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語:
在這個涼薄的社會,世俗的飯局只是社交,真正的高端的飯局是家宴。
你可曾想過,你多久沒請朋友回家吃過飯?又多久沒被人請去家里吃過一頓飯?
城市里,周末能有個去處與友人聚餐小酌,是件美事,如果這個去處是朋友家,就更好了。
有個朋友就常邀請我去他家吃飯。
“喂(第四聲),到哪兒了?你小子快點行不,菜都快好了。” “快咯快咯,路上有點堵。” “趕緊的啊,上來時在樓下小店買點涼菜上來。” “又是涼拌牛肉是吧?知道啦。”
這是很熟悉的對話,發生在他請我回家吃飯時。
圖片|雷藝甜-攝
圖片|PICNIC-攝
應酬就很少有這樣的對話,當我們擠著人群來到餐廳時,分好主賓的座位,挑明飯局目的,介紹完一圈后,才喝酒吃菜,這更像是利益與人情的博弈。
飯局結束就分手,人情也僅限于那頓飯。
圖片|風一樣的嬸子-攝
圖片|紫蘭蘭-攝
人是聚在一起了,酒也喝好了,桌上吵吵鬧鬧,但總覺得這熱鬧中少了些東西。
少了煙火,少了交情,少了真心。
圖片|某年某人手-攝
記得,那位朋友最初是在城中村住,那個龐大的城中村聚集了很多像他那樣的程序員。
走進一條條晦暗潮濕的巷道,趟過地上的污水,越過堆積的垃圾,忍著嘈雜的人聲,避過莽撞的便民車。
盡頭就是他家了,一張床,一張圓桌,一個廚房。
這像是一種冒險,越過無數冰冷,方有人間煙火。
圖片|曾俠-攝
每次邀請我們一幫子人去他那里吃飯,他都會把這當做這天最重要的事。
他會早早去買菜,計算好每道菜的時間,第一步先熬雞湯,再做茄子煲,等吃的時候加熱即可;剩下的煎魚,酸辣土豆這樣的快手菜很快就搞定;輕車熟路,一人搞定一桌子菜。
我們一幫人是大學便相識,至今,他記得我們每個人的口味,土豆不要煮太爛,米飯要硬,煎魚要焦一點,這讓我們很感動。
圖片|風一樣的嬸子-攝
如果一個人對你不坦誠,是不會讓你進入家里。更不會讓你看到他讀的書,床頭偶像的海報,抽屜里的游戲機,和工作的筆記本這些很私人的東西。
有次,同行的女生問,“你怎么那么愛做飯啊?”
他用少有地認真表情說,“也不是很愛,只是每次你們過來吃飯時,我覺得不會那么孤單。”
這是一種多么可貴的信任和坦誠相待。
圖片|風一樣的嬸子-攝
異鄉游子,最難得的是一頓家常便飯,還有三五個真誠相待的好友。
在這樣吃吃喝喝中,仿佛這窗外的涼月是自己的,天上的清風是自己,這天地萬物都與我相干。
如果遇到一個愿意請你回家吃飯的朋友,請好好珍惜,因為真誠很貴。
圖片|風一樣的嬸子-攝
如果你跟朋友吃不到一起,又不互相認可,大抵是不屑把他邀請到家里來吃飯的。
像胡適對梁實秋就十分欣賞,兩人志趣相投,也都是吃貨。1934年,梁實秋在青島遇到難處,這時,胡適聘他為北大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課少錢多。
胡適家里每逢周日便是“家庭開放日”,梁實秋是常客。
胡適和梁實秋都愛徽菜“一品鍋”,各種食材鋪設鍋中,文火慢燉,這是用來待客的高級標準。
圖片|膠卷寄生魚-攝
圖片|風一樣的嬸子-攝
梁實秋第一次胡適家,胡適的妻子親自下廚,做了一品鍋,梁實秋終生難忘,贊不絕口。
“一個大鐵鍋,口徑二三尺,熱騰騰地端上來,里面還在滾沸。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點綴著一些蛋餃,還有蘿卜、青菜,味道好極”。
圖片|包子不在沉默-攝
世俗的飯局里,借以吃飯的名義,說著商業和利益;但家里的煙火,卻是簡簡單單,你愛吃清淡的,恰巧我也愛吃粵菜,就一起開伙了。
大概這世上,能吃到一起的人,都氣味相投。畢竟,食物一事,每個人都自己的食物記憶。
有人因食物而緊緊聯系在一起,有人因志同道合而相互欣賞。
圖片|風一樣的嬸子-攝
你們談風月,也談煙火;你們能在外面豪飲,也能在家小酌。能指點江山,也能漫罵江湖。
所謂酒肉知已,即是酒肉朋友,又是知已之交。酒肉在,人情在,就算酒肉沒了,因為志趣相投,人情也仍在。
不請這樣的“酒肉知已”回家吃飯,請誰回家吃?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人雖無貴賤,但友情有卻有深淺之分。
有些人,是風雨中走過的故人,有過命的交情;有些人,僅是偶爾點頭的新友,歲月容易沖刷掉。
那些你真正在意的朋友,你更想帶他們來家里吃肉喝酒,閑聊敘舊,至于環境高不高檔,飯菜貴不貴都不重要。
圖片|風一樣的嬸子-攝
我父親對此分得很清楚。當年與他一起扛過炮,打過槍的戰友,他每逢節日或重要日子都會請他們到家里聚餐。這幫人,是真的有過命的交情。
他對一些交淺言淺的朋友,相聚必定去酒店,排場很大,交情很淺。
小時候最開心的就是父親那幫戰友過來吃飯,菜肴豐富堪比年夜飯。有時,他們還會自帶來些稀奇的大魚,來了就自己去廚房搗弄,做好了叫我們吃,一點兒也不見外。
圖片|微辣-攝
圖片|風一樣的嬸子-攝
一邊聽著他們閑聊兵營海島時的趣聞,一邊大吃大喝,是童年里最熱鬧,最有人情味的記憶。
長大后,見過應酬時的推杯換盞和笑臉相迎,才慢慢理解這熱鬧的珍貴。
畢竟,外面的山珍海味再好吃,也品不出那種沉淀在家常煙火里的溫暖和味道。
圖片|風一樣的嬸子-攝
做飯是件費心費時的事,早早采購食材,按流程做好,確保吃的時候,飯菜都是熱的。若非肝膽相照、交往深厚的朋友,誰會舍得花費如此巨大的時間精力?
這個城市很大,請你吃飯的人很多,但愿為你做飯的人很少。
圖片|風一樣的嬸子-攝
與朋友吃飯一事,
有人喜歡夏夜里的啤酒燒烤搖色子,
也有人喜歡酒桌上兩肋插刀的豪言。
但最溫暖的,
還是在某個風和麗日的周末里,
有人對你說了一句:
“喂,周末有空嗎?來我家吃飯唄。”
如有這樣的人,
有生之年,
必以深情重義相待之。
圖片|濱田英明-攝
文字由物道原創。圖片來源于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