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溝遺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岳村鎮李家溝村西, 地處嵩山東麓的低山丘陵區,海拔高約205 米。附近地勢由北向南部傾斜, 淮河水系溱水河上游的椿板河自北向南流經遺址西側。遺址坐落在河左岸以馬蘭黃土為基座的二級階地堆積上部。
該遺址于2004年底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時發現。遺址所處位置因煤礦開采形成塌陷, 加之降水與河流側蝕等自然因素的影響,臨河一側已出現嚴重垮塌。為全面了解遺址文化內涵并提供保護方案,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09 年秋季和 2010年春季兩度聯合進行搶救性發掘,獲得一系列新發現。盡管屬搶救性發掘, 但發掘單位確定了明確的學術目的,即希望尋找中原地區裴李崗文化與舊石器時代晚期之間的缺環, 認識本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進程與特點,進而探討影響本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特點的機制。由于準備工作充分和學術目的明確,本次發掘得以完整揭露出距今 10500 年至 8600 年左右連續的史前文化堆積的剖面。堆積下部出土細石核與細石葉等典型的細石器遺存,中部是普遍施壓印紋的粗夾砂陶及石磨盤等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上部則發現典型的裴李崗文化陶片。
細石器文化遺存主要發現自南區第 6層。該層的底部與其下的次生馬蘭黃土為不整合接觸, 保留有清楚的侵蝕面。上面分布著眾多石制品、人工搬運石塊、動物骨骼碎片、陶片和局部磨制的石器, 這顯示當時人類就活動在次生馬蘭黃土被侵蝕后形成的地面上。數量眾多的遺物和清楚的遺跡現象明確顯示當時人類曾在此居住。
本層所揭露出的活動面的中心部分為石制品與人工搬運石塊形成的橢圓形石圈,東西長約 3.5、南北寬約2.5 米。2009年秋季發現北側的大部分, 2010 年揭露出南部剩余的小部分。
細石器文化層發現打制石器1000 余件、人工搬運石塊近 200件,以及較多的動物骨骼殘片等。尤為重要的是發現有磨制石錛 1 件、陶片2片。打制石器包括簡單剝片技術生產的石制品與典型的細石器。前者的種類與數量均不多, 加工技術也簡單粗放, 不見精制品。細石器的數量多,技術特征明顯,有細石核、細石葉以及精細加工的工具, 代表了本階段的石器技術水平與文化發展特點。細石核有船形與扁柱形兩大類,這兩種類型的不同剝片階段的細石核均可見到。細石葉的數量不多,且多是剝片初期階段產品, 或形狀不太適宜用作加工復合工具者。除人工打制痕跡明確的石制品,還有數量較多的人工搬運石塊。這些石塊大多形狀扁平, 為砂巖或石英砂巖, 當來自遺址附近的原生巖層。
該階段的細石器組合與鄰近地區的發現,如河南舞陽大崗、山西吉縣柿子灘等遺址發現的細石器非常相似。從細石核反映的技術特點來看,李家溝細石器也是主要應用船形與錐形細石核技術。細石核與細石葉的尺寸普遍偏小。但剝片痕跡十分規整,反映出高超成熟的技術特點。與此共存的工具組合,有端刮器、邊刮器與石鏃等,也均是典型細石器工具組合的特點。這些特點當與其所處時代有關。據采自本層的炭屑標本的加速器14C測定結果顯示,該層的絕對年代為距今10300-10500 年期間。這一年代結果也與大崗、柿子灘S9地點等細石器遺存的時代大致相當。李家溝遺址細石器文化階段的動物骨骼遺存以及遺跡現象所顯示的人類活動與行為特點,也說明本階段李家溝居民的流動性仍較強、更多依靠狩獵大型動物為生。這些情況與本區以往發現的細石器文化并無區別。但與其他細石器工業明顯不同之處是,李家溝遺址還出現與典型的細石器組合共存的陶片以及磨刃石錛。陶器與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時代的典型文化特征。在中原地區距今10000年以前的細石器文化遺存中,發現有陶片以及局部磨制的石器的新情況,很清楚地說明本地區新石器文化的發生并非偶然,而應是根植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文化。
王幼平:《河南新密市李家溝遺址發掘簡報》
王幼平:《李家溝遺址的石器工業》
王幼平:《河南新密李家溝遺址北區2009年發掘報告》
王幼平:《河南新密李家溝遺址南區2009年發掘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