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的國慶假期如約而至,最大的感受就是每次類似于國慶這樣的日子,都能切身體會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愛國氛圍。大街小巷到處掛滿了國旗。
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能夠生存的必要因素,也是藝術創作的重要來源之一。不論是古典主義還是浪漫主義,都有作曲家在他們的音樂作品中表現出愛國主義的精神,這是一種對愛國主義的精神寄托。
古典音樂里的“我的祖國”
可以說,古典音樂里“我的祖國”題材從19世紀開始。當面對民族危亡、國家分裂等一系列境遇下,作曲家們用音樂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愛國主義,他們把這種精神寄托在他們的作品中。
但是那古典音樂作曲家究竟是怎么通過他們的作品來表達他們的愛國之情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古典音樂的“愛國主義情懷”。
01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的波蘭多災多難,受俄、普、奧三國的瓜分,人民開始展開愛國斗爭和民族解放運動,同時在藝術界也在主張民族特性。被稱作“鋼琴詩人”的肖邦在20歲因戰亂離開了波蘭,半生漂泊,他卻自始至終心系祖國,將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對故鄉的思念譜寫成一首首壯麗的鋼琴曲。
他的《E大調練習曲》、《革命練習曲》、《馬祖卡舞曲》都是他對祖國最熱情的告白,把對統治者的憤怒以至反抗的激情全都傾瀉在鋼琴曲里,其中最有名的是《革命練習曲》。這首曲子表現了肖邦在華沙革命失敗后內心感受。全曲激昂悲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華沙陷落、起義失敗后的心情,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

02




《芬蘭頌》作于1899年。那年夏天,處于沙俄統治下的芬蘭人民不滿于統治者的壓迫和獨裁政治,掀起了一場捍衛芬蘭自由和維護憲法權利的運動,在最重要的一次晚會上,展示了以芬蘭神話和歷史主題組成的在當時最受歡迎的一系列生活畫面,這個節目稱作“歷史場景”,西貝柳斯為此做《芬蘭頌》。
《芬蘭頌》所展露出來的力量,曾經讓芬蘭的占領者俄國沙皇心驚肉跳。因為這部音樂作品成了芬蘭尋找國家獨立的進行曲,成了芬蘭民族的精神象征。沙皇的禁演也擋不住它在民間的傳播。在危機四伏的冰天雪地里,英勇的芬蘭人與強大的俄軍作戰時,心里蕩漾的就是《芬蘭頌》激昂的旋律。

03




捷克作曲家貝德里赫·斯美塔那,在50歲時完全失聰,在忍受著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下仍然像貝多芬那樣筆耕不輟,歷時五年(1874-1879)創作出一部雄渾壯闊的愛國詩篇,即世界著名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其中的《沃爾塔瓦河》就是該套曲的第二樂章,常被世界各大樂團作為單曲演奏。
沃爾塔瓦河是捷克境內最長的河流,縱貫南北,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捷克人,是捷克民族的母親河,傾注了無數捷克兒女對它的依戀和情感。《我的祖國》描繪了捷克的自然風光,訴說了捷克的古代神話,展現了捷克的民族精神。總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斯美塔那以飽蘸感情的筆墨,以詩情畫意的音樂,贊美了祖國山河,謳歌了勤勞的人民,是一部對未來和光明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樂觀精神的頌歌。

04




1941年到1944年是蘇聯人民難以忘記的艱苦歲月:德軍于1941年7月兵臨列寧格勒城下并于9月由進攻轉為圍攻,聲言“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投降,要將列寧格勒從地圖上抹去。”在缺水、缺糧、空襲、炮火這些極端困苦、極其艱辛危險的時期,前蘇聯著名作曲家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維奇在被圍困的最初幾個月里創作了《C大調第七交響曲》。
1942年3月5日,肖斯塔科維奇出逃到大后方古比雪夫市,與莫斯科大劇院樂團一起在空襲警報中完成了《C大調第七交響曲》的首演。5個月以后,樂譜被裝入戰斗機,飛行員冒著被擊落的風險將它投入列寧格勒。這首交響曲又名《列寧格勒交響曲》,體現了人民的生活、戰爭、英雄和勝利。如果說藝術可以發生戰爭,那么這部交響曲就是藝術戰爭中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戰士。此曲是詩篇,是堅強的民族精神之贊歌。

05




愛德華·埃爾加的音樂深受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的影響,同時帶有英國風格。他熱愛英國的文化和自然風光,也贊頌大英帝國。《威風堂堂進行曲》是埃爾加在1901年至1903年間陸續完成的五首短小的進行曲,其中為軍隊創作的的第一首被D大調進行曲公認為最成功的。這首曲子是英國愛國歌曲,英國作家豪斯曼為此寫了抒情詩《希望和光榮的國土》,也是為愛德華七世《加冕頌歌》的終章,其在英國的地位幾乎與國歌一樣神圣,也被譽為第二國歌。
該進行曲的標題“威風堂堂”來自于莎士比亞的劇作《奧賽羅》第三幕第三場的臺詞:“···永別了,屬于戰爭的一切轟轟烈烈、威風凜凜的大場面!”在該曲的總譜上,埃爾加引用了詩歌《榮耀的進軍》中的一段詩句作為主題句:就像號召男人為國捐軀的一樣,為手中的戰斗武器而狂喜而激發戰士們的滿腔熱血。手握刀槍戰斗號角已吹響在軍旗的指引下,拿著盾牌殺向敵人,為能為國效力而歡喜莊嚴的走向勝利,伴隨著崇拜、征服以及無數人的犧牲。

06




《英雄交響曲》又名《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是貝多芬的第三部交響曲,創作于1803年。當時的大歷史背景下,貝多芬在少年時便開始接觸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法國人民要求民主,反對壓迫。“自由、平等、革命”的理念開始成為法國人民紛紛呼喊的口號,貝多芬也十分崇尚這種精神,急切盼著共和的到來。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侖向歐洲封建帝制發起沖擊,成為法國人心中的大英雄,包括貝多芬。他應一位將軍的請求為拿破侖譜寫一首交響曲,《拿破侖交響曲》。
可沒想到拿破侖在推翻了法國封建王朝后,沒有實行“共和”,而是恢復帝制,自己當皇帝。這種背叛革命行為貝多芬痛心疾首,他撕了寫有題詞的交響曲總譜首頁,并重新改名為《英雄交響曲》。在這首音樂詩篇中,貝多芬破除了傳統模式,作品中既沒有戰爭場面的描述,也沒有對勝利凱旋的表現,深刻地刻畫出英雄的毅力和炙熱情感,在革命斗爭中的偉大形象。人們欣賞時了解到,這部交響曲正是一首對英雄的完美頌歌。

07




創作《黃河大合唱》交響曲時,中國正值抗日戰爭期間。那時中國最困難的時候,冼星海是一個極度熱愛祖國的音樂家,他深知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在當時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人民音樂審美愈發低下的背景下,以聶耳等音樂家為首,成立了新興音樂小組,創作出很多激勵民心的革命歌曲,對后來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做了鋪墊。民族音樂審美在這些革命歌曲的影響下迅速恢復。
1939年11月冼星海探望光未然時提出合作,于是光未然將原打算發表的詩歌《黃河吟》作為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保衛黃河》屬于《黃河大合唱》交響樂第七樂章,為中國近代音樂作曲的新思想打開了一扇無比輝煌的大門。全曲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控訴侵略者的殘暴,并展現了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頑強抗擊侵略者的壯麗畫卷!
音樂中的愛國主義,是作曲家對國家美好的祝愿,或是面對民族危亡時的救亡運動,把愛國主義精神寄托在音樂作品中,更能激發起國家人民的救亡意識,抗擊外來侵略,保護民族,保衛國家。音樂中的愛國主義力量不可小覷,這是一種精神的寄托,更是一種精神的體現,作曲家們用一個個樂句,就像訴說著一段段警言,借此告誡人們在國家危亡的時刻,要時刻保持著一顆愛國的心,心中印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把愛國主義精神寄托在音樂中,把音樂作為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二者相輔相成,互相融合,使賦有愛國主義精神的音樂在民族、國家中經久不衰、代代流傳。
圖文轉載自:林聲音樂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