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證是指以汗出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以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
汗證多因病后體虛、表虛受風、思慮煩勞過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致陰陽失調,腠理不固,從而汗液外泄失常。
【組成】生黃芪30g,熟地黃20g,生地黃20g,黃連10g,黃柏10g,黃芩10g,海蛤殼15g,海浮石10g,雞內金10g,佩蘭葉10g,當歸10g,桃仁10g,杏仁10g。
【功效】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主治】糖尿病多汗癥,辨證屬陰虛燥熱。癥見汗出比平素明顯增多,口干苦,大便偏干,舌質紅,苔薄,脈弦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經驗】王老認為,糖尿病皮膚汗出異常是常見的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發病率隨年齡及病程增加而增高,也屬于臨床常見病。糖尿病中醫基本病機為陰虛燥熱,《臨證指南醫案·三消》曰:“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涸熱淫而已。”
當歸六黃湯出自李東垣的《蘭室秘藏》,被譽為“治盜汗之圣藥也”,主要用來治療陰虛火旺、發熱盜汗。王琦教授卻選用原本專攻盜汗的當歸六黃湯調整糖尿病陰虛內熱體質,治病先調體,治病兼調體,同時配合《備急千金要方》的止渴黃連丸(黃連、生地黃);參照調整《普濟本事方》中神效散(蛤粉、白浮石、蟬蛻等)之用藥以及生黃芪、熟地黃、當歸、桃仁、杏仁等,糾正陰虛、燥熱、氣虛、水停、血瘀之病理,因而達到了調體治病的目的。
中醫治糖尿病應循序漸進,緩圖其功,應以調節整體功能為目標,不可一味追求過快降糖,故而彰顯調體之重要性。王老治病用藥不循常規,別人推崇葛根、生地黃、知母、黃連等降糖,而王老更擅長用神效散等一些經典小方,發揮古方之妙用。
【組成】當歸10g,生地黃10g,熟地黃10g,黃連10g,黃芩10g,黃柏10g,生黃芪20g。
【功效】滋陰清熱,固表止汗。
【主治】盜汗,辨證屬陰虛有熱。癥見盜汗,發熱,心煩,尿黃,舌質紅,脈細數。
【用法】水煎,日2次溫服,每日1劑。
【經驗】汗證,是指不因氣候炎熱或衣被過厚所致的周身或身體某一局部汗出的一類疾病。根據出汗形成的原因,有外感出汗和內傷出汗之不同。外感出汗,見于外感病中,此處則專門論述內傷出汗。內傷出汗,根據出汗的情勢,有盜汗、自汗、漏汗之分;根據出汗的顏色,有黃汗、血汗之異;根據出汗的部位有陰汗、腋汗之別。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今陰液不足,失于內守,陰不攝陽,則睡眠時陽氣不能入里與陰相附,虛陽外擾,則見盜汗,發熱;虛陽內擾心神,心神失寧,則見心煩;熱邪煎熬,則尿黃;舌質紅,脈細數,亦為陰虛有熱之象。此乃陰虛有熱,虛火內擾所致;法當滋陰清熱,固表止汗。方中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養血滋陰,兼清血分之熱;苦寒之黃連、黃柏、黃芩,寒以清火,苦以堅陰;重用生黃芪益氣固表。
【組成】淫羊藿15g,仙茅10g,巴戟天10g,黃柏10g,知母6g,當歸10g,甘松10g,生石膏30g(先煎),生牡蠣30g(先煎),穞豆衣30g,桑葉15g。
【功效】滋補肝腎,平調陰陽。
【主治】更年期潮熱多汗癥,辨證屬腎陰陽兩虧,虛陽上亢。癥見潮熱汗出,時許發作,伴有疲乏、心慌、煩躁、易感冒等癥。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經驗】王老認為,本病發病多因腎氣漸衰、天癸將竭或已竭,肝木郁滯,失其疏泄,陰陽失調所致。時值更年,腎陰陽俱虛,沖任失養,虛陽上亢故潮熱汗出;王老治病兼調體,選用集寒熱補瀉于一方的二仙湯,調整其陰陽偏頗的體質,“陰中求陽”“陽中求陰”。方中仙茅、淫羊藿溫補腎陽;巴戟天辛甘溫,既能補腎壯陽,又能補益精血;當歸甘溫養血;知母、黃柏清瀉肝火,以保腎陰。此方雖然寒溫并用,補瀉兼施,但卻有“溫而不燥”“剛柔相濟”之妙用,再配滋陰潛陽的生牡蠣、炙鱉甲和專事止汗的桑葉、穞豆衣、仙鶴草、浮小麥,因而療效甚佳。
內容來源:國醫大師專科專病用方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