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懷榮
來源/人民法院報
法官既是高尚的職業,也是高危的職業,被人稱之為“刀尖上的舞者”。那么,怎樣才能在法官事業這個舞臺上跳出最美的舞姿并且舞動終生呢?筆者以為,唯有保持一種法官應有的“靜”界,在靜中,守住本分,不忘初心;在靜中守節、守氣、守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在“靜”中堅定目標,磨煉意志,在“刀尖上”舞動終生。
作為一名法官,首先必須保持靜心。靜心是一種情操,靜心是一種修養,靜心是一種自律,靜心是一種坦蕩。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社會,身為法官,唯有提高自身修養,錘煉鬧中取靜、躁中求靜的心境,才能摒棄浮躁,保持平和,催生智慧。
禪家說:心靜如止水,則無煩惱與憂愁。道家崇尚“清靜無為”。面對各種誘惑和紛爭,我們需要自靜,心若清凈,凡事簡單:吃飯不求山珍海味,粗茶淡飯反得健康之身;穿衣不求名牌時尚,布料舒服,簡單清潔,也不失為一種風格;出行沒有香車寶馬,悠然徒步,也趕了低碳的潮流。有了這種淡定,就能以清靜之心看世界,歡喜心過生活,平常心有情味,柔軟心無怨尤。以“靜”立德,就能在名利面前保持平和心態,做到恪盡職守,埋頭苦干,不辱使命。
蕭伯納說過一句話:“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如果一個人的占有欲不能滿足,他就會感到痛苦,如果他的占有欲得到滿足,那么他就會覺得無聊。這就是說人們只有守住心靈的寧靜,才能回歸本真的自我,自覺追求精神的愉悅和靈魂的升華,才能清醒地面對社會上的庸俗和誘惑,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面對現實中的喧囂和浮華。
二則必須保持一股“靜氣”。中國古人就有“冷靜觀人,冷耳聽語,冷靜當感,冷心思理”的至理名言。《大學》開篇就說:“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古往今來,成大事者必有靜氣。有靜氣的人才能冷靜,才能保持穩重。做一名法官,要與形形色色的社會角色打交道,在法庭上唇槍舌劍之間的作壁上觀,當高舉法槌定分止爭時,需要的就是一種審慎和嚴謹的靜氣,在各種“疑難雜癥”面前,要準確無誤尋找到“病灶”,還要在紛繁復雜的法律、法規中拿出一劑“良方”來,一個沒有靜氣的法官,又怎么能去辨法析理、定分止爭呢?“每臨大事有靜氣”、“驟然臨之而不驚”,任何“險躁”都會給案件的審理埋下隱患。
保持寧靜安詳的心境,是成功者必備的基本功。“心浮則氣必躁,氣躁則神難凝”,只有當一個人內心平和、安靜時,才會看清事物的本質,才不會被紛繁復雜的社會表象擾亂心智,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對紛繁復雜的形形色色案件作出冷靜反應,清醒思考,準確判斷,妥善加以處理。“靜”能決勝于千里之外,“躁”則挫銳于百步之內。
靜氣是一種禪意,是一種智慧。靜能生智慧,平心靜氣,就如同打開一扇天窗,讓智慧的陽光照亮心房。一個人只有內心寧靜,才會有洞悉一切的智慧,才會認識到因果關系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才會領悟人生的意義所在和終極追求。靜氣,實在是法官職業所使然。
三則必須學會靜思。靜能生智、增智。靜心、靜氣,是為了更好地靜思,讓人們進行縝密細致的思維。淡泊、寧靜,并不是所謂“看破紅塵”“碌碌無為”,而是積極的,是以“明志”“致遠”為目標的。良醫能妙手回春,庸醫則能變相殺人;好工匠能鑄造出鋒利無比的寶劍,一般工匠只能打造出鐵器而已。為什么會這樣?技藝高下不同也。法官就像醫生,像鑄劍的工匠:同一個案件,有的法官能把它斷好,有的法官卻把它辦砸,什么原因呢?同樣是因為技藝高下有別。一個好的法官,就應該像名醫,像好工匠,是有著高超技藝的法律專家。知識是“明志、致遠”的營養源和動力。知識浩瀚無際,對待學習,來不得半點“淫慢”;“年與時馳,意與日去”,要有“只爭朝夕”精神,加強學習、善于學習,持之以恒,博覽群書,積學儲寶,才能不斷地“明志”;才能與時俱進,到達“致遠”的彼岸。
“靜”是一種修養,靜不僅可以思考,也可以養性、養心。靜,不是一味地孤寂,不聞世事。有詩道:“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唯靜,才能觀照萬物,對于人間生活充滿盎然的興致。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常常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在靜思的過程中,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思考可能會更加清晰。
“靜”,是一種精神境界。作為一名法官,要保持良好的“靜”界,就必須學會“習靜”。正如古人所云:“山中習靜朝觀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靜以修身”,要作為一種功夫、修為而日日習之。正如宋代文豪蘇東坡詩所云:“無事此靜坐,一日當兩日。”作為一名法官,應始終提醒自己做一個恬淡平靜的人。
責編/張雨 微信號:Ann19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