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痰飲
【辯證診斷】
1、然上亦有濕寒,下亦有濕熱。
(1)濕旺氣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熱痰,火衰者,泛濫而生寒飲,此濕寒之在上者。
(2)濕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為白淫,火盛者,梗澀而為赤濁,此濕熱之在下者。
(3)便黃者,土色之下傳,便赤者,木氣之下陷。木中溫氣,升則上達而化火,陷則下郁而生熱。木氣不達,侵逼土位,以其郁熱傳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其勢然也。
2、一天不喝水都不會口渴,這就是心下有支飲。
3、痰者,人身水升化氣,氣降化水,氣化之水,被火熏蒸,降不下去,于是成痰。痰色黃而稠,為相火虛逆之痰。(清降肺膽,溫補中氣。)如痰白而膠粘,為相火傷陰,陰虛液涸之痰。(潤肺滋肝,調中去滯。)皆由于胃氣之不降也。如痰清兼水,此中寒水逆之痰。(溫中降逆。)
4、痰者,肺胃不降,下焦上升之氣,甫經化水,因被相火熏蒸,不能下行,停積而成者也。
相火不足,不能上熏。則成水飲而不成痰,飲家必頭眩,胸脅滿,或不得臥,喘而氣短,或心下悸,心下堅筑,或渴而惡水不欲飲。(發汗利水,或保中攻水。)
如成痰者,便不外上述風、熱、濕、燥、寒各項。不過陰虛風動之人,雖因肺胃不降,亦原下焦陽氣上沖,使肺胃兩經,欲降不能。下焦陽氣上沖者,膽經不降之過。至于痰厥之病,卒然昏倒,吐出痰涎然后清醒,此則脾肺皆虛、中氣枯滯是其病本,木火沖動是其病因。其有不見而知,不聞而覺,屬于痰之怪癥,其理不可解。
5、留飲致瀉者有五:
(1)一其正固虛,然必有留飲未去,故補其正,反助其邪,所謂虛不受補也。
(2)二則心下滿痛拒按,是留飲結聚屬實。
(3)三則口雖干不欲飲,屬飲阻氣化,津不上潮。
(4)四則身半以上自汗,屬蓄飲阻隔,陽不下通,徒蒸于上。
(5)五則脈沉伏而左兼細滑,是伏為飲阻,滑為有余,里當有所除。
6、飲病名稱部位證狀表
諸飲病名
痰飲
水走腸間、瀝瀝有聲、其人素盛今瘦
懸飲
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吐引痛
支飲
咳逆倚息不得臥,其形如腫
溢飲
飲水流行歸于四肢,不汗出身體疼腫
留飲部位
心下
背寒冷如掌大
脅下
脅下痛引缺盆、咳嗽轉甚
胸中
短氣、口渴、四肢歷節痛、脈沉
7、睡覺時于目合而將入睡之際,突然心悸,突發早搏而難以入眠。這一特異癥狀便是痰飲停于心下。人之所以能入眠,全賴心腎相交,即心陽下降交于腎,腎陰上升交于心,而成“水火既濟”之態。今痰飲停于心下,則于心陽下交于腎之道路上成阻,使心陽不能息息下達,必郁結而內陷,且化熱化火,火熱擾亂心神,則驚悸而不能入眠矣。此乃心臟突發早搏而驚悸不寐之緣由也。況痰飲之與瘀血,總是交互為患,難分難解,是以古賢今賢,咸謂“痰瘀相關”。
8、古人有“無虛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火不作眩”之論述。根本之點,在一“虛”字。由虛生痰,為本病之主因。或腎陽虛,火不生土,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或腎陰虛,五志過極化火,津液熬煉成病,痰既成則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于經絡則疼痛、麻木、癱瘓、結核;入于肌腠則凝滯成癰;犯肺為咳、為喘;淩心則悸;犯胃則嘔;沖于上則為眩暈;入于腦絡則為痰厥、癲癇、癡呆、昏迷;流于下則為痿痹、鶴膝、骨疽。總之,痰生百病,怪病多痰。中醫之“痰飲”,包羅甚廣;凡人體上下內外各部,頭腦五官,臟腑肢節,一切由整體失調,導致之局部病理滲出物、贅生物,皆可從痰飲淪治。內耳迷路痙攣、積水,自也包括在內。
9、若弦脈之屬于少陽者,為瘧,為飲邪,為水氣,為脅下偏痛:
(1)夫瘧脈自弦,以汗液積于皮里膜外,而太陽寒水非一汗所能盡也。
(2)痰飲脈弦者,以寒水留于上膈,久久化為痰涎也。
(3)水氣所以脈弦者,以衛氣不行于外,而水走腸間也。
(4)脅下偏痛所以脈弦者,以水氣阻于腎關而不達下焦也。
(5)況寒疝脈沉弦者,當下其寒。
【辯證治則】
1、胃里停水,嘔吐嚴重時會有眩暈,或者喝水太快造成頭暈,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2、上熱下寒,上焦火熱之盛,吐痰如泉涌,面赤喉痛,上身不欲蓋衣,而下體冰涼,此上假熱而下真寒也。下焦腎中水火俱耗盡真陰,而元陽無可居之地,于是上騰而作亂。 倘以寒藥救之則愈熾,以補氣藥救之則反危。必須用八味腎氣丸,大劑與服,加麥冬、五味,少救其肺金之氣,下治而上自安。
(1)方用附子一個,熟地半斤,山茱萸四兩,北五味一兩,麥冬一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丹皮三兩,山藥四兩,肉桂一兩,水十余碗,煎四碗。探涼與病患服之,二刻內四碗服盡,立刻安靜,此病在上而下治之法也。
(2)熟地三兩,山萸一兩,車前子三錢。肉桂三錢,牛膝五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三錢,水煎冷服,一劑即安。可佐六味湯也。
3、關節疼痛無紅腫,伴口干、舌紅、脈滑,乃痰飲挾熱所致,故用木防己湯治療。
4、越婢湯證,又兼小便不利,或腳弱者,為越婢加術湯證。所謂腳弱者,行步不穩,腳膝軟弱無力,動則厥仆是也。
5、甘草干姜湯:胸中煩躁急迫,吋吐痰涎。小便不利,世俗稱“夜尿”多為此證。亦可考慮腎氣丸證。
6、虛勞咳嗽,痰粘難咯,或咳血、衄血、以麥門冬湯隨證加地黃、石膏;或狂癇沖逆者,加石膏、黃連。
7、桂枝加桔梗湯:桂枝湯中加桔梗6~9克。煎法用法同桂枝湯。主治:桂枝湯證而有咽喉痛,或有黏痰,難以咯出者,或有化膿證者。本方雖為吉益東洞翁之創方,實合仲景之桂枝湯、桔梗甘草湯、排膿湯三方而成者也。
8、抽煙家,咳嗽胸痛、痰黏稠難咯出者,用柴陷湯加竹茹。吸煙家之慢性咳嗽,呼吸急促,皮膚肌肉干燥,兼有胃虛者,瓜蔞枳實湯,是用貝母代柴胡湯之半夏,加砂仁、木香、橘皮健胃,加枳實開心下痞;加山梔清熱。
9、茯苓甘草湯治痰飲目眩,又治咳而遺尿,腹證見心下浮躁,撲通撲通跳動,心慌,有水氣。
咳而遺尿,可直接用五苓散。如果兼有氣虛,加黨參。
10、桂枝湯癥有黃痰、或者感冒好了之后有黃痰、咳嗽,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11、(1)心臟的上方有濁痰,病人會感覺到心臟上方有刺痛,此時要用蜀漆,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蜀漆袪痰。
(2)如果水飲是在心臟的下方、心肺之間,要靠橘皮,病人感到短氣,方用橘枳姜湯。
(3)心臟(心包)積水,病人感到胸悶,躺下來水動,胸悶增加,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湯。
(4)心包積痰,病人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栝蔞薤白半夏湯。
(5)如果痰在肺里面要靠杏仁。
(6)有嚴重的肺化膿,就要用桔梗。
12、夫痰有五臟之異:
(1)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則助其濕,用之似乎不宜。
(2)倘痰出于心、肝、腎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陳消痰化痰之藥,百無成功,乃服八味湯,而痰氣之洶涌者頃刻即定。
13、人參乃君藥,宜同諸藥共用,始易成功。用之補則補,用之攻則攻:
(1)如提氣也,必加升麻、柴胡;
(2)如和中也,必加陳皮、甘草;
(3)如健脾也,必加茯苓、白術;
(4)如定怔忡也,必加遠志、棗仁;
(5)如止咳嗽也,必加薄荷、蘇葉;
(6)如消痰也,必加半夏、白芥子;
(7)如降胃火也,必加石膏、知母;
(8)如清陰寒也,必加附子、干姜。
(9)如敗毒也,必加芩、連、梔子;
(10)如下食也,必加大黃、枳實。
14、痰有五臟之異。
(1)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則助其濕,用之似乎不宜。
(2)心火郁、肝氣逆、腎水衰,皆能生痰,非熟地不能化也。倘痰出于心、肝、腎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
(3)更有一種,朝夕之間,所吐皆白沫,日輕而夜重,甚則臥不能倒。用六味湯,大加熟地、山茱萸,一連數服,而痰即大減,再服數十劑,白沫盡消而臥亦甚安,又非熟地消痰之明驗乎。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陳湯消痰化痰之藥,百無成功,乃服八味湯,而痰氣之洶涌者頃刻即定。
15、大青龍湯(麻黃18克 杏仁6克 石膏,打碎用袋裝,12克 炙甘草6克 桂枝6克 生薑切片2片 大棗擘(用手掰開)12枚):怕冷(病人自覺體外怕冷體內很熱)、無汗、發燒、咳嗽重、咳出黃痰、 頭痛身疼、口干煩躁、喜喝冷水、苔薄微黃白、沒有胃口(這也是SARS、禽流感、H1N1等流感的主要證型之一)(表寒里熱咳)。
無汗、怕冷、咳嗽、黃痰黃鼻涕、喉嚨痛:大青龍湯。
16、射干麻黃湯(射干9克 麻黃12克 生姜切片12克 細辛6克 紫菀9克 款冬花9克 大棗擘(用手掰開)7枚 半夏9克 五味子9克):怕冷、咳嗽、痰多而清稀、口不渴、喉嚨癢而不舒服、胸悶、胸部做水鳴之聲、肺氣不得順暢(肺虛寒水飲)
17、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茯苓12克 炙甘草9克 干姜9克 細辛6克 半夏9克 五味子9克 杏仁9克):咳嗽、白痰、無表證(惡寒、發熱、身痛)時使用(寒咳、無表癥)
18、千金葦莖湯(葦莖(蘆根)45克 薏苡仁30克 冬瓜子18克 桃仁9克):咳嗽、黃痰、不易咳出、無表證(惡寒、發熱、身痛)時使用 (常配合大青龍湯、麻杏甘石湯使用)(熱咳、痰不易出、無表癥)
19、(1)十棗湯以寒痰飲為主;
(2)小青龍湯以心下有水氣為主;
(3)射干麻黃湯以喉中水雞聲為主;
(4)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以吐涎沫為主
20、麻杏石甘湯(只是咳嗽,黃痰很容易出來)和葦莖湯(聽到氣管里面很多的痰聲,但是痰又咳不出來)
21、桔梗去寒痰,南星去熱痰。
22、(1)食入即吐、吐白痰,干姜二錢,吳茱萸二錢;
(2)去痰去水:生姜二片,半夏三錢,炙甘草三錢 南星二錢;
(3)健脾胃:白術三錢,茯苓三錢;
(4)下血:加黃土湯;吐血:加柏葉湯;
(5)病人已經不能攻了:葛根 柴胡 半夏 甘草 白朮 茯苓 人參 大棗 干姜 生姜,加上金匱中的黃土湯加減就可以治胃癌。
23、所咳焦痰帶血絲,這是肺中過燥,用麥冬、淮山潤燥。
24、(1)麻杏石甘湯(麻黃12克 杏仁9克 炙甘草6克 石膏,打碎用棉袋裝,24克):有汗、咳嗽不止、喘咳、氣粗、痰出黃粘、發熱口渴、苔黃薄、胃口尚可 (兼治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熱咳、汗出而喘)。
(2)有汗、咳嗽、黃痰黃鼻涕、喉嚨痛:麻杏石甘湯。
25、于一切脾虛水腫,與痰飲咳嗽都可用到苓桂術甘湯。
26、血虛、痰多的眩暈,二陳湯。
【辯證比較】
1、以下皆治痰飲:
(1)小青龍湯以心下有水氣為主;
(2)射干麻黃湯以喉中水雞聲為主;
(3)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以吐涎沫為主;
(4)皂莢丸以膠痰為主;
(5)澤漆湯以眩冒、眼前發黑為主;
(6)苓桂術甘湯以胃里停水為主。
2、(1)麻杏石甘湯:只是咳嗽,黃痰很容易出來,杏仁潤肺,所以一定是用在肺的燥。
(2)千金葦莖湯:舌苔黃濕,病人已咳嗽、喘氣得很厲害了,呼呼的很大聲,痰不容易出來,聽到氣管里面很多的痰聲,但是痰又咳不出來。葦莖通肺氣非常的強。
3、 心中痞似堵塞,滿胸脹滿,息急、自脅下逆而搶心,如搶刺沖而痛,此乃胸中冷而有痰結宿飲,加之氣郁不散反而上逆。
(1)枳實薤白桂枝湯開痞祛痰,散寒降逆之功。與人參湯所不同者,以喘息、咳唾之證別之。
(2)人參湯雖治吐涎,然不治喘息、咳唾、逆冷急迫等。人參湯以虛寒證為多。
4、(1)枳殼,性緩而治高,高者主氣,治在胸膈;故胸中痞,肺氣結也,用枳殼于桔梗之中,使之升提而上消。上用枳殼緩治。
(2)枳實,性速而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故心下痞,脾血積也,用枳實于白術之內,使之蕩滌而下化。下用枳實急治。
5、桂枝去芍藥湯癥,在上中脘處有動氣劇跳,驚狂起臥不安、坐臥不寧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適用于宿痰聚于胸中,胸滿而胸腹突突跳動。
6、諸飲病證方治表
諸飲病分類
痰飲諸證
病人飲水多,或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氣脈弦
瘦人臍下悸,吐涎沬,頭眩
五苓散
心下有飲,胸脅支滿、目眩
苓桂術甘湯
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
苓桂術甘湯/腎氣丸
腹滿、口舌干燥、腸間有水氣
己椒藶黃丸
懸飲
脈沉弦,懸飲內痛
十棗湯
咳家脈弦為有水
脈伏欲自利,利反快,心下續堅滿,為飲欲去
甘遂半夏湯
支飲諸證
膈間支飲,喘滿,心下痞堅,面黧黑,脈沉緊,醫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湯
前證服木防巳湯三日復發,再服前方不效者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心下支飲,其人苦冒眩
澤瀉湯
支飲胸滿
厚樸大黃湯
支飲不得息
葶藶大棗瀉肺湯
支飲家,咳煩。胸中痛。延至百日或一年者
十棗湯
咳逆倚息不得臥
小青龍湯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沉尺微,手足厥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面翕熱如醉,飲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當治其氣沖
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
前證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
苓甘五味姜辛湯
前證咳滿即止。而更渴,沖氣復發而渴反止,當冒而嘔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而痹
苓甘五味姜辛夏湯
前證面熱如醉,胃熱上沖熏其面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大黃湯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
小半夏湯
嘔吐、心下痞、膈有水眩而悸
小半夏加茯苓湯
先渴后嘔,水停心下
溢飲
病溢飲者,水行四肢,無汗體重
小青龍湯/大青龍湯
7、 中醫對比:
(1)五苓散:口渴,小便不利,水逆
(2)豬苓湯:小便不利,口渴,口舌皮膚干燥,心煩,排尿痛,血癥,夜煩躁,無水逆。
(3)茯苓澤瀉湯:口渴,胃內停水,嘔吐,吐食,有器質性變化。
(4)腎氣丸:口渴,小便不利,臍下不仁。
(5)白虎加人參湯:口渴,脈洪大,不吐。
(6)苓桂術甘湯:眩暈,胃內停水,脈沉緊,不渴不吐。
(7)茯苓甘草湯:胃內停水,手足冷,心動悸,心下悸。
(8)吳茱萸湯:頭痛,胃內停水,手足冷,煩躁甚,嘔吐重,脈沉遲。
8、祛痰:半夏與栝樓實相比,形象比喻為,半夏猶如以布拭濡濕之器具;瓜蔞則似以水洗器具上之黏著物。
9、(1)瓜蔞枳實湯:治痰結,咯吐不出,胸膈作痛,不能轉側,或痰結胸膈滿悶,作寒熱氣息,并痰迷心竅,不能言語者,并皆治之。
(2)小陷胸湯:膠痰,心下堅而壓痛,脈浮滑。
(3)滋陰降火湯:咳嗽,陰虛熱,脈虛數,無胸痛。
(4)喘四君子湯:咳嗽,虛證,足冷上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