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說:小學一年級孩子基本不用管,隨便考考就能打95分,讓孩子自己學就好了。其實不然。一二年級,是孩子學習態度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而三年級,則是道坎兒,三年級易出現的問題有哪些?有什么有效對策呢?今天這篇文章,轉給有需要的家長。小學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點固然是小學階段里最少的、最淺顯的,孩子不用費特別大的力氣就能學會。但是,孩子之間拉開的差距豈是試卷上的數字就能全部展現出來的?孩子極其依賴父母的時期,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能夠讓家長的努力產生事半功倍效果的也就是一二年級這個階段了,孩子對于學習的態度、在課堂上的表現、在學校老師心目中的形象,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特點的形成。孩子由依賴父母到自立能力增強的轉型時期,會開始主動積極地接收知識,很多機智的表現,會不時地讓父母驚嘆。俗話說三年級是道坎!孩子自主、全力吸收知識的時期,我們發現,這時候我們口頭上能教給他們的東西已經不多了,作為家長,在這個階段能做的,也就是多給孩子提供優良的學習空間與條件,借助書本給孩子傳遞豐厚的知識。今年準備上一年級的孩子剛剛暫別了任情任性、恣意玩耍的幼兒園,進入嚴肅規范的小學校園,開始校園生活,不適應是必然的。這個時候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是小學學習中最少的、分量最輕的,這時候應該讓孩子擁有自由的空間,等到關鍵時刻再抓一把也不遲。對于這種看法,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師往往無言以對,只能以”呵呵“應對。
這類家長到了三年級大多會有一個共同感嘆,孩子的很多或好或不好的行為習慣已經養成,很多時候已經不再聽家長的話了,這時候再下決心要緊跟孩子,往往付出的是比別人多很多倍的努力,還不見得有效。
從前面我們知道:一二年級,是孩子極其依賴父母的時期,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以及大腦智力開發的黃金時期。
如此看來,能夠讓家長的努力產生事半功倍之效果的也就是一二年級這個階段了。相信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學習中,我們都應該能時刻感覺到孩子對我們的依賴,孩子很聽父母的話,覺得父母說的就是真理,所以尤其是在生活中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需小心地言傳身教。
而在學習中,一年級作為孩子學習生涯中的第一個轉型期,孩子對于學習的態度、在課堂上的表現、在學校老師心目中的形象,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特點的形成。
很多低年級的孩子,因為父母的不重視,沒有及時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在課堂上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喜歡打岔、不愛抬頭、不懂得聽課等表現,從而在開學后的第一次考試就出現不理想的結果,看到老師對優秀學生的表揚與稱贊,孩子開始變得不自信,變得內向起來,而這種不自信一旦形成,將很難更正。
所以,家長老師要幫助孩子樹立學習意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學習方法,讓孩子獲得學習的動力,使孩子盡快適應學校生活。
都說萬事開頭難,一二年級家長如果抓的好,孩子以后會越學越輕松,爸媽會越管越輕松,很快就完全不用管。這個階段如果家長不重視,懈怠了,會毀了孩子整個小學階段,甚至整個人生,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的成績并不能說明什么,但在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態度卻是最重要的。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學習態度端正的人,往往學什么都能學的比別人快、比別人好,比別人牢。家長“孩子隨便學學就會,不用太努力”的想法,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態度是積極主動的還是消極被動的,是認真努力的還是敷衍應付的?在上學初始就樹立的學習態度,會嚴重影響孩子今后的學習乃至生活。開始上學是隨便學學這樣學習態度的孩子,在三年級及以后知識點更多更難的時候會自動轉化成認真學學嗎?不用思考,諸位家長也能明白答案是否定的。一二年級知識點比較少,學起來比較簡單,所以有精力的孩子課外時間可以不用花特別多的功夫在學習上,多發展些其他興趣。但學習態度必須端正,不能隨便學學。小學一二年級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也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孩子在學習習慣方面的差距已經悄悄拉開。習慣也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剛上學的孩子還是一張白紙,如果不注意好習慣的培養,可能就會慢慢養成很多不良習慣,這些可能對今后的學習起到重大的影響。如果家長此時盯緊一些,把習慣培養好,以后就輕松了。如果家長此時偷懶,將來需要數倍的精力來彌補、修正、償還。所以此時家長要重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和獨立閱讀思考的習慣等等。達爾文說過:“一切知識中最有價值的是關于學習方法的知識。”掌握行之有效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于孩子來說太重要了,好的學習方法可以節省時間,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孩子學習起來會更加輕松,意味著在相同的時間內孩子學到了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就養不成習慣,養不成習慣就形不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歸根結底,還是要孩子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首先,從孩子自身的角度,他們開始變得更聰明。三、四年級對應的年齡是9—10歲,這個時期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許多孩子在一、二年級時還是個純純正正的孩子,也就是我們通俗意義上說的“兒童”,而進入三年級后,孩子好像突然長大了、開竅了,說話做事也開始一板一眼起來。這便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思維開始由具體向抽象過渡,這時候的他們已經懂得去思考、分析甚至推理某些簡單的問題了。其次,從學業的角度,三、四年級開始增加難度了。許多家長都表示,一、二年級孩子都考95分以上,甚至雙百,但上了三年級,就開始滑坡了,甚至考不到80分。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比起一二年級的基礎教育,三年級以后,難度便開始增大了,語文增加了作文,數學增加了小數、分數,還開設了自然科學等科目,孩子需要兼顧的更多了,如果平時不注意積累,考試很容易“受傷”!
這還僅僅是開始,據專家跟蹤研究了近千位學生(從一年級直到高考)得出的結論:高考成績與學生三、四年級的成績是成正比的。許多孩子便是沒有把握好這個坎,基礎沒有打牢,所以在以后的比拼中一路落后,差距越來越大。
最重要的是,這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如果說一、二年級是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開始,那么三、四年級便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和最后定型期。
二年級以前,孩子還處在由自由散漫向習慣養成過渡的緩沖期,或多或少還會控制不住自己,這也算是孩子心性的自然體現,可以理解,也可以原諒。但進入三年級,孩子的心智漸漸成熟,如果家長不能指導孩子養成好習慣,他們便可能陷入一種困境:有時想控制自己卻無法控制,有時又因控制太多而壓抑了自我!到頭來便是:付出了很多,但結果往往不好,終歸是因為這個關鍵期沒把握好。三年級后,你會發現,孩子的考試內容已經不再局限于課內知識,重點逐漸由“拼音”“字詞”向“文章理解”過渡,而且多是對文章段落或通篇的理解,這就需要孩子有足夠的閱讀積累,平時多讀課外書。但是關于閱讀,并不是孩子在看書就真的讀進去了。有些孩子,書是沒少讀,但是讀完就忘,寫作文的時候還是沒話說,這不等于浪費了時間,白讀了嗎?所以,提高孩子讀書的質量,很有必要。家長首先要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合讀書的環境,最好是在孩子讀書的時候,全家都能坐下來一起讀讀書,看看報。還可以與孩子一起共讀一本書,然后彼此交流感悟,或一起做讀書筆記,幫助孩子真正的讀進去。三四年級的數學課程,對孩子的綜合能力、概括能力有了一定要求,隨著孩子接觸的內容難度日益加深,很有必要讓孩子準備一個錯題本,把平時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以及考試中出現的錯誤都記下來,并總結經驗教訓。
很多孩子一遇到難題就犯怵,打心眼里覺得自己不會,連試都不敢試,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這就需要孩子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講,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然后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題目均來自于基礎知識,只有把基礎知識掌握了,才能化解難題。同時注意,家長在平時給孩子輔導功課的時候,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最好一步一步的引導孩子自己找出答案,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對學習產生興趣,也會慢慢消除對難題的恐懼感。針對孩子思維提升的問題,父母要多注意觀察,看孩子哪方面是優勢,哪方面有不足,是邏輯推理更強(一般數學要好),還是想象力更豐富(作文有優勢),強的方面可以進行刻意練習,繼續“擴大戰果”,弱的方面也要與他多多總結,找出“突破口”。學習的難度加大,最好的方法便是父母與孩子一起研究、分析。每次作業、考試完后,都要指出他的問題所在,以及后面隱藏的深層次原因,是根本不會還是基礎不牢,亦或是馬虎大意,分析完后要讓孩子記錄下來,反復練習。此外,還要多給孩子鼓勵,尤其是他們遇到困難時,千萬不要說:“怎么不好好聽課啊,老師都講了!”“你怎么這么笨!”這真會毀了他。既然這個時期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那便要引導孩子養成“屬于自己的習慣”。比如指導他做作業,并告訴他下次應該自己完成,自己完成便會有一定的獎勵(比如周末一起去戶外玩,帶他去最喜歡的動物園等等),這樣可以讓他養成為自己作業負責的好習慣。這些還可擴展到預習、復習、查閱資料、記筆記等方面。三、四年級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轉折期,也是考驗家長教育水平的重要時期。所以,請有規律、有計劃地陪孩子一起成長吧,這是他美好人生的起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