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被封為漢王,張良并沒有跟隨他到封國去,只是送了他一程,然后回到了韓王成身邊。當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這才又回到劉邦身邊。
這一切都說明一個問題,早期的張良,并不完全是劉邦的人。既然這樣,劉邦讓張良自擇封地,有把張良當做客卿對待并客氣一番的意思,也有試探張良的意味。
劉邦當皇帝后,開始誅殺異己,尤其是項羽陣營中人。
原來的臨江王共讙,曾經效忠項羽,反叛漢朝,高祖派盧綰、劉賈去攻打,沒有打下來,共讙自己投降了,但劉邦還是把他殺了。燕王臧荼造反,被擒獲后,讓盧綰當了燕王。利己造反,劉邦到達洛陽后,召見全部在冊的列侯,利幾心里害怕,所以造反了。其根本原因,他們都是項羽的部下。
最明顯的例子當屬韓信。
漢高祖劉邦
韓信從齊國趕來參加劉邦與項羽的會戰,用十面埋伏之計打敗項羽。項羽一死,劉邦立刻把韓信的兵權奪了回來。他借口韓信熟悉楚國情況,把韓信由齊國王改封為楚王,實際上就是讓韓信離開創業的根據地。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怕韓信造反。韓信到一個看似榮光實則無根的新地方,即便真想造反,需要準備的時間一定很長,保密工作是很難做的。但是,韓信還是沒有逃脫謀反的罪名,他因為收留了一個項羽手下的將領從而被剝奪了王位,降為淮陰侯。自古謀逆都是十惡不赦之罪,韓信謀逆,卻僅僅是降爵位,這不是很奇怪嗎?在韓信改封、降爵位以及后來被殺的過程中,張良沒有一言,沒獻一策,又是為何?張良清楚地知道,天下已經歸于一統,這時劉邦心里想的是利益怎樣能夠最大化地歸于劉氏一家,如何讓這個最大化的利益永久地留在劉家?所謂的封賞,只不過是一種安撫手段而已,特別的封賞,只能給特別的人,張良敢當這個特別的人嗎?!能夠向皇帝要賞的人只能是小人物,因為他們討的是小賞,皇帝放不在心上。要大賞的只有兩種人:能夠控制皇帝,像后世的曹操司馬昭等人;另一種就是自尋死路的人。張良是智謀之士,是絕對不會自陷絕境的。
皇帝已經說出來要你自己選擇,張良不選擇也是不行的,因為皇帝的話就是圣旨,不要封地都是違背圣旨,這實實在在是一道難題。智者就是智者,機緣湊巧的是,張良和劉邦相遇的地方叫做留,要下這么一個“天意”所矚的地方,劉邦還能有什么話說!張良自要留縣還有一層意思,留者,留也,那意思是向劉邦表明,是你要我留下來的。憑張良的智慧和劉邦的悟性,兩人馬上就會明白這一點,此后兩人也是心照不宣,相安無事。
留下來的張良,再也不建一言,不獻一策,國家政務有蕭何,他實在是沒有多少事情可干,說一句多一句,多說了無益,這時的他真正是少說為佳。呂后為了太子的事情一定要他想辦法,他也只是出了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主意,讓商山四皓跟在太子身邊。劉邦曾經也想籠絡這四個人,不得。張良出這樣一個主意,從呂后這方面來說,我說了,請得來請不來那是你們自己的事情!從劉邦這方面來說,即便是知道了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太子請這樣的人有什么不對嗎?你自己不是也想請嘛!
張良是古代軍事戰略家,不是蕭何一類的政務政治家,這類人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有著極大的作用,到了和平年代,其作用基本喪失,除非在皇帝選定的接班人以外有人想篡權當皇帝。所以說張良是智者,就是他很明白自己的歷史地位,知道自己該在什么時候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張良自選留侯,是智者的選擇!
印軍越境進入中國已兩個月,印度想要干什么?這背后暗藏著一個驚天大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