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于清代廣陵琴派傳譜,以《蕉庵琴譜》所刊最為流行。解題一般都與《龍朔操》(又名《昭君怨》)相混。音樂恰如標題所示,以流暢的曲調表現了翔龍飛舞,穿云入霧的情趣。
“龍翔操”是張老的拿手好戲,曾有不少人慕名專門向他學習此曲。據張老《操縵瑣記》記載:五十年代初,由于喜此曲者眾多,他就每星期在琴會親授,因此不少人彈的“龍翔”都得到過張老的親傳。“龍翔操”的音樂跌宕起伏,節奏變化萬端,沒有固定的2/4、3/8等節拍可依,而是多種拍子復合出現,并貫穿始終。張老演奏的“龍翔”,正是在這種多變的、別人聽來似無固定節奏的音樂中馳騁。樂曲開始的第一句,雖然只有幾個音符,就表現了明顯的節奏、力度以及音色的對比和變化,這是其他琴家所沒有的。樂句與樂句之間、樂段與樂段之間處理得絲絲入扣,使整首樂曲聽來一氣呵成。傳統的琴書大都認為“龍翔操”描寫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但張老憑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則另有高論:依我的體會,她更象莊周夢蝶,有我無我,似有并無,似無卻有,“與天地俱化,與太虛同體”。1984年張老寫下“聽彈‘龍翔’”的絕句:“撫弦動操間,龍翔去無跡。仿佛有余音,縈回繞天際。”這實際上是張老自己演奏境界的寫照。
《蕉庵琴譜》:此曲為元帝妃王嬙所作也,亦名昭君怨。昭君入胡,故作此曲以寄所思。字字悲涼,聲聲哀怨。
《古琴曲集》:這個樂譜最初出現在《澄鑒堂琴譜》(1686),當時是以《昭君怨》命名的。但它與《神奇秘譜》中的《昭君怨》(又名《龍朔操》)卻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曲子。歷來琴譜中常常把《龍朔》與《龍翔》兩個字形相近的曲名互相混淆。為了區別這兩個不同的曲子,我們仍按目前琴家習慣稱法,把廣陵派流行的這個曲子叫作《龍翔操》。樂曲可能是表現了昭君出塞哀怨思漢的情緒。
《廣陵琴韻》(張子謙集):曲譜最早見於清代《澄鑒堂琴譜》(1686),當時《龍翔操》一曲所引用的是《昭君怨》的題解(相信這是將《龍翔操》和《龍朔操》兩個曲名混淆所引起的誤會)。按標題的意思(龍翔是指龍在天空飛翔)和作品的內容情緒聽不出有甚么哀怨的意味,樂曲帶來的是活潑、歡暢的氣氛,使人聊想龍在云霧里飛翔的生動景象。
《廣陵琴韻》(劉少椿集):現存最早見於清代《澄鑒堂琴譜》(1686),以《昭君怨》為曲名。而實際聆聽此曲,生動活潑,全無哀怨之情。《天聞閣琴譜》(1876)稱:“時下截去(《秋水》)第三、四、五、六段,名《昭君怨》”,現川派所奏《秋水》與此記載相符。《神奇秘譜》中《昭君怨》又作《龍翔操》,后世琴家可能將“朔”誤作“翔”,由此有《龍翔操》之誤。觀同名《昭君怨》的兩譜,不僅曲調不同,而且情趣迥異。所以《龍翔操》實際是《秋水》的節本,其趣倒與《神化引》飄然灑脫、蜂蝶翩翩的情境相似。
《龍翔操》題解
《醒心琴譜》:莊子之操,有名《秋水》者。后人截《秋水》第三、四、五、六段而成《龍翔操》。其曲飄然灑脫,神與物化,想象浮空,如云中龍翔,神化之妙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