1752—1808),字次仲,又字仲子,沙溪人。出生于海州板浦(今江蘇灌云縣)。6歲喪父,母王氏變賣首飾,聘請塾師教他讀書。年稍長,曾至商店當學徒,仍堅持自學。乾隆四十六年(1781)出游揚州,受鹽使伊齡阿的聘請,編輯古今雜劇傳奇。因慕江永、戴震之學,遂鉆研經(jīng)學。后贅親于揚州華氏。乾隆五十四年應江南鄉(xiāng)試中舉,次年中進士,授任寧國府學教授。廷堪對于經(jīng)史、歷算、六書無所不窺,長于考辨,于古代禮制和樂律深有研究,所撰《禮經(jīng)釋例》13卷,是研究古代禮制的參考書;《燕樂考原》6卷,以論述琵琶調(diào)為主。并結(jié)合當時俗樂宮調(diào),考證唐宋以來燕樂調(diào)的演變。詩文雄雅,著有《校禮堂文集》36卷、《校禮堂詩集》14卷、《梅邊吹笛譜》2卷、《充梁新書》2卷、《元遺山年譜》2卷等。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稚存,號北江、更生居士,洪坑人,出生于江蘇陽湖(今武進縣)。少孤貧,刻苦學習。24歲考中秀才,26歲到太平投安徽學政朱筠,做校文工作。34歲至北京,在《四庫全書》館任校對。35歲考中舉人,36歲為陜西巡撫畢沅幕僚,校刊古書詞章考據(jù)。乾隆五十五年(1790)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文穎館纂修、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繼出任貴州學政,任滿回京,任咸安宮總裁,參與修《高宗皇帝實錄》。嘉慶三年大考翰詹,題為《征邪教疏》,亮吉作數(shù)千言,“力陳內(nèi)外弊政”,“為時所忌”。嘉慶四年,亮吉又上書成親王等執(zhí)政大臣,痛陳時政和吏治之弊,提出改革政治意見。嘉慶帝震怒,“擬以大不敬律斬立決”,后免刑流放伊犁,次年傳諭釋亮吉回籍。亮吉回家后閉門謝客不涉世事,自號“更生居士”,靠講學和著書度過余生。亮吉于史學、經(jīng)學、音韻學、方志學均深有研究,尤擅地理之學,一生著述頗多,主要有《左傳詁》、《洪北江全集》、《三國疆域志》、《東晉十六國疆域志》、《遣州水道考》、乾隆《府廳州縣圖志》,修撰了淳化、長武、澄城、涇縣、固始、登封縣志和寧國府志等。
汪萊
汪萊(1768—1813),字孝嬰,號衡齋,瞻淇人。數(shù)學、天文、經(jīng)學、訓詁學、音韻學和樂律等都有很深造詣,尤以數(shù)學成就最著。嘉慶十一年(1806),為治理黃河水害,受命測量云梯關(今江蘇淮安縣東北200里)、六塘河入海口高程。嘉慶十二年,以優(yōu)貢生入京,考取八旗官學教習,入史館纂修《天文志》、《時憲志》。嘉慶十五年,調(diào)任池州郡石埭縣訓導,因廉潔自奉,盡心辦學,卒于任上。池州郡守撰文勒碑于明倫堂,表彰汪萊的辦學功績。汪萊在P進位制、方程論、弧三角術和組合計算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當時普遍采用十進位制,汪萊認為不必“盡立數(shù)于十”,對于具體問題,究竟采用何種進位制為宜,原則上應當“審法與數(shù)相宜而已”。較之本世紀40年代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出現(xiàn)才興起的P進位制研究早150余年。中國古代方程,多側(cè)重解法(開方術)及布列法(天元法),只求解方程的一個正根,對于方程根的個數(shù)及性質(zhì)認識模糊。汪萊指出,二次方程有二根,并論證了三次方程正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和三次方程有正根的條件。汪萊對于方程的認識、根的存在與判別的研究,是我國方程理論研究的發(fā)端。汪萊說“弧三角之算,窮形固難,設形亦難,稍不經(jīng)意,動乖其方”。他分別論證了已知三邊,三角,二角夾邊或二邊夾角,二角對一邊或二邊對一角等各種情況下有解的條件,其成就在梅文鼎、戴震、焦循諸家之上,汪萊將組合計算公式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的賈憲三角形規(guī)律上,論證了組合運算及其若干性質(zhì)。所得出的遞兼的定義、性質(zhì)、計算公式以及恒等式均與現(xiàn)代組合運算結(jié)果相同,發(fā)現(xiàn)了組合規(guī)律,更賦予古老的賈憲三角形以組合的意義。汪萊治學嚴謹,“人所言,不復言。所言皆人所未言與人所不能言”。主要著作有《衡齋算學》7冊、《馨氏倨句解》1冊、《參兩算經(jīng)》、《校正九章算術及戴氏訂訛》、《四邊形算法》、《十三經(jīng)注疏正誤》、《禹貢圖考》、《說文聲類》、《樂津逢源》、《衡齋詩集》等。
程瑤田
程瑤田(1725—1814),字易田、易疇,號葺荷,縣城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人。乾隆五十三年任太倉州學正,以身率教,廉潔自持,為錢大昕、王鳴盛等敬服。王鳴盛曾贈詩云:“官惟當湖陸,師則新安程,一百五十載,卓然兩先生”。嘉慶元年(1796),被舉為孝廉方正。阮元任浙江巡撫,聘瑤田修《杭州府學樂器考》。后因仕途不達意,返故里,閉門著書。早年與戴震、金榜同為江永的學生。瑤田精訓詁學及天文歷算,長于旁搜曲證,不為經(jīng)傳注疏所束縛,為當時經(jīng)學家所敬佩,戴震自言“尚遜其精密”。著述甚豐,有《禹貢三江考》、《儀禮喪服足征記》、《宗法小記》、《溝洫疆里小記》、《周禮九谷考》、《磬折古議》、《水地水記》、《解字小記》、《聲律小記》、《考工創(chuàng)物小記》、《釋草釋蟲小記》、《周髀矩數(shù)圖注》、《周髀用矩法》、《數(shù)度小記》等。晚年雙目失明,仍著述不輟,口授孫輩寫成《琴音記》。
吳謙
吳謙(清雍正至乾隆年間),字六吉。與喻昌、張璐并稱為清初三大名醫(yī),官至太醫(yī)院判。乾隆初期,敕編《醫(yī)宗金鑒》,謙與劉裕鐸同為總修官。謙認為古醫(yī)書有法無方,惟《傷寒論》、《金匱要略》、《雜病論》始有法有方,但舊注附會偽錯甚多,遂親自刪定。又刪補《名醫(yī)方論》、《四診要訣》、《諸病心法要訣》、《正骨心法要旨》。乾隆七年(1742)《醫(yī)宗金鑒》編成,謙獨撰的《訂正傷寒論注》17卷,《訂正金匱要略注》八卷,排在全書之首。《醫(yī)宗金鑒》雖出自眾手,但謙刪定、增減全書出力頗多,曾參考乾隆以前二十余家醫(yī)說觀點。該書重證驗,執(zhí)中而不偏,平正通達,條理分明,是中醫(yī)方面的重要著作。
鮑廷博
鮑廷博(1728—1814),字以文,號淥飲,長塘人。隨父思詡居杭州。后定居桐鄉(xiāng)縣青鎮(zhèn)(今烏鎮(zhèn))楊樹灣。家世經(jīng)商,殷富好文,不惜巨金求購宋元書籍。名其室為“知不足齋”。久之,藏書甚富。乾隆三十七年(1772),詔求天下遺書編《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廷博獻精本620種。《四庫全書》修成后歸還其原書,乾隆皇帝在其《唐闕史》和《宋仁宗武經(jīng)總要》二書上題詩,還賞賜了內(nèi)府編《古今圖書集成》、《平定伊犁得勝圖》、《小金川戰(zhàn)圖》。廷博非常高興,遂將家藏善本刻成《知不足齋叢書》,校勘精細。又刻《銷夏記》、《名醫(yī)類案》、《聊齋志異》。廷博不僅嗜書,而且博學,浙江學政阮元說廷博“家藏萬卷,博極群書,雖隱僻罕見著錄者,問之,無不知其原委”。善詩,作《夕陽詩》20韻、《詠物詩》1卷,另有《花韻軒小稿》2卷。嘉慶十八年((1813),浙江巡撫方受疇向廷博傳達仁宗皇帝旨意,詢問《知不足齋叢書》刊刻情況,廷博續(xù)刊至26集呈受疇,受疇具疏呈仁宗皇帝,仁宗稱贊廷博好古博學,老而不倦,加恩賞給舉人。次年,第27集將成時病逝。其子士恭秉父志,刊至30集。
程昌期 程恩澤
程昌期(乾隆嘉慶年間),字階平,
號闌翹,紹濂人。乾隆四十五年(1790)探花,累官翰林院侍講學士,直上書房教皇孫。先后典試浙江、廣西、福建。精經(jīng)學,漢注、唐疏皆瑯瑯成誦,尤精禮制,朝有大典輒咨詢之。詩雄健典雅,為一時之杰。著有《周禮義疏約貫》10卷、《安玩堂詩文集》20卷。
程恩澤(?—1837),字云芬,號春海,昌期子。幼聰慧,七、八歲時就能經(jīng)傳成誦。少年時從凌廷堪學。嘉慶十六年(1801)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道光元年(1821)入直南書房,為皇子老師。后任貴州、湖南學政,四川、廣東主考官,南海知府,國子監(jiān)祭酒。道光十四年以內(nèi)閣學士授工部侍郎,調(diào)戶部侍郎。恩澤博聞強識,精研六經(jīng),于天文、地理亦莫不窮究。著有《國策地名考》20卷,《詩文集》10卷。
程祖洛
程祖洛(?—1848),字問源,號梓庭,縣城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由刑部主事升內(nèi)閣學士,不久授江西按察使,又調(diào)任湖南布政使。道光元年(1821)任山東布政使。道光二年擢陜西巡撫,改調(diào)河南巡撫。先后導治漳、洹、衛(wèi)三河,分別開引河、筑坎堰;又疏浚虞城、夏邑、永城各溝河。道光四年,江南高家堰漫口,祖洛撥河南米10萬石,銀40萬兩,麻300萬斤支援。皇帝嘉其盡心國事,不分畛域。道光十二年升任閩浙總督,奉命查辦浙江鹽務,力除漕弊。這年臺灣天地會張丙等起事,將軍瑚松額督兵進剿,命祖洛籌辦糧餉、軍火,尋兼將軍,次年討平,奉旨嘉獎,賞戴花翎。道光十五年,倡捐修建閩省義倉及防務炮臺44處。道光十六年,服父喪致仕。道光二十八年卒,贈太子太保,謚簡敬。
江有誥
江有誥(1773—1851),字晉三,號古愚,縣城人。讀書不屑應科舉,專志古學,尤致力于古音韻研究。認為周秦以來,“古音日失”,古書難懂,得江永的《古韻標準》和顧炎武的《音學五書》,精研之幾忘寢食,認為江永書能補顧之不及,但江永分部還有很多缺漏。并斷定“古實有四聲,特古人所讀之聲與后人不同”。有誥的觀點與段玉裁分古韻為17部,孔廣森分古韻為18部的主張暗合。因此把研究成果寫成《音學十書》,分先秦古韻為21部。段玉裁閱后認為自己和顧炎武、孔廣森對古音韻只注重考古,而有誥和戴震對古音韻不只注重考古,還注重審音。有誥于考古、審音造詣尤深,對《說文》亦很在研究,著有《說文質(zhì)疑》等4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家中失火,很多鐫板和未刻印的書稿被焚。晚年雙目失明,仍盡力提攜后學。
鄭復光
鄭復光(1780—1853),字浣香,又字元甫,長齡橋人。少年游揚州,觀取影燈戲,后致力研究光學,著有《鏡鏡癡》三部:第一部《明原》,分為原色、原光、原線、原景、原目、原鏡、鏡質(zhì)、鏡形等8篇;第二部《釋圓》,分為圓理、圓凸、圓凹、圓疊、圓率等5篇;第三部《述作》分為照景、顯微、取火、地燈、取景、放字、柱鏡、萬花、透光、視日、測食、測量、遠鏡等13篇;末尾附《火輪船圖說》。該書集中外光學知識之大成,系統(tǒng)地闡述望遠鏡、放大鏡和各種透鏡的制造原理,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光學著作。由靈石楊尚友補圖,刊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制造我國第一臺幻燈和望遠鏡。把當時認為奇怪的各種現(xiàn)象,歸納成200條,用物性、熱學、光學等原理加以解釋,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著成《費隱與知錄》,由包世臣作
潘世恩 潘祖蔭
潘世恩(1769—1854),字槐堂,號芝軒,大阜人,居江蘇吳縣。乾隆五十八年(1793)狀元,授修撰。嘉慶二年(1797)廷試得一等,升侍讀,嘉慶四年升侍講學士、內(nèi)閣學士。歷任禮部、兵部、戶部、吏部侍郎和云南、浙江、江西學政。嘉慶十七年升任工部尚書,調(diào)任戶部尚書。服母、父喪,居家十年。道光七年(1827)補授吏部侍郎,升左都御史,授工部尚書,又調(diào)為吏部尚書。道光十三年四月,拜體仁閣大學士,次年正月任軍機大臣,兼翰林院掌院學士。道光十五年二月,改授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道光十七年,加太子太保,任上書房總師傅。道光十八年改授武英殿大學士。道光二十八年,加太子太傅。次年再三上疏乞休,十月準予解除軍機大臣職務。道光三十年奉準致仕。世恩辦事慎密,識大體。咸豐初,詔舉
人才,世恩已致仕,還上疏言林則徐歷任封疆,有體有用,請征召來京任用。卒,入賢良祠,謚文恭,著有《恩補堂集》。子曾沂,舉人,官內(nèi)閣中書;曾瑩,進士,官吏部左侍郎;曾綬,舉人,官內(nèi)閣侍讀。
潘祖蔭(?—1890),字伯寅,號鄭庵,世恩孫。咸豐二年(1852)探花,授編修,遷侍讀,入值南書房,教習皇子,任日講起居注官。連續(xù)升遷為侍讀學士、大理寺少卿。左宗棠被劾,召京審問,祖蔭上疏為左宗棠辨白,并推薦左宗棠才能,使左宗棠復
剛表態(tài)過的朋友 (4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