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王朝、金雀花王朝、蘭加斯特王朝,英國王朝是怎么更替的?
英國史如今的英國女王是伊麗莎白二世,屬于溫莎王朝。對于英國的這些王朝,大部分人往往對其知之不詳,但偶爾在生活中遇到這些王朝名字時,往往又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的既視感,隨后產生一種“這東西我好像知道”的錯覺。英國王朝的開始是諾曼王朝,這一點讓很多英國史的初學者都感到了困惑。明明在諾曼王朝建立之前,英國也曾有過“七國時代”,有過“丹麥王朝”,有過“威塞克斯王朝”。但為什么提及王朝之勃興,卻要從諾曼王朝開始,前面的這一堆為什么不算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諾曼王朝的建立標志著英國走入了封建時代,諾曼王朝建立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如同我們的秦朝建立。在英國歷史上,有三次極為重要的變革:第一次是羅馬人的征服,他們將文明傳入了英格蘭,將英格蘭從蠻荒拉入文明。第二次是撒克遜等民族的遷入,這一次變革構成了今天英國的主體民族。第三次則是諾曼人的征服,這一次將英國拖入封建時代,從此之后,英格蘭的歷史成為歐洲歷史的一部分,而非孤懸海外自娛自樂的海外孤兒。1066年,來自諾曼底的征服者威廉率領軍隊擊敗英王哈羅德,隨后加冕,開啟諾曼王朝。在當時的歐洲大陸,諾曼底是十足的軍事強國,這些北歐海盜的后裔即使放棄了海盜生活,其骨子里仍然是一群武夫,他們熱衷于對外戰爭,并接連取勝。1064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在海上俘虜了出海的英王愛德華,淪為階下囚的愛德華承諾將英王之位拱手相讓。這種話當然只是隨口一說,回國之后的愛德華就將此事拋之腦后。兩年之后的1066年,愛德華在彌留之際將王位傳給哈羅德。諾曼底公爵威廉則乘新王登基局勢未穩之時,宣稱自己具有合法的繼承權,帶兵侵入英格蘭。之后的故事似乎不需贅述,兵強馬壯且有眾多盟友的威廉輕取英王,順利登基,這就是威廉一世。威廉一世對于英國的影響極為深遠,在威廉之前,英國的文化更接近北歐系統,但在威廉之后,英國人學會了法語、騎士制度、封建制度等等。在威廉一世死后,英王頭銜由其次子繼承,也就是威廉二世。長子則繼承了諾曼底。這個威廉二世在一次狩獵活動中意外去世(一說被威廉一世的四子亨利一世暗殺)。威廉二世意外去世后,由亨利一世繼承王位。亨利的獨子在橫渡英格蘭海峽時不幸遇難,亨利在悲痛之中憂勞成疾,隨后逝世。由此,英國展開了一場王位爭奪戰。諾曼王朝王位爭奪戰的獲勝者是亨利二世,他是亨利一世的外孫。其父為安茹伯爵杰弗里五世,因此亨利二世的家族是安茹家族,由他所建立的王朝也就被稱為安茹王朝。在中國,老皇帝絕后了,往往從皇室中推選或由皇帝制定一人繼承帝位,引起的政治風波有限,而且也不會被視作改朝換代。例如,清朝載淳、同治、光緒三代皇帝皆無后人,但并不影響大清的統治。而國外則截然不同,老國王絕后,所有和國王有血緣關系的都可以宣稱自己具有繼承權,繼而爭奪王位。無論新王是以武力繼位或是推舉繼位,在外國人看來,都是開辟了一個新的王朝,而非同一王朝。中國的改朝換代,基本是農民起義之后,舊政權被推翻,新政權建立。而西方國家的改朝換代往往只是因為一個家族失去了直系繼承人,由旁系家族繼承而造成的。因此,外國的王朝和我們所說的王朝,在具體的指代上是有所不同的,外國的王朝往往指的是來自同一個家族且具有直系血緣關系的統治者。而不同的王朝指的其實是不同的統治家族,因此,在英文文章中,往往并不用王朝Dynasty這個詞,而是王室House。安茹王朝的開創者亨利二世,他的繼承合法性來自于自己的母親,在歐洲,女性也同樣享有王位的繼承權。安茹家族非常喜歡金雀花,因此安茹王朝也被稱為“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的第四位國王約翰,是個值得隆重介紹的傳奇人物,只可惜他的傳奇是負面的。這老哥由于丟失了全部的海外領土,因此被稱為“無地王”。先別笑,這位約翰老哥對于英國確實具有正面的貢獻,從此之后,英國國王就從“兼任英國國王的法國貴族”變成了“擁有歐洲領地的英國國王”。可以說,約翰丟失領土,對他個人是個恥辱,但對英國民族來說,卻是個偉大的貢獻(笑)。另外,同樣也是在約翰在位時期,熱衷于打仗卻總是打不贏的約翰被貴族聯合逼宮,簽訂《自由大憲章》,成為了英國貴族限制國王的第一步,可以說是英國走向君主立憲的最初征兆。在愛德華三世在位時期,由于法王去世,愛德華宣傳自己具有繼承法王王位的權利,由此引發英法百年戰爭。愛德華三世以及黑太子都是軍事強人,但黑太子早于愛德華三世逝世,且愛德華三世并未指定繼承人,因此,兩個具有繼承資格的家族開始了對王位的爭奪,一個是約克家族,一個是蘭加斯特家族。最終,暫時獲勝的是蘭加斯特家族,由此英國進入蘭加斯特王朝。蘭加斯特王朝的首任國王是亨利四世,他繼承王位的合法性來源于 “我爺爺是愛德華三世”。在蘭加斯特王朝時期,英法百年戰爭進入第三階段,初期的英國所向披靡,然后的劇情大家都有所耳聞,圣女貞德的救世傳奇。最終英法戰爭的失敗,讓很多貴族轉而支持約克家族繼位。實際上,戰爭的失敗激化了國內的矛盾,北方貴族(傳統貴族)和南方貴族(新貴族及大地主)之間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他們各自以約克或者蘭加斯特為首,展開大混戰,史稱“玫瑰戰爭”。客觀來說,玫瑰戰爭有其“進步”的一面:一大批大貴族死于內戰,加速了英國權力從地方貴族向中央王室集中的過程,推動了英國君主專制的確立。1461年,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四世在倫敦正式加冕為英格蘭國王,約克家族贏得了階段性勝利。雖然約克王朝的建立,但并不代表著約克家與蘭加斯特家斗爭的平息,雙方依舊是不死不休的仇人,雙方的斗爭在很大程度上貫穿了這一段歷史。最終在1485年,蘭開斯特家族領袖亨利七世在擊敗理查德后,又迎娶了約克王朝的女繼承人伊麗莎白,剛柔并濟之下,這才平息了雙方的斗爭。當然,這位亨利七世的繼位,標志著新王朝,也就是都鐸王朝的建立。亨利七世繼位的合法性來源于其母親瑪格麗特——瑪格麗特的曾祖父是蘭開斯特公爵約翰、曾曾祖父是愛德華三世。在都鐸王朝前期,王室與資產階級聯合加強王權(資產階級有建立統一市場的需求),而在王朝后期,資產階級的態度則從支持轉為反對(征稅等行為阻礙資本主義發展)。都鐸王朝登基的瑪麗一世,也就是那個“血腥瑪麗”,被視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王”,英國就此開啟了女王繼位的大門。都鐸王朝的最后一任國王也是一位女性——伊麗莎白女王一世。伊麗莎白女王一生保持童貞,沒有后人,因此指定了一位親戚繼位。女王指定的人選來自斯圖亞特家,這位同時還是蘇格蘭國王,這就是詹姆士一世。這位雙料國王不遺余力的鼓吹君主專制與君權神授,但馬上要迎來圈地運動、清教運動、價格革命的英國顯然與他的要求相去甚遠。因此,在斯圖亞特王朝爆發了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清教徒克倫威爾起兵討伐國王軍,并建立英吉利共和國,被稱為“護國公”。在克倫威爾死后,英吉利陷入混亂,議會迎回國王,斯圖亞特王朝由此復辟。可惜新國王依然鼓吹君主專制,因此在1688年英國發動光榮革命,將國王換為瑪麗與威廉夫妻。隨后英國平穩運行,直到安妮女王絕嗣。安妮女王絕嗣之后,英國人商量了一下,請了一個五十歲的德國老頭繼位,這就是喬治一世。由于喬治一世學不會英語,因此很少處理朝政,隨后的兩任國王要么熱衷戰爭,要么患有疾病,總之都很少處理朝政,大臣們只好在財政大臣的牽頭下處理政務,這就形成了內閣制,財政大臣就是“首相”。漢諾威王朝結束時與前兩個王朝一樣,由女王執政。但不同的是,維多利亞女王并沒有絕嗣,只是這個孩子按照家族論應當被算入父親那邊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因此開啟了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說來有趣。一戰之后的英國人由于戰爭的原因,十分的反感德國人,而“薩克森-科堡-哥達”這個名字,透露著濃濃的德國味,為了平息民眾的憤怒,英國王室只好選擇改姓。——— END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