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業。
孩子剛生下來是一張白紙,父母的教育就像彩色的筆,為孩子涂畫人生。
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孩子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
而教育的最終目的,無非是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所以,要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那么在12歲之前,就千萬別逼孩子做這些事。
1
逼孩子吃虧
俗話說,吃虧是福。
孩子在外面受欺負了,善良的家長總是這樣教育孩子,忍一忍就過去了,別人也沒有惡意,吃虧是福。
甚至,當孩子想要“討回公道”時,家長也總是逼著孩子忍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強調要讓孩子吃點虧。
但是,這樣的教育對孩子而言真的是正確的嗎?
曾看過一篇文章,里面講了這樣一件事:
某幼兒園的一個大班,正在上集體活動課,內容是玩玩具。
老師對學生提要求:“一會兒大家要按照先后順序,一個個到講臺上來取玩具,每個人只能取一個。”
當老師說可以來取玩具時,誰知全班30多名孩子就爭前恐后地上前去搶玩具。
有的孩子拿了好幾個玩具,有的孩子一個都沒有拿到。
孩子們扭成了一團,玩具也散落了一地,教室里一下亂成了一鍋粥。
而有一個小男孩,就靜靜地呆在一旁,沒有參與進去,老師很欣慰。
最后在老師的教育下,孩子們各分到了一個玩具。
小男孩拿到玩具后,很小聲地對老師說了聲謝謝。
玩了一會兒,有位小女孩來到小男孩的面前,一把就拿走了小男孩的玩具。
小男孩默默流著淚,也不找老師告狀。
老師發現了這個情況,就來到小男孩的身邊,對小男孩說:“她拿了你的玩具,你為什么不拿回來呢?也不找老師說。”
小男孩很小聲地說:“我媽媽說了,要讓著別人,吃虧是福。”
中國傳統思想里,就有恭順禮讓的待人之道,經常掛在嘴邊的便是吃虧是福。
可一次兩次還好,一味地讓孩子吃虧,孩子就會習慣退讓。
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不做聲張,而是自己默默承受,這樣容易養成孩子軟弱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適度謙讓是有禮貌,但過分謙讓就是懦弱。
作為家長,不要逼著孩子吃虧,而是要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要通過正當的方式去維護自己,而不是一味的退讓。
2
逼孩子分享
很多家長從小就會教孩子要分享,教導孩子“分享是一種美德”。
愿意分享的孩子,總是被夸獎。
而不愿意分享的孩子,就會被貼上自私的標簽。
本來分享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后來卻變成不歡而散。
其實,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分享,但是不可以逼孩子分享。
曾看過這樣一條新聞:
有位小男孩去公園玩時,遇到幾個想要他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來的小朋友,但是小男孩不愿意,態度很堅決。
小男孩的媽媽是這樣說的:“寶貝,如果你實在不想,那么你可以跟他們說不,只是拒絕就可以,其他的什么都不用說。”
結果,那群孩子在被拒絕后轉過來跟小男孩的媽媽告狀,說小男孩很小氣。
小男孩的媽媽繼續力挺了自己的孩子,認真地向這群孩子解釋道:“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在受到其他家長的質疑后,她把這件事發在了臉書上。
這位媽媽說了這樣一些話,令人印象深刻:
“我并不是小氣,我的目的只是想告訴我的孩子,如何像大人一樣行為處事。我知道有些人因為從小不懂分享,長大變得自私自利。”
“很多人因為從小想說“不”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支持,一輩子都不懂拒絕,害怕說“不”,只會討好別人,卻不會照顧自己。“
“在不斷滿足別人的各種要求中,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而我,就是這樣的人之一。”
逼迫孩子分享,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只要是別人要,自己就必須得給。
當遵循內心意愿的拒絕被貼上自私的標簽時,孩子就會慢慢喪失了拒絕的勇氣。
而不懂得拒絕的孩子,會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
在生活中,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寧愿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別人。
而不懂得拒絕的孩子,更容易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吃大虧。
所以,家長要接納孩子的“自私”,不要逼迫孩子分享。
要知道,當孩子表現出某種獨占欲時,這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表現,體現出孩子人格的發展。
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可以慢慢引導孩子開始學會與他人分享,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只有建立在孩子自愿、快樂的基礎上,分享才是美德。
3
逼孩子道歉
每個人都會犯錯,大人也不例外,更何況是一個孩子。
可是很多時候,孩子犯了錯誤,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他們都不肯承認,也不肯道歉。
即便是“鐵證如山”,孩子也不會主動認錯道歉。
這時候,很多家長就會擔心是不是孩子的品行出了問題。
于是,非逼著孩子道歉不可。
父母嚴厲地對孩子說:“你不道歉,今晚就不要吃飯了。”
孩子只能不情愿地說:“對不起。”
大多數家長認為,讓孩子道歉,一是讓人覺得有教養,二是可以平息緊張的人際矛盾。
這兩點,是很多家長熱衷于逼孩子道歉的最直接原因。
但是,逼孩子道歉真的好嗎?這樣的教育真的有效果嗎?
美國一位心理治療師說:“若孩子不是主動,這樣的道歉就沒有意義。”
事實的確如此,如果孩子只是迫于父母的威嚴道歉,而非真正認識到錯誤所在。
多數情況下,同樣的錯誤還會再發生。
一位學者曾說:“重要的不是道歉,而是學會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
曾聽過這樣一件事:
某某小區里,有位小男孩因為貪玩,把電梯里樓層的所有按鍵都按了一遍,影響了電梯里的其他業主,犯了眾怒。
小男孩的爸爸得知情況后,沒有當時就逼著孩子道歉,而是先和孩子核實真相。
當孩子紅著眼眶承認自己亂按電梯時,爸爸開始教育他,亂按電梯會嚴重影響別人出行,甚至會造成電梯故障。
聽了爸爸的教導,小男孩認識到了錯誤,立馬保證自己以后不會再犯。
但是爸爸要小男孩寫一封道歉信貼到電梯里,小男孩一開始不愿意寫。
但是爸爸覺得這封信一定要寫,而且因為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最后陪著孩子寫了道歉信。
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需要做的便是讓孩子去理解自己的行為產生的后果,讓他感受這樣的后果。
然后知道自己錯了,并且愿意自己來解決問題,承擔責任。
只有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里,主動承擔起責任,這樣孩子才能知錯改錯。
總之,家長不要把培養變成了對孩子的一種逼迫。
如果把培養變成了逼迫,那么只會讓孩子離你的期望越來越遠。
父母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正確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版權說明:本文經「教師E家」(ID:jiaoshiEjia)授權轉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里是老師、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教育交流平臺!教師E家 為用戶提供教育資訊,教學心得,教育時事分析,愿您在教育路上不再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