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金沸草散,出自宋·《類證活人書》。為止咳化痰劑。具有發散風寒,降氣化痰之功效。主治傷風咳嗽。癥見惡寒發熱,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膩,脈浮。臨床用于感冒咳嗽,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肺氣腫合并感染屬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者。
方歌 金沸草即旋復花,荊芥前胡麻黃加,赤芍半夏姜棗草,疏散風寒化痰佳
組成 旋覆花(去梗)、麻黃(去節)、前胡(去蘆),各三兩。荊芥穗四兩,甘草(炒)、半夏(湯洗七次.姜汁浸)、赤芍藥,各一兩。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三片,棗一個,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有寒邪則汗出,如風盛則解利
功效 發散風寒,溫化痰飲
主治 治風化痰,除頭目昏痛,頸項強急,往來寒熱,肢體煩疼,胸膈滿悶,痰涎不利,咳嗽喘滿,涕唾稠粘,及治時行寒疫,壯熱惡風;癥見肺氣不宣所致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痰多而稀,胸悶氣促,苔薄白,脈浮滑
方解
本方病機乃外感風寒,肺氣不宣。故治宜祛風散寒,化痰止咳。方中主藥旋復花疏風散寒,降逆化痰,旋覆花味辛,辛者能橫能散而能宣散肺氣達于皮毛。“諸花皆升,旋覆獨降”,又能肅肺降氣、豁痰蠲飲,一宣一降,恢復肺主治節之權。其味咸,咸者入腎,而能納氣下行以歸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飲息息下行以從濁道出,不復上逆犯肺;輔以細辛、荊芥辛溫散寒,宣肺止咳;佐以半夏燥濕化痰,前胡下氣消痰,赤芍清熱涼血,防溫燥太過而傷陰血;使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藥性;生姜、大棗調和營衛。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散寒,化痰止咳之功效。
加減用藥
如鼻塞頭痛,加川芎、蒼耳子;痰多,加杏仁、陳皮、白前;胸悶,加枳殼、桔梗;咳嗽甚,加紫菀、杏仁、款冬花等。
如乍寒乍熱,加柴胡、黃芩;高熱氣喘,加麻黃、生石膏;發熱、咽痛,加金銀花、連翹、射干;痰多黏稠,加浙貝母、瓜蔞仁;哮喘、痰鳴,加紫蘇子、葶藶子;發熱、惡風、自汗,加桂枝、厚樸;久咳不止,加百部、紫菀、枇杷葉;體虛、易感冒,加黃芪、白術;痰涎清稀、頭眩、心下滿,加桂枝、白術;脾虛、食少或便溏,加黨參、白術等。
禁忌 旋復花用細絹濾過,免毛射肺,致咳嗽不已。本方性偏溫,咳嗽而有咯血者,不宜服用。
同名方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金沸草散
處方金沸草、前胡、甘草(炙),各一錢。麻黃(去節)、芍藥,各一錢半。荊芥穗、半夏,各二錢。
功能主治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及時疫寒熱。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博濟方》卷一:金沸草散
處方荊芥穗120克 旋復花90克 前胡90克 半夏30克(洗凈,姜汁浸)赤芍藥30克 麻黃(去節)90克 甘草30克
制法上藥七味同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目昏痛,頸項強急,肢體煩疼,胸膈滿悶,咳嗽喘滿,痰涎不利,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人生姜、大棗,同煎至90毫升,熱服。如汗出,并三服。有寒氣則出汗,如風盛則解利。
《普濟方》卷一六五引《鮑氏方》:金沸草散
處方荊芥4兩,旋覆花3兩,前胡3兩,麻黃3兩,甘草1兩半,半夏1兩半,赤芍藥1兩半,細辛1兩半,五味子1兩半,杏仁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多,頭目昏重,痰涎壅塞,大便堅而渴。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服。
方論選錄
《醫林纂要》:金沸草咸苦微辛,其花午開子落,與半夏意同而輕浮,上入于肺,苦能泄熱氣,咸能化痰結,辛能行痰濕,凡痰飲之逆于肺者,此能降而泄之;前胡甘苦微辛,能降泄高亢之氣,而疏暢下行之滯,主下氣行痰;麻黃以大開腠理而泄其風;荊并辛苦而性上浮,祛頭面之風,去經隧之濕,此方蓋以此為君藥,以兼去風痰,諸藥亦隨以上升于肺,而后乃降而下墜其痰也;赤芍藥酸干瀉肝斂陰,且監麻黃之過散,用赤者以行水分收痰濕也;輕用半夏者,以風則夾相火也,然必用之者,非此不足以通滯行痰也。金沸草輕虛,此以行于下所以助之;甘草以厚脾土,以緩肝急。
醫案精選
女患,26歲,2003年10月初診。
患者3個月前淋雨受涼,鼻塞流清涕,惡寒,周身酸痛,咳嗽痰多。
服荊防敗毒散合杏蘇散2劑,諸癥顯著減輕,惟咳嗽不減。
因圖速效,改用西藥口服及肌肉注射3天,不效;又配合輸液7天,亦少效。
不得已復用中藥,先后更醫4人,服藥20余劑,大多為止咳化痰之品,并配服中成藥如祛痰止咳沖劑、蛇膽川貝液、痰咳凈、鮮竹瀝等,仍然咳嗽不止。
現癥:咽喉發癢,咳嗽頻頻,早晚尤甚,痰少難咯,稍感氣緊,時而嗆咳;舌質偏淡,苔白(中根部略厚),脈細帶滑。查血、胸透及拍片均未見異常。
處方:旋復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荊芥15g,蘇葉10g,前胡10g,法夏10g,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3劑。
二診:咽癢消失,咳嗽大減,咯痰爽利。
上方合止嗽散加減:旋復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荊芥10g,桔梗10g,炙紫菀15g,炙百部10g,前胡10g,杏仁10g,仙鶴草30g。3劑。
三診:白天已不咳嗽,唯夜間偶爾咳幾聲。
轉用民間驗方“止咳十一味”善后:當歸,川芎,法夏,茯苓,陳皮,生甘草,桑皮,青皮,杏仁,五味子(搗碎),川貝母(軋細吞服)。2劑,未服完而咳止。
按:
從病史看,初為風寒感冒兼咳嗽,服荊防敗毒散合杏蘇散2劑后,風寒表癥顯著減輕,惟咳嗽不減。
此時若撤去辛溫發散,而以宣疏肅降為主,輔以化痰止咳,可能會很快好轉。但病人止咳心切,改用西藥稀釋痰液、抗菌消炎,及復用中藥專事止咳化痰等,均失于宣疏肅降以逐邪外出,致令風邪戀肺,而遷延纏綿。
再從現癥看,咽癢則咳,氣緊嗆咳,痰少難咯,苔白,脈細帶滑等,亦是“風邪戀肺、肺失宣肅”之象。治之者宜遵“咳無止法”及“不止咳而咳自止”之古訓,無論病程久暫,皆宜以宣疏肅降為主。
若但見病程較長便套用“久咳多虛”、“久咳多內傷”,則誤診誤治矣。
此雖遷延3個月,仍屬風邪戀肺,肺失宣肅之證。
予疏散風寒、宣肅肺氣之金沸草散加減故獲良效。
注 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