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獻國
哮癥,以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為特征的病證。喘證,以呼吸急促,甚至張口抬肩,鼻翼扇動為特征。《醫學入門》言“呼吸急促者謂之喘,喉中有響聲者謂之哮”。《癥因脈治》言“哮喘之癥,短息倚肩,不能仰臥,傴僂伏坐”。現代醫學的支氣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心性哮喘、肺結核、砂肺以及癔病等,出現呼吸困難時,都屬于本病范疇。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欲久病等引起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所致,當以祛邪利氣,培補攝納為治。
《丹溪治法心要》言“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故發作時治標,平時治本是本病的治療原則。可辨證選用中成藥治療。
急性發作期
1.風哮證:主要表現為哮病,喘憋氣促,喉中鳴聲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膩難出。
無明顯寒熱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來去。發前自覺鼻、咽、眼、耳發癢,打噴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弦。
當以祛風解痙、宣肺平喘為治,可選用蛇膽南星散,或喘息靈膠囊,或麻姜顆粒等,口服。
2.寒哮證:主要表現為哮病,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發。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當以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為治,可選用小青龍合劑,或咳喘丸,或降氣定喘丸,或通宣理肺口服液等,口服。
3.熱哮證:主要表現為哮病,喉中痰鳴如吼,喘而氣粗息涌,胸高脅脹,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口苦,口渴喜飲,汗出,面赤,或有身熱,煩躁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
當以清熱宣肺,化痰定喘為治,可選用哮喘寧顆粒,或麻杏止咳片,或麻杏止咳糖丸,或百花定喘丸,或蛇膽川貝枇杷膏,或清肺化痰丸,或止咳定喘丸,或橘紅丸等,口服。
4.陽虛喘脫危證:主要表現為哮病,哮病反復久發,喘息鼻煽,張口抬肩,氣短息促,煩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舌質青暗、苔膩或滑,脈細數不清,或浮大無根。
當以化痰開竅,回陽固脫為治,可選用四逆湯,或黃芪生脈飲,或生脈飲等,口服。本期病情危重,應積極治療。
慢性持續期
1.痰哮證:主要表現為哮病,喉中痰涎壅盛,聲如拽鋸,喘急胸滿,但坐不得臥,痰多易出,面色青暗,舌苔厚濁或黃膩,脈滑實。
當以健脾化痰,降氣平喘為治,可選用三子止咳膠囊,或越鞠二陳丸,或桔梗冬花片,或蛇膽陳皮片等,口服。
2.虛哮證:主要表現為哮病,氣短息促,動則喘甚,發作頻繁,甚則持續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無力,痰涎清稀或質粘起沫,面色蒼白或顴紅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煩熱,舌質淡或偏紅,或紫暗,脈沉細或細數。
當以補肺納腎,降氣平喘為治,可選用固本咳喘片,或蘇子降氣丸,或蛤蚧黨參膏,或黑錫丹等,口服。
臨床緩解期
??1.肺脾氣虛:主要表現為哮病,氣短聲低,自汗,怕風,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當以健脾益肺,培土生金為治,可選用固本咳喘片,或玉屏風顆粒,或香砂六君子丸,或五味子糖漿,或參蘇片等,口服。
2.肺腎兩虛:主要表現為哮病,短氣息促,動則為甚,腰膝酸軟,腦轉耳鳴,不耐勞累。或五心煩熱,顴紅,口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質胖,脈沉細。
當以補益肺腎,納氣平喘為治,可選用人參固本口服液,或龜芪參口服液,或百花膏,或七味都氣丸,或復方蟲草口服液,或復方蟲草補腎口服液,或全龜膠囊(片)等,口服。
中成藥外治法
1.消喘膏:外用藥,取藥膏 6 塊,分別用橡膠膏固定貼于背部的肺俞(雙)、心俞(雙)、膈俞(雙)六個穴位上(需將穴位處皮膚洗凈擦干)4~6 小時。
每 10 天貼一次,3次為1個療程。可止咳祛痰,降氣降濕,解痙平喘。用于哮喘、喘息型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
2.咳喘膏:外用,貼于胸、背部支氣管分布區的穴位:天突穴、膻中穴、肺俞穴(雙),一日更換一次。可止咳平喘,利濕祛痰。用于單純型慢性氣管炎,喘息型慢性氣管炎,哮喘(除心臟引起的)等癥。
3.風茄平喘膏:本品為貼膏劑,用時貼敷穴位。主穴:第一組為天突、大椎、定喘(雙):第二組為命門、腎俞(雙)、足三里。輔穴:肺俞、豐隆、膻中、涌泉。每次取主穴組一個穴位,交替輪換貼敷,天熱時,每天輪換1次,天冷時2~3天輪換1次,10次為1個療程,可連用3~4個療程,每療程結束停用1~2天,重癥患者可連續使用,或遵醫囑。
可止咳,祛痰,平喘。用于防止單純性、喘息型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
4.寒喘膏藥 :本品為貼膏劑。貼前洗凈背后頸下第3頸椎處皮膚,擦干(或用生姜擦)取膏藥烘軟后貼之。
可溫經逐寒,定喘止咳。用于慢性氣管炎,哮喘因受寒而發作,氣喘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