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陳湯
【原文】
半夏二錢(6克),茯苓三錢(9克),陳皮、甘草各一錢(3克),加生姜一錢(3克)。
現代劑量:半夏15克,化橘紅15克,茯苓9克,炙甘草5克
【出自】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用法】
水煎二次兌勻,分二次溫服。
【時機】
1、肥盛之人,濕痰為患,痰喘脹滿。
【功效】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應用集錦】
1、血虛、痰多的眩暈,二陳湯。
2、治一切痰飲為病,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3、腹股溝疝是指腹腔內容物因腹腔內壓力增加或腹股溝韌帶薄弱,而突出于淺環所致之病。它可分為可復性和鉗閉性兩類,
(1)一般多為可復性的,當體力活動或站立過久時可脫出下垂,當仰臥或休息后可自動回復。腹股溝部有腫物突起,可為雙側,也可為單側。
A、除有下墜不適外,常無其他癥狀。是陽虛陰盛所致。用桂枝湯去芍藥之陰加附子,以溫陽化氣。
B、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足厥陰為病,丈夫潰疝,婦人少腹腫。據此,知疝氣以任脈病肝病者居多,小腸病亦有,其他各經也或有之。但其治法統以二陳湯加澤瀉、木通,豬苓、小茴香、白術、桂枝、川楝子以調膀胱之氣,則其他各經之氣自調,其癥自愈。
(2)鉗閉性,若經休息或仰臥后不能回復,用手法復位仍不能還納者(需立即進行手術)。
(3)股疝:五苓散加牡丹皮、防風。
【方解】
1、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
2、化橘紅:散寒,燥濕,利氣,化痰
3、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4、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
【說明】
1、二陳湯里面“二陳”意為陳年柚子皮和陳年半夏。
2、方中茯苓去水、去心悸;炙甘草和中養胃氣、調和諸藥。二陳湯含有很多祛痰藥,因此很多祛痰方劑都是以二陳湯打底。
3、二陳湯以溫熱藥為主,并無寒涼的藥,故是溫化寒痰,熱痰為主癥的患者并不適合。
4、在藥物動力學上,以溫、降、燥為主,所以二陳湯為祛痰降逆止咳方。
【比較集錦】
1、(1)(邪)氣實(正)氣虛,羸弱而難施:方用補正之藥佐以祛邪之品:人參一錢,白術一錢,甘草一錢,柴胡三錢,白芍三錢,麻黃一錢,半夏一錢,水煎服。
(2)氣陷,補中益氣湯;
(3)氣衰,六君子湯∶
(4)氣寒,人參白術附子湯;
(5)氣虛,則用四君子湯;
(6)氣郁,則用歸脾湯;
(7)氣熱,則用生脈散∶
(8)氣喘,則用獨參湯;
(9)氣動,則用二陳湯加人參;
(10)氣壅滯,則用射干湯∶
(11)氣逆,則用消遙散。
(12)氣實:壯盛而易察:枳殼五分,白術一錢,陳皮五分,茯苓三錢,甘草一錢,山楂十粒,柴胡一錢,白芍三錢,炒梔子一錢,水煎服。