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a,我來啦。
老北京口中的褡褳火燒,褡褳的「褳」要讀輕聲。提起褡褳火燒,“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
(上圖是門框胡同褡褳火燒)
據說在清光緒年間(公元1876年),順義人姚春宣夫妻倆在王府井擺了一個小食攤,專門售賣褡褳火燒,生意十分紅火。賺了一些錢后,就在東安市場內開設了褡褳火燒的專營店——瑞明樓,但傳至第二代卻因經營不善倒閉了。
好在當時店內的兩位伙計羅虎祥和郝家瑞精于此道,于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個字,合資在前門門框胡同內開設了祥瑞飯館,繼續經營褡褳火燒,制作也愈加精細,一時名噪京城,成為了北京城家喻戶曉的名吃。
之所以叫褡褳火燒,因其形類似舊時人們腰帶上裝錢的“褡褳”而得名,是主、副食合一的食品,不僅味美,價格也很平易近人,深得老百姓的喜愛。褡褳火燒屬油煎食品,只有吃現烙的才能盡顯美味。
地道的北京褡褳火燒,應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門外門的“門框胡同褡褳火燒”為代表。
記得那里賣的豬肉大蔥的褡褳火燒,皮兒薄陷兒大。趁著起鍋的熱氣,一鏟下去,三或六個(一或二兩),成排入碟,淋上甜醋,咬一口,外焦里嫩,滿嘴流油。再喝上一口小米粥,那叫一個香!
其美味的制作關鍵是在手工包好后要依次緊挨著放入平鍋,蓋上蓋兒中火煎烤。經翻個后,只有上下兩面接觸鍋底,左右兩邊與其它“火燒”相鄰的兩面僅靠彼此緊貼加熱取熟,并不直接煎烤。
于是個個相連,貼而不粘,軟硬相兼,成排成鏈,形似“褡褳”。此法既創造了該小吃獨特有趣的造型和整齊化一的賣相,又保持了包餡兒類食品特有的美味,真可謂色香味俱佳。
然而遺憾的是,現如今,此美味再難尋得。偶有幾家號稱的、冒牌兒的,卻早已名存實亡。
餡兒小皮兒厚不說,關鍵是根本不懂何為“褡褳”,一個個橫七豎八單個碼放,生冷干硬,如做煎餃,口味口感造型賣相,均與正宗的褡褳火燒相去甚遠。
可著全北京城恐怕再也找不出一口地道的北京搭褳火燒了。有時我常想:“哪怕賣貴點,只要有人好好做,肯定有買賣!”但愿吧!否則,這個美味恐怕只能留在現如今五六十歲以上“老北京”的口水中了!年輕的、新“北京人”,想都別想了!(@四九城)
褡褳火燒餡兒的選擇不少,豬肉茴香、豬肉大蔥、豬肉酸豆角、牛肉的、雞蛋韭菜、豬肉西葫蘆、雞蛋西葫蘆、芹菜茄子白菜……自個做什么都可以放,偶爾我饞的時候,會自個做,也不難。下回做的時候再發個詳細文圖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