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凱利,一位在亞洲游蕩了近10年的美國人,東方激發了他對于技術的思考,最終通往哲學的終極命題。在他筆下,失控,往往意味著不確定性,容易使人感到不安,但正是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成就了創新的源泉與進化的動因。 在廣研,產品經理們人手一本《失控》,因為張小龍說過:不讀《失控》的產品經理,知識結構是不完整的。在騰訊內部的演講中,張小龍反復提及這本書啟發了他的產品觀:不與用戶產生互動的產品,是失敗的產品。 產品規則越簡單,才越能讓群體形成自發的互動。產品上線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會自己與海量用戶互動,最后會互動出什么結果,是產品設計者不能控制的。 張小龍:凱文·凱利的《失控》我給很多人推薦。這本書很厚,所以很多人都沒有耐心的看完它,我自己也是,可是如果我們面試一個大學生,他告訴我他看完了這本書,我肯定就錄用他——不過他們不知道這個秘訣。如果做互聯網產品的不看一下這本書,我認為知識是不全面的。他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角度描述了一種群體效應,總的來說,結論是群體的智商低于個體智商。 這個觀點不在那本書里,而是在另外一本書里,我不記得書名。一個人在組織里,組織的平均智商是低于個體智商的,個體的智商更高一些,群體會拉平這個智商。比如說在微博里,微博上多了你的智商會降低,大家認同嗎?你沒有發現這個變化,因為你每天降低一點。 很簡單的,你每天在微博上說的話,你會發現跟大眾越來越一致,別人在說什么,你也在說什么。你不會說一些大家不能理解的東西了,因為你會覺得那很突兀,會讓大家不舒服。所以微博的轉發那么高,自己寫的那么低,就是這個原因,大家拼命的一團和氣,互相夸兩句。群體有趨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